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碑铭
15357100000010

第10章 历代碑文(9)

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岂不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虽疾雷霾风雨雪昼晦而迟速有度,不加亏赢。使凡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靡然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译文】

已经去世的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肃,以创造器物的智慧闻名天下,所做莲华漏,世人佩服其精妙。凡是燕肃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去做。现在的州郡往往都有燕肃所做的莲花漏,虽然有能工巧匠,没有人敢对他的设计作增删的。而惟独徐州使用盲人卫朴所造的莲华漏,废除燕肃之法,任意为之,有壶而无箭。因为自己没有眼睛就不管天下有视力的人,指派看守的人等到莲华漏满时放水,然后再注水,人们都笑话他。国子博士傅君褐是燕肃的外曾孙,知道制造莲华漏的详细方法。他是徐州通守,开始另外改制莲华漏,然后请我作一铭文。铭文说:

人所相信的是手、足、耳、目。目认得多与少,手知道轻与重,然而人不能手量和用眼计算的东西,一定要交付给度量和权衡的器具。这岂不是人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器物吗?大概是因为无臆测、无主观,就可知道万物的情况吧。所以,天地的寒暑,日月的阴晦和晴朗,广大无边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的昆仑山,也不能逃出莲华漏的三尺之莆、五斗之瓶的计算。即使是雷霆、阴霾、风霜雨雪、白天阴暗,也能做到迟速有度,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假使凡是做官的,像这瓶所装的水那样不超过它的容量,像水中的浮箭不失其平稳,像箭的升降的状态,能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化,降职不认为是受辱,升迁不认为是荣耀,那么老百姓就会倾倒心服,把死生寄托在官吏的身上了。

【赏析】

在中国古代,殷周时期,表、日晷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秦汉以后直至唐代,中国的漏壶计时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日晷和漏刻计时已同时使用。这是中国人民高度智慧在计时器方面的集中体现,北宋的燕肃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制作的莲花漏计时器为全国所采用。

到苏轼写这篇《莲华漏铭》时,燕肃的莲华漏制作方法几近失传,各地——例如徐州制作的莲花漏就不能用。燕肃的外曾孙、国子博士傅君裼懂得燕肃制作莲花漏的方法,为徐州制作了计时器莲花漏,请苏轼为之写作铭文。

苏轼在这篇铭文中,高度评价了燕肃制作莲花漏的智慧和贡献,并由此联系到人事,将莲花漏这种计时器的特点和功能比喻为官吏的品性,假使凡是做官的,能像这瓶所装的水不超过它的容量,像水中的浮箭不失其平稳,像箭的升降的状态,根据时势的变化,降职不认为是受辱,升迁不认为是荣耀,那么老百姓就会倾倒心服,把死生寄托在其身上了。从而巧妙地寄托了苏轼本人的政治理想,十分贴切,令人回味。

处士征君墓表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

淮之南有善士三人,皆居于真州之扬子。杜君者,寓于医,无贫富贵贱,请之辄往。与之财,非义辄谢而不受。时时穷空,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盖善言性命之理,而其心旷然无累于物。而予尝与之语,久之而不厌也。徐君,忠信笃实,遇人至谨,虽疾病召筮,不正衣巾不见。寓于筮,日得百数十钱则止,不更筮也。能为诗,亦好属文,有集若干卷。两人者,以医筮故,多为贤士大夫所知,而征君独不闻于世。

征君者,讳某,字某。事其母夫人至孝。居乡里,恂恂恭谨,乐振人之穷急,而未尝与人校曲直。好蓄书,能为诗。有子五人,而教其三人为进士。某今为某官,某今为某官,某亦再贡于乡。征君与两人者相为友,至欢而莫逆也。两人者,皆先征君以死,而征君以某年某月某甲子终于家,年七十七。

噫!古者一乡之善士必有以贵于一乡,一国之善士必有以贵于一国,此道亡也久矣。余独私爱夫三人者,而乐为好事者道之。而征君之子又以请。于是书以遗之,使之镵诸墓上。杜君讳婴,字太和。徐君讳仲坚,字某。

【译文】

淮河之南有三位品德高尚的君子,都居住在真州的扬子。杜君,以给人治病为生,无论贫穷、富裕、尊贵、卑贱的人,只要请他,他就去。给他钱财,如果不合乎道义他就谢绝不接纳。他经常处于穷困的状态,几乎难以自己维持生存,但是他脸上却从来没有不满足的神色。这大概是善于说明生死的道理,所以他心胸开阔,不为外物所拘束。我曾经和他交谈,谈了很久也没有兴尽。徐君,为人忠诚有信用,厚道实在,对人非常恭谨,即使患有疾病的人请他去占卜,他如果没整理好衣服帽巾,就不会与人相见。徐君以给人占卜为生,每天获得了一百或数十钱就停止,不再占卜。他会写诗,也喜欢撰写文章,他的诗文编成了集子,有若干卷。这两个人,因为给人治病占卜的缘故,所以更多地被贤士大夫所知道,而只有征君不被世人知道。

