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碑铭
15357100000018

第18章 历代祭文(6)

嗟乎世人,知此而已,贪悦其外,不窥其内。欲知子心,穷达之际。金石虽坚,尚可破坏;子于穷达,始终仁义。惟人不知,乃穷至此。蕴而不见,遂以没地。独留文章,照耀后世。

嗟世之愚,掩抑毁伤。譬如磨鉴,不灭愈光。一世之短,万世之长,其间得失,不待较量。哀哀子美,来举予觞。尚飨。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以清酒美味的祭品,致祭于亡友湖州长史苏子美的灵前:

悲哀呀子美,命止在此呀;这是小人所庆幸的,而却是君子所嗟叹的!

他的胸中犹如蟠踞着龙蛇,可以有风云变化和雷雹交加的才情爆发;可以忽然挥舞斧钺,发作雷声,轰碎雷神的车子。有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心惊胆落,震惊得仆倒如麻。一会儿天晴雨止,四望百里,只见山川草木都开始发出新的萌芽。你的文章有如此雄豪放肆的气势,不能不令人惊讶可怪呀!

嗟叹世人,知道苏子美不过如此而已,只是贪看欣悦于你的外表,不能窥见你内在的美质。想要知道你的心志,是在困穷与得志之间。金石虽然坚硬,还可以破坏;苏子美处于困穷与得志之间,始终坚持仁义如一。只有人不知道你的品格,才穷困到被除名的地步。蕴藏而不外露,才埋没在地下。惟独留下的文章,可以照耀后世。

嗟叹世上愚蠢的人,对他进行掩盖、抑制、诋毁、伤害。但是,这就像时时打磨的铜镜,不会毁灭反而愈加光亮照人。像苏子美这样,人生一世之短,能有万世之长,这中间的得与失,就不需要比较了。悲哀呀子美,来举起我祭奠你的酒杯,饮用吧!

【赏析】

欧阳修与苏舜钦有很深的感情与友谊,主要的原因是他与苏舜钦在政治主张上特别是在古文运动中曾经志同道合。欧阳修另有《苏氏文集序》、《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等数篇文章高度评价了苏舜钦的才华与贡献,说他“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名重天下。被诬枉,被贬,“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发其愤懑于歌诗”。其“短章醉墨,落笔皆为人所传”。欧阳修对苏舜钦竟然是“善百誉而不进兮,一毁终世以济颠”的遭遇怀着满腔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这些在这篇祭文中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篇祭文着眼于苏舜钦文章的威力与人格力量,说他是“子之心胸,蟠屈龙蛇,风云变化,雨雹交加;忽然挥斧,霹雳轰车”,是“子于文章,雄豪放肆”,赞扬了苏舜钦的文章“不灭愈光”,必将流传照耀后世。

祭欧阳文忠公文

【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略)

【原文】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山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鳝而号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

【译文】

哀而痛啊!欧公活在世上,六十有六年。老百姓有了这样好的父母官,国家有了这样善于决策的大臣,礼乐制度得以传承,学者有了师法的典范。因为有了欧公,有道德的人才有所依靠而不惊慌,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乱动。这就譬如大川高山,不见它们的运动,而它们的功利给予万物的,大概是不可以用数字计算而能够全部知道的。

现在你去世了,赤诚的人没有可以庇护的了,而朝廷缺乏考核疑惑的能员;礼乐制度已被化为异端邪说,而学者们纷纷去宣扬邪说;君子以为善无所依靠,而小人洋洋得意自以为遇到了有利时机。这就譬如深山大泽里的龙死了,虎消失了,各种怪物便会改变着面貌纷纷出来,挥舞泥鳅、黄鳝而号称捉住了狐狸。

过去你没有被重用时,天下人都认为是个缺憾;而一旦重用了,又认为用迟了。等到你辞去职位而离开了,没有人不希望重新起用你的。等到你年老请求辞去职位时,无不惆怅失望,而仍然还期望于万一的;是庆幸你还未衰弱。有谁能说你不再有意于这个人世呢?可忽然去世而天下的人都不可追寻。难道是你厌恶人世的浑浊,洁身自好而逝去吗?抑或是老百姓没有福分,而老天爷不将你给予他们?

从前我父亲怀揣才志而隐逸,不是欧公的眼光,父亲是不可能为世所重的。我虽不才,但由于因缘出入受教于你的门下,至今已经十六年了。听说公已去世,我理应匍匐着前去吊祭,而我终于因惦念着官府爵位没能去,愧对死去的你而羞惭。千里之外送去书函,以寄托我的哀思罢了。这是我对上是为天下失去了你而痛哭,对下是以此表示我对你的私人感情的深厚,呜呼哀哉!

