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复活的古城(下)
15358400000022

第22章 史前文明毁灭说(2)

二、核战毁灭说

这种假说认为在远古的地球上,在现代人类文明之前,出现过许多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但他们最终消失了,只留下许多令今天的人类大惑不解的遗迹。而其消失的原因就在于那些文明之间发生了一场核大战。核大战最终使得所有的史前文明同归于尽毁于一旦。

支撑这种假说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世界各地发现许多与核能有关的史前遗迹,另一个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与核大战情景相似的描述。

1.史前核战传说

在非洲的加蓬共和国有个奥克洛铀矿。法国的一家工厂从这里进口了一批铀矿石后,却发现其含铀量不足0.3%,而一般的铀矿石含量为0.72%。这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来到奥克洛铀矿考察,竟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据考证,该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而成矿不久就有了这个核反应堆。人类是在几十万年前才开始使用火,那么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把地球上发生的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归到外星人身上。但近年来有些科学家出了大胆的推测,认为在现代人类文明之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前一届高级人类的史前超文明。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在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上的生物经历过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后来遭到了毁灭,其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一场核大战。

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但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却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找到了很多有力的证据。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诗。据考证,该书所记载的史实距今至少有5000年。这本书中记载了居住在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的两次战争。对于书中对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以前学者们一直以为是“诗意的夸张”,而到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爆炸后,他们才恍然悟到,它们实际上是原子弹爆炸的目击记。

请看该书中对第一次战争的描述:

“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飞机)内降落到水上,发射了阿格尼亚(火箭),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下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都烫死。阿格尼亚爆发时声若雷鸣,敌兵烧得如同焚焦的树干。”

再看第二次战争的描述:

“古尔卡乘坐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3个城市发射了1枚火箭。此火箭具有整个的宇宙力,赤热的烟火柱,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滚滚升入空中。”“尸体被烧得无法辨认,毛发和指甲都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

物理学家又在古印度人的时间概念中寻找到了另外一些根据。古印度人有“卡尔帕”的概念,它相当于42.32亿年。又有“卡希达”的概念,它相当于一亿分之三秒。这两个概念曾使很多研究者迷惑不解,但核物理学家明白,自然界中要用亿年或百万分之几秒的时间来量度的,只有放射性元素的分解率。例如铀238的一半寿年为45.01亿年,而K介子的一半寿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与“卡尔帕”和“卡希达”的概念相近。如果古印度人能够量度核物质和次核物质,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制造出核武器。

2.史前核战遗迹

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废墟,这些废墟显然不是被一般烈火所焚毁的,大块大块的岩石黏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其城墙被晶化,好像玻璃一样光滑,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要使岩石熔化,温度要在1800℃以上,就连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热量,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只有原子弹爆炸,才能达到这个温度。

除印度外,有人在巴比伦、撒哈拉沙漠和蒙古的戈壁滩上都发现了一些史前废墟,其中的“玻璃石”与今天核试验场中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此外,前苏联学者戈尔波夫斯基在《古代之谜》一书中说,他在古印度的德肯地区还发现了一具人体残骸,其放射性高出常态50倍。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倾向于认为史前地球上曾爆发过核战争,但对核武器是什么人使用的,核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等问题,却还是几乎一无所知。

三、星球撞击毁灭说

是星球撞击毁灭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吗?自90年代以来,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渐渐地有了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1994年7月间发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太空之吻”。

1.彗星撞击木星

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直径约6公里,密度1克/立方厘米)由于木星巨大的引力,它被俘获并撕裂成21块碎片,这些碎片以每秒约60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南纬43.26°~45°相当狭窄的环形区域。

7月17日凌晨4时15分,南非天文学家首先观测到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的第一块,也是最小的一块撞击木星的景象。撞击没有引起燃烧,碎片被木星大气层吞没。

当天傍晚18时30分,在上海佘山天文台,我国第二大口径(1.56米)的天文望远镜摄下了第一张木卫1号的照片。19时36分20秒和19时43分32秒,成功地观测到彗星第四块碎片撞向木星,木卫1号两次增亮,亮度增强了8倍。碎片接触大气层的摩擦和碎片的撞击产生的火球使木卫1号两次闪亮。

午夜23时15分,木卫1号又一次闪亮:第5块彗星碎片撞了上来。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已观测到5块碎片撞入木星,虽然这些碎片是21块中较小的,但在木星表面造成了相当于10亿吨TNT炸药的破坏创面。

18日3时30分,美国夏威夷冒纳凯阿火山顶上的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记录了彗星最大的碎片(第7块)撞击木星的经过。该碎片直径3.2公里,撞击释放了相当于2.5万亿吨TNT炸药的能量,产生的亮度超过了木星整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女天文学家露西·麦克法登说:这块碎片巨大的冲击力造成的痕迹十分明显,其落点上空出现了由尘云构成的抛物面。

19日凌晨3时26分,直径与第7块相近的第8块碎片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飞速而来产生的能量(6万亿吨TNT)相当于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能量的几倍,产生的亮度瞬间超过了整个木星,引起的抛物面般灰云达地球般大小,剧烈的爆炸造成的瞬间温度约30000℃。

19日晚6时30分,最强烈的碰撞发生了!第9块碎片与第7块大小相仿,巨大的创面位于木星南半球东北缘,留下的暗斑直径达3万公里。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亿颗广岛原子弹。澳大利亚天文学家观测到,撞击产生的巨大火球与随之爆发出的余辉范围相当于3个地球那么大。美国天文学家指出,撞击改变了木星的基本外观,并在木星表面形成了黑色疤痕。“疤痕”中有多种气体混合物和大量尘埃粒子。

21日,发生了最壮观的一幕:第14、15、16块碎片于4时起相隔10小时撞击在同一地区。第14块碎片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坠向木星,随之产生的火球上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第15号彗核撞向木星大气纵深处,火球上升到2000公里的高度,尘云直径相当于地球的3倍。第16块碎片碰撞产生的亮度是第14块的2倍,并产生了持续15分钟的爆炸。

21日晚11时04分,上海佘山天文台观测到的木星已伤痕累累,各个撞击创面直径超过1万公里,其中最大的直径估计有3万公里,其容积大大超过地球体积(地球直径为13000公里),与此同时,木星周围的木纹型云层出现紊乱。

22日下午4时6分,最后一块碎片落地,这最后的一“吻”,使历时6天的千年万载难遇的天象奇观随之落幕。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天文学家利用设置在南极地区的望远镜观察到,撞击木星南半球产生的火球亮度已远不如以前。通过光谱分析,证实了木星及其大气层中含有硫、氨、硫化氢等分子,但没有找到预想中的水。

此次撞击释放的总能量为二战时美军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能量(2×104吨黄色炸药爆炸当量)的10亿倍,大约相当于1013吨TNT炸药的爆炸。初步观测表明,彗星碎片的撞击已改变了木星的外貌,留下4个直径几万公里的深坑,其直径是地球的几倍。木星的云层留下了黑色疤痕,这种疤痕需很长时间才能消去。强烈的爆炸已使木星大气层的气流和成分发生变化。由于木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6.3亿公里,彗木相撞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及木星大气与表层的环境巨变,对地球与近地空间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但如果木星上具有生命及其生态系统,如果木星上也有人类文明,如果这次撞击发生在地球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