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总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开宴前,父亲当众对粱启超说:“我先出一上联,如对得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父亲略加思索,出了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粱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
戏联
相传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在他的家乡广西贵县一座戏台上留下一副对联:
不论场地,可家可国可天下
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圣贤
这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舞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无独有偶,据说清末回族起义领袖杜文秀也在他的家乡云南永昌县一座戏台上留下类似的对联:
不大点地方,亦家亦国亦天下
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戏剧界的妙联真不少。艺术大师梅兰芳非常喜欢这样一副对联: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此联不仅工整、精巧、风趣,而且充满了艺术辩证法。据说这是梅兰芳的姨父赠给他的,这也是梅兰芳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艺人有谚语云:“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这副对联与这句谚语,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剧团在陕西铜川公演募捐,姚文慰先生书赠一联: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
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罢,秦腔也罢,无论生旦净丑,
大家齐唱爱国歌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盖叫天的朋友送给他一副对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天十字坡
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对联运用“藏头”法将二字嵌入上下联中,并同他的拿手戏《三岔口》、《十字坡》结合一体,还包含了“盖”、“天”二字,构思极为工巧。
还有一位戏迷用京剧艺人的名字编成对联:
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祖孙三代,
三代三生,衣钵真体,箕裘永绍
言菊朋、言少朋、言慧珠,艺成一家,
一家一业,声名远传,技术高超
头等事业
一理发店开张,店主的朋友们都前来庆贺。店主请朋友为他的理发店撰写对联。朋友中几位有些文才的,接连写了几幅,店主都觉得不够味。这时,恰逢一位名士前来理发,看到这种情景,便不客气地展纸挥笔写下一幅:
上联:做天下头等事业
下联:用世间顶上工夫
横批:进士弟
众人看了,齐声说妙。妙就妙在上下联所用“头”、“顶”二字,一词双关,标明了理发行当的特点,又诙谐地彰扬了此店的技艺不俗。
但对于横批的“进士弟”却不解其意。这时一位朋友拿起笔来,在“士”与“弟”字上各添了两划,便成了“进去剃”三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旧时平常百姓多不蓄发,所谓理发,也叫剃头。所以理发店便常有这样的对联:
提起刀人人没发
拉下水个个低头
此联要搁在今天,大凡用不得,起码蓄长发的人是不进店的,也就没有多少生意了。
太平天国有个将领叫李文彩,起义后属石达开部。石达开率部渡金沙江北去后,李文彩转战于滇黔川湘桂边界,一直到天京陷落八年后才因失败而牺牲。
李文彩原是剃头师傅,在举义之前,太平天国将领之一的冯云山曾为他的剃头店拟过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从文字上看,此联十分工整。联中隐晦地表达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后来,石达开把它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改后的对联,鲜明地表现了太平天国革命者的乐观豪迈气概,以激问的语气,加强了对联的气势。这纯粹成了一副抒情的对联,恐怕再也挂不上理发店的门了。
说起理发店的对联,还有冯玉祥将军一桩轶事值得一提。
抗战期间,重庆有一家专为达官贵人服务的理发店。一天,冯玉祥走进店来,只见出入店门的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油头粉面。再看店墙上的价目表:飞机式,二百元法币;扇面发,二百五十元法币;抹口红、涂指甲……冯玉祥气得心里大骂:“这帮贱货,只图享受,用这些钱买子弹,能打多少鬼子!”
冯玉祥转过身来,向店主说:“我是冯玉祥,见贵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特有一副对联相赠。”
店主受宠若惊,连连表示感谢:“不胜荣幸!”