【赏析】

这是学生对师长怀着敬仰与沉痛的心情写出的一篇祭文。

欧阳修于熙宁五年(1072年)死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千里之外,为官身所限,难以亲自前往吊祭,只得用祭文来表达对欧阳修去世的悲哀之情。

苏轼这篇祭文的精彩之处在于从大处落墨,着眼于欧阳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写得气势磅礴。祭文说欧阳修活着的时候,君子有所依靠而不恐慌,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胡作非为。而欧阳修死了之后呢?则君子“无为为善”,即无所依靠,而小人则得意扬扬。这就突出了欧阳修作为国家栋梁、社会楷模的重要作用。

祭文指出,过去曾经不重用欧阳修的时候,天下人都认为是个缺憾。一旦重用了,又以为用迟了。即使是他请求辞去职位,也希望他不会有什么事情,庆幸他不会从此衰弱下去。这样,祭文就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了本质,对欧阳修的社会地位和对于国家社稷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祭文最后指出,欧阳修的“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的影响与作用,也与欧阳修高尚的人品、文品分不开。祭文以自己父亲“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为例,来说明欧阳修能够慧眼识英才的阔大的胸怀和品格,也恰如其分。所以祭文说,欧阳修是不以自己的私心为天下,特别是具有公正地主持文运的高尚节操,从而感动着天下人。苏轼说,而我这痛哭的情感也不仅是私人的,也包括了天下人为失去你而痛哭的情感。

这篇祭文气盛言宜,高屋建瓴,情感充沛。读了这篇祭文,可以让读者窥见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的精神风貌。

祭范颍州文

【作者简介】

作者王安石(略)

【原文】

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明肃之盛,身危志殖。瑶华失位,又随以斥。治功亟闻,尹帝之都,闭奸兴良,稚子歌呼。赫赫之家,万首俯趋;独绳其私,以走江湖。士争留公,蹈祸不慄,有危其辞,谒与俱出。风俗之衰,骇正怡邪。蹇蹇我初,人以疑嗟。力行不回,慕者兴起。儒先酋酋,以节相侈。

公之在贬,愈勇为忠。稽前引古,谊不营躬。外更三州,施有余泽,如酾河江,以灌寻尺。宿贼自解,不以刑加;猾盗涵仁,终老无邪。讲艺弦歌,慕来千里。沟川障泽,田桑有喜。

戎孽猘狂,敢我疆。铸印刻符,公屏一方。取将于伍,后常名显;收士至佐,维邦之彦。声之所加,虏不敢濒;以其余威,走敌完邻。昔也始至,疮痍满道,药之养之,内外完好。既其无为,饮酒笑歌。百城宴眠,吏士委蛇。

上嘉曰材,以副枢密,稽首辞让,至于六七。遂参宰相,厘我典常,扶贤赞杰,乱冗除荒。官更于朝,士变于乡,百治具修。偷堕勉强。彼阏不遂,归侍帝侧。卒屏于外,身屯道塞。谓宜苟老,尚有以为。神乎孰忍,使至于斯!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

自公之贵,厩库逾空。和其色辞,傲讦以容。化于妇妾,不靡珠玉。翼翼公子,弊绨恶粟。闵死怜穷,惟是之奢。孤女以嫁,男成厥家。孰堙于深?孰锲乎厚?其传甚详,以法永久。

硕人今亡,邦国之忧。矧鄙不肖,辱公知尤。承凶万里,不往而留。涕洟驰辞,以赞醪羞。

【译文】

呜乎我公,当今世人的表率,由开始到生命终了,名声和节操均无瑕疵。明肃刘太后垂帘听政,气焰正盛时,范公上疏请还政于天子,身陷危难而树立了志节。郭皇后被废,范公因为谏阻而被贬斥。后来治理都城开封的功绩屡次声闻,堵塞奸邪,兴起良善,小孩子都歌唱欢呼。像吕夷简这样权势熏天的赫赫之家,无数的人都奔走俯趋;惟有公纠弹其不公道,因此被贬走江湖。余靖、尹洙、欧阳修等名士都上书请留范公,均是踩着祸患而不惧怕,而将涉及自身危险的言辞都在陈述中写了出来。风俗哀败,范公却能够在骚乱中镇定并怡然快乐。屡涉险难开始时,人都以怀疑的眼光嗟叹不已。坚持力行而百折不回,仰慕者纷纷兴起。儒生学士聚集,以气节相尚。

