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小品
15357000000018

第18章 宋元明清小品(4)

【译文】

古代评论人,只考察人的品德才能而不算计他的事业成就。因为男儿本有才能可以有所作为,但不幸未来得及施展,以及虽已施展而中途被迫停止的,数都数不过来。而那些中等才能极平常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时运机遇好而功成名显的,世间却是经常有的。孟子说:“如果说取得了成功,那可是天意呀。”既然成功失败是天意决定的,那对事业成败就不能用贤不贤来衡量那就是必然的了。司马子长论述李将军做将,文辞哀痛,反复论述,为他的无功而十分难过,并说百姓们了解他和不了解他的,都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哭流涕。可到论述霍去病时,没有其他赞美,只是说:“常有上天的宠爱和庇护,才不至于陷入绝境。”司马子长不稍微宽容一下屡打胜仗的霍去病,而惟独诚挚地一心一意地倾爱于老死无功的李广,这又是为什么呢?他只不过是深恨平庸的人碰到了好时运取得了功业和名声,而才能出众的人由于受到命运的制约不能稍微实现自己的志愿,所以才在给予赞美不给予赞美时这样处理。咳!惟独人事是这样的吗?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炎热的夏天是万物生殖季节,就是丛草荆棘也有什么遮蔽保护;可到了急风酷寒的冬季,就是百围粗的大树也会冻僵而死。秋天的雨水按时而下,田间道沟积水也够一次灌溉之用;而时令变冷,潭水枯竭,大江大海也不能使鱼鳖活跃起来。事物原本是被它所遇到的机遇制约着的呀!今年春天,我在宛丘遇到了朋友会稽的章邦老先生:他一见我,就流着泪一再施礼,随之拿出他亡父秘丞先生的三集诗文和行状,请求我写篇文章作为序言。他的文章对问题的认识议论非常高妙,只可惜不大注意文章的章法结构。

与叔兴书

【说明】

韩驹,北宋末词人,字子苍,仁寿(今属四川)人。徙居汝州(今河南汝县)。官至中书舍人。这是他给叔父韩兴的信的节录,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认为对敌斗争,不应虚张声势,盲目进攻,应摸清敌情,静以待时。虚张声势,只能招来民怨和兵变。

【原文】

浮江二千里,眼厌旌旗,不料到此复见扰扰也。然驹间关自贼中来,最能言其情状,若无内应,决不能入,故须静以俟之。扰则民怨,惊则民骇。二者足以召变,不可不知也。

【译文】

在大江上航行了二千里,看够了旌旗,没料想到这里又看见旌旗纷纷乱飘。但是,我历尽了艰难险阻从敌人那边辗转归来,对那边的情况最有发言权,如果没有内部人员接应,是绝对打不进去的。因此,眼下必须按兵不动以等待好的进攻时机。过于纷扰则使百姓怨恨,过于惊动则使百姓骚乱。扰民、惊民容易召来兵变民反,对此不能不了解啊。

跋韩晋公牛

【说明】

跋,此指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也有题在画上的。韩晋公,指唐代著名画家韩滉。滉,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善画人物和牛,羊以及农村风俗景物。今存其《五牛图》为希世名笔。官至宰相,封晋国公。陆游,南宋杰出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他才气超逸,留下诗作九千余首。驱逐金人,收复中原,这一爱国主义主题在他的诗作中占有主导地位,八十五岁临逝前还写下了盼望收复失地的《示儿》。本文是作者为韩滉所画牛题写的跋。“高蹈之思,奇特之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原文】

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村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自奉诏史,逾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今行且奏书矣,奏后三日,不力求去,求不听辄止者,有如日。

【译文】

我住在镜湖北边的小洲上,每逢见到村童在微风吹拂的树林里和炊烟袅袅的草地上放牧,就觉着自己是在图画里。自从奉诏编写国史,一年多没见这种美景了,连睡觉吃饭都觉着没有滋味儿。现在将要呈奏修成的史书了,假如呈奏三日不坚决要求离去,或要求离去不被恩准就留下的,太阳可以作证。

劝学说

【说明】

朱憙(1130~1200年),南宋学者,理学家。字元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在哲学上,他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后称“程朱理学”。他的学说为当时和后来儒学正宗。他曾遍注典籍,所著《四书集注》对历世影响极大,为科举必考之书。本文指出了学子的通病,应录之,作暮鼓晨钟。

【原文】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已矣,是谁之愆?

【译文】

不要说今天不学习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习还有来年。日子一天天在流逝,时间不会因我而延伸。咳!算了吧,自己不长进,您说这是谁的过错呢?