征君,他的名字是某,字某。他侍奉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平常住在乡里,也是很恭谨的样子。在别人穷困或事情危急的时候,他乐于帮助别人,从来不曾和人计较是非对错。他爱好藏书,会写诗。他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有三个儿子中了进士。有个儿子现在担任着某种官职,另一个现在也担任着某种官职,还有一个再次被乡里举荐。征君和杜君、徐君两人都是朋友,是极其快乐的莫逆之交。杜君、徐君两人都在征君之前去世了,征君则于某年某月某甲子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啊呀,古时候,一个乡村中有品德的人在这一乡的社会地位必然高,二个地区有品德的人必然在这一地区的社会地位高,但这种状况已经消亡很久了。我却只偏爱这三个人,而且喜欢和好事的人叙说他们的事。况且征君的儿子又请我为他写墓表。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字交给他,叫人将它刻在墓碑上。杜君的名字是婴,字太和。徐君的名字是仲坚,字某某。

【赏析】

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墓志铭也写得相当出色。这篇文章主要写征君,然而又先写同为一乡善士与好友的杜君和徐君,再引出征君。这种写法在墓志铭中十分罕见,令人耳目一新。这样写,征君的风采却并不因为其他二人而减弱,相反,征君的各种可敬的品质却在他们的照应下更加突显出来,并且相得益彰。这是这篇墓表的一个鲜明特色。

王安石的碑铭具有法度严谨,笔力简劲的特点,而且能恰当地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在这篇墓表中,他写杜君是“无贫富贵贱,请之辄往。与之财,非义辄谢不受。时时穷空,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写徐君是“遇人至谨,虽疾病召筮,不正衣巾不见。”这些细节的描写,笔墨简洁,高度概括,不但突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发出感慨:“噫!古者一乡之善士必有以贵于一乡,一国之善士必有以贵于一国,此道亡也久矣。”叙议结合,意味深长。

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写碑文,落笔有力,起承转合干脆利落,风格峻峭。前人评论王安石的碑铭得史笔之神髓。他是按照史家记事的谨严简洁、生动传神的手法来进行写作的。

沈贞甫墓志铭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17),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后屡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江苏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六十岁时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归有光领导了明代中叶文坛的复古运动。他主张文章不要雕饰太甚,应当恬适自然。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今通行本为《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

【原文】

自余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余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余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余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余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余考订,而卒以余之言为然。盖余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赫,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余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余甚畏其志,而忧有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余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余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某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铭曰:

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译文】

我刚刚认识沈贞甫的时候,他的年纪还很小,正在马鞍山佛塔边上的房屋里面读书。等我娶了王氏,妻子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姐妹。我们两个经常相随到妻家,有机会见面。我曾经居住在邓尉山中,贞甫也搬来同住,每日游览虎山、西崦,在此山间游览,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选择居住在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上,是昆山、嘉定交界的地方。沈家世代居住在这里。贞甫也因此对我更加亲爱友好,和我天天都有诗文的来往。我圃厄于世上,只有沈贞甫相信我的才华,即使只有一个字的疑问,也一定要到我这里经过我的考证校订,最后以我的意见为准。我退隐在吴淞江和东海之滨,二十年间,经历了死丧忧患,生活颠倒狼狈,为世人所讥笑。但贞甫全不因为世人对我的评论,而动摇心中的信念,随从世人的看法。至于那些一时富贵煊赫的人,即使大家都注视他们并感到心惊,贞甫也不因为他们对我的看法而改变以往尊重我的心情。啊呀,士得不到重用的时候,得到人们一句好话也不会忘记,我又凭什么能够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知遇呢?贞甫去世了,我不能不为他痛哭啊。

贞甫为人伉直严厉,喜欢注意自己的仪容、品格的整饬。他坚守志节而不与人苟合,如果对方不是合乎心意的人,他就不向他们表示好感。遇到大事他的情绪就会激动昂扬,就是为此栽跟头也不在乎。贞甫尤其喜欢阅读古书,而且一定要到名山以及佛教或者道教的寺观中看书。到了那里贞甫扫地焚香,看书都忘了饥饿。他听说别人有好书,就多方求之,亲自手抄达数百卷之多。现在世上有研究如何通过科举应试,快速取得功名的学问,人们都认为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是迂腐的事情,独有贞甫对书的理解喜好依然这样,大概是因为刚刚进入古文中,而不能停止。贞甫不幸生病了,一病就是几年,而他抄书、读书却更加勤奋了。我非常佩服他的志向,不过又担心他的身体不能为继,最后他竟然病死了,实在是让人感到悲伤啊。

开始时,我住在安亭,没事的时候经常到贞甫的讲读室中,一起喝茶谈论文章,有时甚至一整天都在讨论。等到贞甫死了以后,我再去那里。由于经过兵乱焚烧,讲读室已经不存在了。我孤独地在那里徘徊,无处可去,更加使人有荒江寂寞的感慨啊。

沈贞甫的名字叫果,字贞甫。他娶妻王氏,没有儿子,只留下一个养女。贞甫的弟弟叫善继、善述。贞甫死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享年四十二岁。随即在这年的某月某日,葬在某高地的祖坟,真是悲伤啊。

上天啊,命运啊,都是不可预知的,贞甫如此的勤奋,却到此戛然而止了!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