范公在贬谪之中,愈是勇于为国家尽忠。他考证前人的做法,引用古人的言论,大义而不谋自身私利。被外放更换了三个州,都留下了实施善政的恩泽,这就如同以疏导江河的大才来灌溉寻尺之地一样,必然辉煌。经常从事鼠窃狗偷、经验丰富的强盗,自动洗手不干,不需要对他以刑法相加;狡猾的恶贼,也心怀仁爱,直至老死也不再有邪念。开办讲经授艺学堂,一片弦歌诵读之声,千里之外的学子都慕名而来。沟通河流,阻断洼地的流水,使田地和蚕桑都喜获丰收。

西夏强敌疯狂,竟敢侵犯我边疆。公被封以印信符节,挂帅出征,屏障一方。从士卒中提拔的将帅,后来都名声显著;收才能之士为辅助,都成为邦国的俊才。范仲淹声望所加,西夏兵不敢迫近;以其余威,赴友军之危,赶走了敌人。过去才到延州的时候,战争的创伤到处都是,经过吏治保养,使内外完好如初。既然推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就充满了饮酒欢笑的歌声。百城在宴饮中安眠,官吏和士兵都从容自得。

皇上嘉许范公的才干,认为他适合进入中央核心。但范公叩头伏地辞让了六七次。于是拜为宰相,进行法规典章的改革,扶持贤才,赞美杰出的人,裁减冗员,除去荒政。官员更加勤勉于朝政,士大夫更加于努力于改变乡村的面貌,许许多多的治理都很完善,苟且怠惰者也知道勉力行事。政敌们的阻塞使范公不能遂愿,归侍于帝侧,终于被摒弃在外,身遭艰难,道路堵塞。对范公来说,如果苟且于老迈,还有作为的机会。神灵也怎么能忍心,会使你到这步田地!以范公的才干,仍然没有尽力发挥;若是尽量展示其治理的谋略与才干,功效怎能计算?

自范公显贵之时,粮仓国库已经更加空虚。范公仍能和颜悦色,容忍那些傲慢攻讦的小人。感化于妇女妻妾,不费珠玉。恭敬于公子王孙,穿上粗厚的丝织品,吃着粗粮。怜悯死者和贫穷的人,毫不吝惜。帮助孤女的婚嫁,帮助青年男子的成家。怎么能埋没掉这样深的心思?怎么能刻录下这样深厚的情感?他的生平传记已记载得很详细,可以让后人永久地效法。

伟人今亡,是国家的忧虑。何况我不成器,能使公知我。听到凶讯在万里之外,不能前往而留在原地。流着伤心的眼泪和鼻涕,送去祭辞,以作为醪馐的祭礼。

【赏析】

这是一篇言辞简洁、悲怆感人的祭文。

祭文以“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开篇,为肯定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定下了基调,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接着叙述范仲淹在皇后、皇帝的炎威面前,在吕夷简等“赫赫之家”的权势面前表现出的“闭奸兴良”、“独绳其私”的大无畏气概,在朝廷和地方的吏治过程中“骇正怡邪”、“力行不回”的坚忍不拔的气魄。他赢得了有识之士的尊敬、支持和拥护,并且都为他的临危不惧,面折廷争的精神所感染,以致“慕者兴起”,以他的气节相尚。范仲淹死于皇祐四年(1052年)。此时王安石正在舒州通判任上进行着他的改革措施,所以祭文中对范仲淹实行改革而遭失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祭文第二段写范仲淹在贬谪三州(饶州、润州、越州)时的“愈勇为忠”的精神,以及不谋私利、兴办水利、兴办学校、造福地方的政绩。

第三段,写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击西夏入侵,使得“声之所加,虏不敢濒”的情况,重点在说明范仲淹能够“取将于伍”、“收士至佐”以及治理地方,使得原来“疮痍满道”的边界地区“内外完好”,“饮酒笑歌”,“百城宴眠,吏士委蛇”的治理才能和功绩。作者对此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之情。

第四段,对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及其失败的情况做了概括性的描述,为其失败发出了“神乎孰忍,使至于斯”的惊叹和不平的慨叹。

第五段,又回应开篇“一世之师,名节无疵”,概括地写出范仲淹“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怀抱,以及兴利除弊、造福百姓,可以“以法永久”的功绩。

最后以无限敬仰和“硕人今亡,邦国之忧”的惋惜痛悼之情,表达了对范仲淹去世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