送郭银河序

【说明】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杰出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国子监博士,宝谟阁学士。他关心国事,正直敢言,忤孝宗,不得重用。恨韩雇胄误国,忧忿而死。其诗平易自然,清新活泼,时称“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本文是他为术士郭银河写的赠序。他赞颂了郭银河虽身处困境,也要“以人徇技,而不以技徇人”的志节和精神,为世间轻于气节者痛一针砭,寓意深长。

【原文】

予闻郭银河妙于数,其谈祸福多奇中,其书移溪先生、尚书刘公,又奇中之尤者也。乾道戊子十一月二十日来谒予,貌甚古,醉甚辩,如轩辕弥明之长颈楚语也。于十二子、五运六气,言之如汉廷诸先生之论治也,如秦医和、缓,汉太仓公之知病也。予惊且奇之,与旧所闻无所不及而又有加焉。予问之曰:“子之技前于人,而子之贫亦前于人,独何哉?”银河仰而笑,俯而叹。曰:“技不负予也,子惟恐负技也。惟恐负技,故以人徇技,而不以技徇人,其于人也,不有所迎而有所攫,以至于斯也。然予之贫可守,而予之守不可悔。”予益奇之,如银河者,其隐于技者欤?挟技者必有求,求不得,则罪其技。自技而至贫,自贫而之悔,自悔而无所不至也。不为此者希矣!如银河者,其隐于技者欤?

【译文】

我听说郭银河精通占卜技艺,他预测的祸福大多神奇般地符合实际,他描述移溪先生和尚书刘老先生的情况,又是神奇般地言中的事情中的最突出的两件。乾道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他来拜见我。他相貌很古朴,说话很有口才,善于辩论,说起话来像轩辕弥明伸着脖子,操着楚语争辩一样,他对于十二子、五运天气,说起来就像汉朝朝廷上众贤良文学之士同御史大夫桑弘羊辩论治国之道一样,滔滔不绝。他又像秦医和、医缓及汉太仓公了解病情一样,清楚事物。我感到吃惊和奇怪,这跟我过去听到的有关他的情况没有不相符的并且超过了听到的情况。我问他说:“您的技艺比别人精湛,而您的生活也比别人贫寒,这是什么原因呢?”银河仰起头来笑了笑,又低下头来叹息道:“技艺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惟恐对不起技艺。惟恐怕对不起技艺,所以才为了技艺而牺牲个人,而不为了个人而牺牲技艺。我为别人占卜,没有什么逢迎而是有所触犯,因此才落到如此地步。但是我的贫寒是应该坚守的,我坚守贫寒是决不应该后悔的。”我更加感到他是一位奇异的人了,像银河这样的人,莫非是在技艺掩饰下的隐士吧?仗恃技艺的人,对人必定有所要求,要求达不到目的,必定归罪于自己技艺不精。从技艺而到贫寒,从贫寒而到后悔学习技艺,从后悔学习技艺开始,那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了。不是这样做的人那是很少的。像银河这样的人为技艺而甘守贫困,大概是在技艺掩饰下的隐士吧!

跋《绍兴辛己亲征诏草》

【说明】

辛弃疾,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文武才。青少年时,曾为抗金义军领袖耿京掌书记。他劝京归宋,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只身闯入金营缚得叛贼张安国以归。归宋,授承务郎。孝宗时,以大理寺少卿出为湖南等地安抚使,治军有声。他为人豪爽,有气节,一生积极主张抗金,为当权的主和派所忌,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一带多年。他善于长短句,形式解放,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长调,也有充满温柔缠绵之情,具有生活、山水情趣的小令。作品雅洁高远,绝少鄙俗淫靡之态。他是继苏轼后,又一豪放派词作大家。著有《稼轩词》等。本文是六十五岁时之作,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之情。

【原文】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

【译文】

假使这诏书出现在绍兴年前期,就可以不出现主和派掌权,向金纳贡称臣屈膝事仇的奇耻大辱;假使这诏书施行于隆兴年以后,让主战派继续掌权,就可以完成收复中原的希世大功。可如今这诏令赫然尚在而胡虏依然未灭,真叫人痛心啊!

岳飞论

【说明】

岳飞(1103~1142年),南宋民族英雄,杰出将领。字鹏举,相州(今安阳市)人。生在汤阴,长在内黄。少时务农,家贫力学。宣和四年应募从军,起于行伍。曾为宗泽部将,后升至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他屡败金兵,战功卓著。绍兴十年,他大破金兀术主力于郾城,进军朱仙镇,收复郑州和洛阳等地。他坚决主战,反对议和。此时秦桧欲尽弃淮北地与金人议和,一日降十二道金牌召其还师。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绍兴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杀害。孝宗时昭雪平反,复其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作者通过对岳飞的评论,抒发了对爱国将领的无限感慨,抨击了南宋小朝廷为偏安一隅而杀害忠良的无耻行径。作者章如愚,字俊卿,宋金华(今属浙江)人。累官至国子博士。忤韩惋胄罢归,结草堂山中,与弟子讲学,时称草堂先生,著有《山堂考索》。

【原文】

天未厌宋,王秉忠肝义胆以生;天未亡金,王抱赤心愤气以死。天乎,丰其才矣,使不啬其用,大其任矣,使不狭其成,虽九庙之耻,立谭可雪,何但纾一邑之难?虽河北二百州之版图,不崇朝而复,何至悠悠岁月,尚守江南十数道之疆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