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15358200000034

第34章 苏轼卷(16)

问养生

余问养生于吴子(1),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为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2),而物不以为病(3),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4)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5),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6),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7),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8),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9),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见者莫不呕也。其不知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10)。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11),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12),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13)。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14)。是以私识其言(15),而时省观焉(16)。

【注释】

(1)养生:保护身体。

(2)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寒、暑的极点,可以使粘胶折断,使黄金流淌。

(3)病:害,损害。

(4)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时间短暂。

(5)二极:指前文的寒暑之极。

(6)浮海:乘船航海。

(7)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

(8)反逆眩乱:翻转回旋,眩晕迷乱。反:翻转、颠倒。逆:回旋、颠倒。

(9)异术:特异的法术。

(10)请察其所从生:请观察这些事从哪里产生。

(11)接:接触。

(12)轻:轻微。

(13)生理:养生之理。

(14)审:详知。

(15)私识:个人认识、个人了解。

(16)省观:反省自观。

无沮善

昔者先王之为天下,必使天下欣欣然常有无穷之心,力行不倦,而无自弃之意。夫惟自弃之人,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是以圣人畏之,设为高位重禄以待能者。使天下皆得踊跃自奋,扳援(1)而来。惟其才之不逮,力之不足,是以终不能至于其间,而非圣人塞其门、绝其途也。夫然,故一介之贱吏,闾阎之匹夫,莫不奔走于善,至于老死而不知休息,此圣人以术驱之也。

天下苟有甚恶而不可忍也,圣人既已绝之,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此非独不仁也,以为既已绝之,彼将一旦肆其愤毒,以残害吾民。是故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以无所望之人,则责其为善,以无所爱惜之人,而求其不为恶,又付之以人民,则天下知其不可也。世之贤者,何常之有。或出于贾竖贱人,甚者至于盗贼,往往而是。而儒生贵族,世之所望为君子者,或至于放肆不轨,小民之不若。圣人知其然,是故不逆定于其始进之时,而徐观其所试之效,使天下无必得之由,亦无必不可得之道。天下知其不可以必得也,然后勉强(2)于功名而不敢侥幸。知其不至于必不可得而可勉也,然后有以自慰其心,久而不懈。嗟夫,圣人之所以鼓舞天下,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此其为术欤?

后之为政者则不然。与人以必得,而绝人以必不可得。此其意以为进贤而退不肖。然天下之弊,莫甚于此。今夫制策之及等,进士之高第,皆以一日之间,而决取终身之富贵。此虽一时之文辞,而未知其临事之能否,则其用之不已太遽乎(3)!

天下有用人而绝之者三。州县之吏,苟非有大过而不可复用,则其他犯法,皆可使竭力为善以自赎。而今世之法,一陷于罪戾,则终身不迁,使之不自聊赖而疾视其民,肆意妄行而无所顾惜。此其初未必小人也,不幸而陷于其中,途穷而无所入,则遂以自弃。府史贱吏,为国者知其不可阙也,是故岁久则补以外官(4)。以其所从来之卑也,而限其所至,则其中虽有出群之才,终亦不得齿(5)于士大夫之列。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以遂弃,则宜有以少假之也。入赀而仕者,皆得补郡县之吏,彼知其终不得迁,亦将逞其一时之欲,无所不至。夫此,诚不可以迁也,则是用之之过而已。臣故曰: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此三者之谓也。

【注释】

(1)扳援:相互援引。

(2)勉强:勉励自强。

(3)太遽乎:太快了吗。

(4)外官: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5)齿:并列,排列。

药诵

嵇中散作《幽愤》诗(1),知不免矣(2)。而卒章乃曰(3):“采薇山阿(4),散发岩岫(5),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者,悼此志之不遂也。司马景王既杀中散而悔,使悔于未杀之前,中散得免于死者。吾知其扫迹灭景于人间(6),如脱兔之投林也(7)。采薇散发,岂其所难哉。

孙真人著《大风恶疾论》曰:“《神仙传》有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何者?割弃尘累(8),怀颍阳之风(9),所以因祸而取福也。”

