书城文化辞旧迎新:除夕
15365200000006

第6章 除夕的欢庆活动(2)

3.除夕守岁烧辣椒杆和沉香树头

在我国有些地区,除夕守岁,还流传着烧辣椒杆和沉香树头的习俗。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的腊月三十儿,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

这天,邻居的娃儿出来玩儿,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来了。这个当家人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把肉提了回来。没办法,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才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

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看见了,就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韩夫人谢过这位好心的大娘,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拉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气很呛人。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

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就被辣椒味呛得他直打喷嚏,眼泪长淌。于是,凶神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燃着后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

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神奇的传说,无不蕴涵着人们对新一年过上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年三十儿发压岁钱

除夕的高潮是在年饭后,长辈开始发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1.长辈送压岁钱

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有的人家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有的为了热闹追讨到长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大家围攻摸索,直到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喧闹着散开。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有童谣说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现在,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在这里是指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2.压岁钱的由来及演变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后,当恶鬼妖魔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讨好它们,从而化凶为吉。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儿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了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作“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因而将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儿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在旁边守着,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从那以后大家都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的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压岁钱演变为红纸包100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发压岁钱的习俗,体现了长辈们对晚辈无尽的关爱与美好的祝愿。

(五)年三十儿放爆竹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我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祥。

到了夜里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华夏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如王安石的《元日》诗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对于经商的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而且要想发大财,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当然,这只是人们祈求富足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六)年三十儿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在除夕之夜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时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最年长的人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全家人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为热烈,反映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七)年三十儿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啪响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之夜,把许多干芝麻秸一根一根地扔在院子里,分布均匀,四隅皆满。一下台阶,走入院内,就把芝麻秸踩得“嘎嘎”作响。大家你来我往,直到芝麻秸全被踩碎,才算完成了“踩祟”的仪式。

“碎”与“祟”同音,取一年开始驱除邪祟之义,大约和古时在门口立桃二符、挂松柏枝的用意相同。小孩子们总是一根一根地挨着个儿踩,非常认真。

(八)年三十儿祭祖

古时,除夕祭祖的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多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夜,都将火锅摆上,随时换菜。

除夕夜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上供。亲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借此保存其人敬其祖的美德。

(九)年三十儿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

送财神的人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送财神的习俗适应了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过上富足生活的心愿,因此流传了下来,给喜庆的除夕添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