冯玉祥含威不露地说:“我写了一定要挂上。”
“一定挂,一定挂!”店主急忙拿来纸砚笔墨,冯玉祥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
“啊!”店主目瞪口呆。“以后,我天天派人来看守,谁也不许将它撕掉!”说完,冯玉祥扬长而去。
从此,这家理发店门前冷落车马稀,不久便关门大吉。
关夫人庙联
过去关帝庙很多,有的地方甚至为关云长夫人立庙。有一处关夫人庙建成后,要写楹联了,可是,关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呢?对她的身世谁也不知道,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一个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鲆,子尽孝,可不谓贤乎
对联写好后,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因为对关夫人的情况毫无所知,对联又写得这样措词灵活,也亏他想得出来。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清末,梁启超到武昌讲学时,曾往访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的洋务派重要人物张之洞。张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并诘难一下梁,曾以武昌之古名“江夏”出了一上联请梁属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意思很明显,“在江河淮汉四水里,长江排在第一位;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排在第二位。我在江夏坐镇,你来江夏讲学,你我二人,谁强一些?”他既尊称梁启超为“先生”,表示自己“礼贤下士”,却又提出第一第二的问题,谦中带倨,颇有“居首位者,舍我其谁”的意态。
梁启超答下联云: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
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意思也不含糊:“在儒佛道三教之中,儒家排在前头;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则排在后面。在下原不过是个读儒家经书的读书人,怎敢居您之前,又怎能在您之后!”既自谦地避开正面锋芒,又从侧面作了不甘示弱的回答。不卑不亢,柔中寓刚。
张之洞的上联来势逼人,梁启超的下联对得出语不凡,从容自若,不失分寸,极为得体。
嵌名讽联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我豫、湘、桂等省发动攻势,急于打通大陆往南洋的交通线。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一逃再逃,先奔贵阳,后至重庆;平日高唱“焦土抗日,死守广西”的桂系,也一退再退,广西省政府初迁宜山,继而都安、百色、凌云等县,最后落脚于边境处深山大岭中的乐业县。有人拟了一联曰: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上联嵌进了一串广西省府搬迁过的县名。下联则相应地嵌进了一串当时广西军界的有关人物名号:健生是白崇禧的号;向华是张发奎的号;夏威为桂系所谓的“名将”;云淞即桂林卫戍司令官韦云淞;龙光即当时驻防在钦州一带的邓龙光,桂系曾向他求援。
清代年号联
清嘉庆年间,广西北流曾出过一个状元,名叫李绍仿。某次皇帝生日,钦命举行贺联评比。大臣们纷纷将拟就的对联交上去,唯独李绍仿不交。皇帝问他为何不交,李答:“我如若交卷,则非排首名不可。”群臣都认为他口出狂言,对他侧目讪笑。
后来,李绍仿遵命交了卷,皇帝一看,果然龙颜大悦,擢为第一。原来他写的是: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不仅嵌含了清代顺治以来的列君年号,而且把嘉庆皇帝恭维得浑身舒坦。从联句的意思来看,也是为清王朝唱颂歌的。既然列祖列宗连同嘉庆皇帝都在其上,又焉能不排它为首位呢?这位状元公不但对妙用嵌字格对联颇具功夫,而且善于揣度至尊人君的心理,在奉承拍马方面,可谓造诣不浅。
一还一报
相传,明代张居正和艾自修两人同科中举,但艾名列最末,张便送艾一联挖苦嘲讽: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自修看了,极羞愧,发愤读书而进取。而张居正官至大学士后,便傲慢起来,多次嘲笑艾自修的苦读。一日清晨,艾自修拜访张居正,听说张在后花园,便赶去寻找。猛然,他发现张钻进假山后面的一个洞里,待艾急步赶到,只见一块石板盖了下去,却压住了张的一个袍角,艾自修急忙用剑割断袍角带回家。艾自修弄清了那个洞口是暗通太后娘娘卧室的通道。他便写了一则下联于黄绢之上,连同张居正的那块袍角,呈送给了神宗皇帝。皇帝打开一看,却是: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皇帝顿时大怒,即命人查证。张居正在被削职发配边疆的时候,方知是艾自修所为,但悔恨已晚。
铜钱像虱子
有一商人开业,求唐伯虎写一副吉利对联。唐伯虎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商人看了,觉得还不够发财的味,要唐伯虎写得具体实在些。唐伯虎不耐烦地再写了一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腰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一对衣