吾始得罪迁岭表(10),不自意全。既逾年无后命(11),知不死矣。然旧苦痔,至是大作,呻呼几百日。地无医药,有亦不效。道士教吾去滋味(12),绝薰血(13),以清净胜之。痔有虫馆于吾后,滋味薰血,既以自养,亦以养虫。自今日以往,旦夕食淡面四两。犹复念食,则以胡麻、伏苓齧足之(14)。饮食之外,不啖一物(15)。主人枯槁(16),则客自弃去(17)。尚恐习性易流,故取中散真人之言,对病为药,使人诵之日三(18)。曰:“东坡居士,汝忘逾年之忧、百日之苦乎?使汝不幸而有中散之祸,伯牛之疾,虽欲采薇散发,岂可得哉。今食麻、麦、伏苓多矣。”居士则歌以答之曰:“事无事之事(19),百事治兮;味无味之味,五味备兮;伏苓、麻、麦,有时而匮兮(20);有则食,无则已者,与我无既兮。呜呼噫嘻,馆客不终,以是为愧兮(21)。”

【注释】

(1)嵇中散:嵇康,字叔夜。曾任中散大夫。

(2)不免:不能免死。

(3)卒章:最后一章。

(4)采薇山阿:在山的弯曲处采摘薇菜。

(5)岩岫:岩洞,岩穴。岫:山洞。

(6)扫迹灭景于人间:在人间扫掉痕迹,消除景象。比喻隐居。景同影。

(7)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疾。

(8)割弃尘累:割除抛弃世俗的想法。尘:尘世,世俗。

(9)颍阳之风:巢父、许由那样的风范。

(10)岭表:即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古人认为此五岭是南北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所以被贬至岭外,往往就有性命之虞了。

(11)逾年无后命:过了一年而没有后来的命令。后命:后来的命令。

(12)去滋味:离开美味。滋味:美味。

(13)绝薰血:薰血,荤腥之物。绝,断绝。绝薰血,即不吃荤腥之物。

(14)齧:米、麦等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

(15)啖:吃。

(16)枯槁:干竭、枯萎。

(17)客:指病虫。

(18)日三:一日三次。

(19)事无事之事:做无事可作的事。事:做事情,干事。

(20)匮:缺乏。

(21)以是为愧兮:因为这事感到惭愧。

策断

二虏(1)为中国患,至深远也。天下谋臣猛将,豪杰之士,欲有所逞于西北者,久矣。闻之兵法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向者,臣愚以为西北虽有可胜之形,而中国未有不可胜之备,故窃尝以为可特设一官,使独任其责,而执政之臣,得以专治内事。苟天下之弊,莫不尽去,纪纲修明,食足而兵强,百姓乐业,知爱其君,卓然有不可胜之备,如此,则臣因得备论而极言之。

夫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天下将亡,其发必有门。圣人者,唯知其门而塞之。古之亡天下者四,而天子无道不与焉。盖有以诸侯强逼而至于亡者,周、唐是也。有以匹夫横行而至于亡者,秦是也。有以大臣执权而至于亡者,汉、魏是也。有以蛮夷内侵而至于亡者,二晋是也。司马氏、石氏使此七代之君,皆能逆知其所由亡之门而塞之,则至于今可以不废。惟其讳亡而不为之备,或备之而不得其门,故祸发而不救。夫天子之势,蟠于天下而结于民心者甚厚,故其亡也,必有大隙焉,而日溃之。其窥之甚难,其取之甚密,旷日持久,然后可得而间(2),盖非有一日卒然不救之患也。是故圣人必于其全安甚盛之时,而塞其所由亡之门。

盖臣以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狄,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狄,不足以为中国之大忧,而其动也,有以召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其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先之以戎狄,而继之以吾民,臣之所谓可畏者,在此而已。

昔者敌国之患,起于多求而不供。供者有倦而求者无厌,以有倦待无厌,而能久安于无事,天下未尝有也。故夫二虏之患,特有远近耳,而要以必至于战。敢问今之所以战者何也?其无乃出于仓卒而备于一时乎!且夫兵不素定,而出于一时,当其危疑扰攘之间,而吾不能自必,则权在敌国。权在敌国,则吾欲战不能,欲休不可。进不能战,而退不能休,则其计将出于求和。求和而自我,则其所以为媾者(3)必重。军旅之后,而继之以重媾,则国用不足。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天下一动,变生无方,国之大忧,将必在此。

