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21

第21章 人类驯养家畜之谜

神话中的伏羲是充分神化了的。他的形象就很特殊,有的说他“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是雷神的化身。有的说他是雷神之子,“蛇身人首,有圣德”。据说,他是人间很多物事的肇始者,尤其是“取牺牲以充庖厨”,说明他是人工饲养动物的始祖。

这位人工饲养动物的始祖是何许样人?一直是个谜。有些画家把他画成骑在虎背上降伏猛虎的英雄,看来那只是种想象。实际上,伏羲“伏”的并不是猛虎之类的巨兽,而是猪、鸡之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家畜。

人类之“伏羲”起于何时,成于何地?远古时代的考古发现作了绝妙的回答。

伏羲必是新石器时代人的代称,那是毫无异议的。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处于“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状态中,就不可能豢养任何家畜,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生产的发展使建立定居的村落有了可能,磨光石器的使用,陶器的发明,使远古人类的狩猎能力有了不小的提高,狩猎所得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有所盈余,于是把这些暂时不吃的捕得的动物豢养在住宅里或住宅旁特定的地方,久而久之,便有了驯育家畜的习惯。人类驯育家畜大概已有了六七千年到一万年的时间。

在诸多动物中,首先驯化的是猪。家猪的前身是野猪。野猪烈性甚强,生长于森林之中,出入于草原之上。野猪是杂食性哺乳动物,体肥而腿短,大嘴前长有两根大獠牙,极具冲击力和杀伤力,对人也很有威胁力。但是,猪在各类动物中有它的优势:其一,体态肥胖,肉量大,捕杀一头可供应相当多的肉量,这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极重要的;其二,猪是杂食性哺乳动物,营养价值高,这一点原始人在吃猪肉过程中一定是体会到了的;其三,猪繁殖快,一次可繁殖十数头,这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正是这些利益上的原因,人类冒着野猪野性发作上的危险培育起家性猪来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野猪和家猪无大分别,只是家猪的獠牙不若野猪发达。”獠牙退化的过程,就是猪驯化成功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6000年的山东滕县北辛遗址中,发现有很多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坑,在这些坑中不只一次地发现了成堆的猪头骨。在一个深约1.2米、底部凸凹不平的坑中,接近坑底处集中堆放着6个猪下颌骨,其上还用石板覆盖了起来,可见是十分珍视的。在磁山遗址,在裴李岗遗址,都发现了家养猪的踪迹。

北方的伏羲们注重于养猪,南方呢?南方的伏羲同样十分重视养猪。在河姆渡遗址,普遍发现了猪的骨骼化石。在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形态毕肖的陶塑小猪呢,这进一步证明了猪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

除猪之外,狗是较早被驯化的动物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狗是最早的家养动物,至少在一万年以前就成了人类的伙伴。”

从生物学上讲,狗的近期祖先是狼。但是,早在人驯化狗之前,家狗的前身野狗早已从狼中分化出来,野狗是狼中最温顺的一支。人为什么最早选择狗来驯化呢?其一,狗比其它动物易于驯化。如果猎得小狗,在6~8周之内它的行为和生理尚未充分发育,这时极适宜于驯养和建立感情,这在其它动物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其二,狗有丰富的感情——亲热、友好、高兴、兴奋、悲伤、痛苦、愤怒、恐惧,都能较好地表达出来,因此狗最能讨人欢喜。其三,狗能干,它的能干程度也是其它动物难以企及的。狗可以打猎、可以看守、可以警戒、可以牧羊、可以玩赏、可以表演、可以导向,还可以拉橇耕田,人与狗结成伙伴,这一点看来是做对了。

在磁山遗址中,有许多狗骨化石。当时,狗除了可以用来助猎外,也供人们食用。那些相当破碎的狗骨,看来正是人们食用狗肉以后又将狗骨敲碎,吸食其中的骨髓的明证。

除猪、狗外,人们早期驯养的还有鸡。

在原始社会时期,在浓密的森林里,在开阔的草地上,以至于在灌木丛中,栖息着野生的鸡形目动物。它们在夜间利用自己短而圆的翅膀飞上树头去休息,白天则在地面上取食、交配。鸡的驯养一方面来自对鲜美的鸡肉的向往,同时又因为大而营养丰富的鸡蛋也是一种可口的食品。人们养家鸡,最后倾向于把鸡类作为卵用鸡,人们对蛋的兴趣会比鸡还大。

在磁山遗址发现了明显已经脱离原鸡状态的鸡的标本,其双翅和双脚的进一步退化也十分明显。这是我国最早饲养家鸡的明证。如果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也证明人类驯养家鸡已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了。

看来伏羲氏真正是一个群体。南方的伏羲氏和北方的伏羲氏们一种动物一种动物地驯化着,经过千百年的驯化,人类驯养的动物越来越多,人类庖厨中的美味也越来越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