清末,有一横行乡里的官家,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自我炫耀的对联: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宋湘看到了,甚为不平,便与官家对门的中药店主商议,在药店门上也写一副用中草药名组成的对联:
生地衣,熟地衣,生熟地衣
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此联与彼联相对,用谐音巧妙地讽刺了那位官人。
蒲松龄智对同旁联
蒲松龄三试不第,曾在礼部尚书毕际有家中坐馆教书。一天刑部尚书王士稹来毕府客访,毕际有设晏招待,请蒲松龄作陪。席间,王士稹见蒲松龄面目消瘦,衣着寒酸,对蒲松龄有几分瞧不起,借着毕际有提议行酒令,王士稹眼睛瞟着蒲松龄,拖着官腔吟出一上联: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
能穿绸缎纱,惟有官宦家
蒲松龄对王士稹摆架子的样子也看不顺眼,一听他出言不逊,气不打一处来。接话回敬:
三字同头屎尿屁,三字同旁稻秫稷,
吃进稻秫稷,进出屎尿屁
王士稹自恃才高,满以为可以奚落蒲松龄一番,没想到反遭讥讽,一时间颇为难堪。
毕际有情知不妙,赶紧出来打圆场: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
请喝清淡酒,交个左右友
之乎者也联
“之乎者也矣焉哉”是七个最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些旧式对联运用这类词颇见工巧。福建连江县青芝寺有副著名集句对云: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还羽一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有一个大臣,曾悬联府门: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明亡,这位大臣降清成新贵,有人在他府门的对联下各添一字,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联意全变,把无耻的自诩变成了辛辣的讽刺。
光绪与珍妃妙对
相传,清代光绪皇帝避开慈禧太后的监督,与珍妃偷偷在花园的草地上约会。有一次约会时,光绪口占一联:
二人土上坐
珍妃一惊,自己是妃子、臣下,怎么能和皇帝平起平座呢?连忙对道:
一月日边明
把光绪比做太阳,自比月亮,是借皇帝的光辉来照耀自己,自谓君臣得体。
光绪想起朝政,一筹莫展,问计于珍妃。珍妃激他道: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自主
光绪道出自己的苦衷: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难成冰
原来光绪手中没有实权,没有一点实力。珍妃建议他,暗中起用能臣,积蓄力量,准备变法。
光绪与珍妃的对联,用的地拆字拼字联。用字拆拼巧妙,又切合各自的身份,贴合语意。
范长江妙联绝对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1937年路过无锡,闲来无事,游览了无锡的名胜锡山。阎锡山虽说是军阀,可也爱咬文嚼字,吟诗作对。他登上无锡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他对随员说:我作个对子,看谁能对出下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随从官员们个个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仍是徒劳。阎锡山更是得意,登报公开征集下联,一时文人墨客争相一对,终未如愿,个个摇头叹息,叹此上联为绝对。
1945年,天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采访到天长县,天长是安徽的边界,与江苏接壤,濒临长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触动了范长江的灵感。几年来冥思苦想的下联一下子如泉涌出。他跑到陈毅那儿,高兴地喊道:“有啦,阎锡山的绝对我对上了!”陈毅问:“你是怎么对的?”范长江答道:我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两遍,细加品味,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姓氏谑对
有个姓刘的秀才与姓李的秀才初次相遇,两人都想开对方的玩笑占便宜,显露自己的才华。在介绍姓氏时,李秀才先出一联道:
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
李秀才此联借用老子(名李聃)当年骑牛过函谷关的故事和双关语,既表明自己姓氏,又戏谑对方。那位刘秀才听了,针锋相对:
斩白蛇,兴汉业,高祖是刘
这位刘秀才同样用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兴帝业的故事和双关语,既表明了姓氏,又回敬了对方,而且还比李秀才高出一筹。
愤对洋奴
八国联军侵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最后被迫“媾和”。一些洋奴才则以耻为荣。有一次,一个洋行买办,为了巴结洋大人,出了一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他出此联征对,满以为会招洋奴才的附和,不料座中有一人金刚怒目,愤然起对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对得义正词严,掷地有声,使那个洋奴才愕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