盖尝闻之,用兵有权,权之所在,其国乃胜。是故国无小大,兵无强弱,有小国弱兵而见畏于天下者,权在焉耳。千钧之牛,制于三尺之童,弭耳而下之(4),曾不如狙猿之奋掷于山林,此其故何也?权在人也。我欲则战,不欲则守。战则天下莫能支,守则天下莫能窥。昔者秦尝用此矣。开关出兵以攻诸侯,则诸侯莫不愿割地而求和。诸侯割地而求和于秦,秦人未尝急于割地之利,若不得已而后应。故诸侯常欲和而秦常欲战。如此,则权固在秦矣。且秦非能强于天下之诸侯,秦惟能自必(5),而诸侯不能。是以天下百变,而卒归于秦。诸侯之利,固在从也。朝闻陈轸(6)之说而合为纵,暮闻张仪之计而散为横,秦则不然。横人之欲为横,从人之欲为纵,皆使其自择而审处之。诸侯相顾,而终莫能自必,则权之在秦,不亦宜乎?

向者宝元、庆历之间,河西之役,可以见矣。其始也,不得已而后战。其终也,逆探其意而与之和,又从而厚馈之,惟恐其一日复战也。如此,则贼常欲战而我常欲和。贼非能常战也,特持其欲战之形,以乘吾欲和之势,屡用而屡得志,是以中国之大,而权不在焉。欲天下之安,则莫若使权在中国。欲权之在中国,则莫若先发而后罢。示之以不惮,形之以好战,而后天下之权,有所归矣。

今夫庸人之论,则曰勿为祸始。古之英雄之君,岂其乐祸而好杀。唐太宗既平天下,而又岁岁出师,以从事于夷狄,盖晚而不倦,暴露于千里之外,亲击高丽者再焉。凡此者,皆所以争先而处强也。当时群臣不能深明其意,以为敌国无衅而我则发之。夫为国者,使人备己,则权在我,而使己备人,则权在人。当太宗之时,四夷狼顾(7)以备中国,故中国之权重。苟不先之,则彼或以执其权矣,而我又鳃鳃焉(8)恶战而乐罢,使敌国知吾之所忌,而以是取必于吾。如此,则虽有天下,吾安得而为之。唐之衰也,惟其厌兵而畏战,一有败衄,则兢兢焉缩首而去之,是故奸臣执其权以要(9)天子。及至宪宗,奋而不顾,虽小挫而不为之沮。当此之时,天下之权,在于朝廷。伐之则足以为威,舍之则足以为恩。臣故曰:先发而后罢,则权在我矣。

【注释】

(1)二虏:指契丹和西夏。

(2)间:空隙,间隙。

(3)为媾者:作为讲和的条件。

(4)弭耳而下之:驯服它(之后)。弭耳,驯服。

(5)自必:由自己掌管主动权。

(6)陈轸:战国时人,主张“合纵”之说。

(7)狼顾:像狼行走时频频回望。比喻常有警惧之心。

(8)鳃鳃焉:恐惧的样子。

(9)要:要挟。

医者以意用药

欧阳文忠公尝言(1):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2),为舵工手汗所渍处(3),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4),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引《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5),服之。”

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6),多此比(7)。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8)。”

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9),当治昏惰耶(10)?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余(11),可以已佞(12);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13);嗅西子之珥(14),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15)。

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16),舟行入颍州界(17),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笑谈之语,聊复志之(18)。

【注释】

(1)欧阳文忠: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谥文忠。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2)舵牙:舵的把手处。

(3)渍:沾染。

(4)杂:掺和。丹砂:朱砂,中医用为安神药。茯神:茯苓,也用为安神药。流:类别。

(5)麻黄:一种中草药名,根能止汗。故:旧。

(6)以意用药:主观臆断,胡乱下药,无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