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出土的谜团(下)
15356300000008

第8章 远古之国的背影(7)

中国古代的城墙出现很早,都是以夯土筑成。由于夯土是一层一层筑成的,因而层次分明,甚至连夯窝都还保留,很容易识别。在尼雅No.2遗址的土丘,看不出夯土的层次,显然不是人工筑成。土丘上部烂泥状的黄土,是由于风蚀作用所致,不是人有意堆积的。况且以烂泥堆积城墙的方法,在中国还没有前例。因此,这两座土丘应是自然形成的结果。在黄土层坚硬的地区,风蚀作用可以塑造各种奇形怪状的地貌,其中有的极像城堡,有风蚀城堡之称。风蚀城墙,也是风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代的王城,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四面都有城墙。如果No.2上述土丘是城墙的话,由于它在No.2遗址的南方,应是南城墙。此外,在No.2的东方、西方、北方还应当有城墙,才能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城池。然而,迄今为止却没有发现东城墙、西城墙、北城墙,这说明No.2南方的土丘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不会是城墙。

再退一步说,如果土丘是城墙,No.2便应当是精绝国的王城。作为王城,国王居住生活之处,必须有华丽的宫殿,雕梁画栋,才能显示出国王至尊的地位。浮雕梁头、柱头的现象,在尼雅的其它房址中屡有发现,然而在No.2却没有发现。又如在No.3的墙壁上有彩色的装饰画,地上发现有彩色地毡的残块,还有浮雕的木椅,显示出房主人有很高的身份;在No.4发现有装饰狮头、马腿、鸟翼的木椅和吉他,也显示了房主人的高贵身份。但是,在No.2房址中除了文书以外,却没有见到这类珍贵的生活器物,这都反映出No.2并不是高贵人士所居住的地方,更不像是国王所居住的王宫所在。

如果我们将尼雅遗址中,比较讲究的房址综合分析,那么,王宫之所在应当具备以下的条件:

房址的规模比较大,应当有十余个房间,各种生活设施比较齐全,大厅、厨房、竖炉等应有尽有;

房间应有华丽的装饰,如彩色壁画,彩色的地毡;

房间内应有浮雕艺术的桌、椅、床等高贵的家俱;

房间内应有金、银、玉装饰品的残迹;

房梁和房柱应有浮雕装饰,有雕梁画栋的气氛;

房址周围应当有凉亭、果园、水塘之类,作为国王散步游玩的场所;

房址应当地处交通方便的地方,距尼雅河不会太远,甚至就在尼雅河边,便于取水用水。

王城可以有土筑的城墙,但是不一定必须要有土筑的城墙。在东北地区,曾有以木栅栏组成的木城。古代尼雅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取之方便,王城也可以是木城,甚至是比较讲究一些的红柳篱笆墙。

尼雅王城在何处?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尼雅考察研究的深入进行,这个问题将来是可以解决的。

4.留给人们的思考

尼雅遗址上的古代居民,曾创造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然而现在的尼雅,却沦为没有生命的死亡废墟。这沧海桑田的变化,给每一个进入尼雅考察的人,都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就是尼雅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尼雅废弃的原因是什么?

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水。无论是对动物,或植物,都是如此。作为人类来说,对于水的需求,要比其它动物、植物更为迫切。我们不必说现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严重缺水,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准备实施南水北调的计划,即使是在没有现代工业的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需要大量的水。到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水比其它食物还要重要,死于沙漠的人,大部分是干渴而死的。

古代尼雅人是以农业耕种为生,当时的农业耕种,完全是一种水浇地。没有尼雅河水的灌溉,耕种即无法进行。现在的尼雅遗址范围内,全部都处于干涸状态,见不到一滴水。河流干涸了,森林枯萎了,苍蝇、蚊子、老鼠都见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然无法生存,要离开这里。因此,尼雅河下游河水的消失、干涸,是引起尼雅文明衰落的基本原因。斯坦因在考察尼雅遗址以后,曾指出尼雅河“河道干涸,三角洲无可置疑的后移,应必然是遗址放弃的直接的或惟一的原因”。斯坦因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尼雅河的退缩,已经成为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尼雅河的退缩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尼雅河同和田河、克里雅河、牙通古孜河、安迪尔河一样,都是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由高山冰雪融化所形成。在民丰、于田、策勒、和田之间的315国道上旅行,可以清楚地看见昆仑山上白皑皑的冰雪,它就是这些河流的水源。冰雪融化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河流的水量。冰雪融化得多,河水就充足,流程也就越长;冰雪融化得少,河水就贫乏,流程也就随之而短。

昆仑山上冰雪融水的多少,受气温的影响。气温高,雪水就多,气温低,雪水就少。气温的变化,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常常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周代的气候比较寒冷,前后持续了一、二百年。到春秋时期,气候又变暖和了,历经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到了东汉时期,气候又转冷,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南京出现了冰房,说明相当寒冷。

从春秋到西汉,温暖的气候持续了八百多年。在此期间,冰山积雪自然要大量融化。于是,发源于昆仑山的各河流,呈现河水充足的局面,尼雅河自然也不例外。这是西汉时期尼雅经济昌盛,汉军大肆屯田耕种的重要条件。自东汉气候转冷,但是这种变化要有一段过程,并不是短期内即下降到低谷。由于气候转冷,冰山积雪的融量减少,尼雅河水逐渐萎缩,农业灌溉用水出现了短缺不足,这在尼雅出土的文书中,是有所记载的。由于水源的不足,官府采取了管水、节水的措施。征收水费,就是管水、节水的一种表现。尼雅出土的文书,主要是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遗物,所记载的缺水,就是这个时期的情况。自此以后,尼雅河水的退缩在不断加剧,最后退缩到现在的大麻扎附近。

有一种看法,认为尼雅文明的衰落,是由于民族间的争斗和战争所引起的。在尼雅出土的文书中,屡见苏毗人威胁的记载。有一件文书称为了防止苏毗人的掠夺,曾将“州邦之百姓安置于城内”;又有一件文书说:“现有众多的苏毗人已到达纳缚县”。有人据此提出,尼雅人是受到苏毗人的威胁,而逃往其它的地方。这种说法有些不近情理,当时的尼雅是在于阗国的管辖之下,于阗国怎么能坐视不救?于阗国在尼雅设立有州县,怎么能允许尼雅人全体逃亡?再说尼雅人世代居住于此,又怎么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家园?许多历史的事实都表明,在一个民族遭到侵略的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势必要同敌人进行拚死的战斗。然而在尼雅遗址中,有那么多的房舍,却都没有见到战火的痕迹,说明这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于阗统治尼雅,也是武力威胁的结果,但是,尼雅人却没有逃亡。为什么苏毗人的威胁,却可以使他们逃亡呢?这恐怕很难说出道理来。

再退一步说,如果说尼雅的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恶化的话,即使是尼雅人离开了这里,也会有别的民族到这里居住。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西辽河流域,原是鲜卑人所居。鲜卑人走后,契丹人来居住;契丹人走后,女真人来居住;女真人走后,蒙古人来居住。这里始终没有中断过人类活动。然而尼雅人走后,这里却没有发现再有别的民族来居住。这就说明了一个很清楚的道理,尼雅河下游严重缺水、少水,人类已经再也无法在这里继续居住生活了。

如果说尼雅的废弃与人类有关的话,那么可以说是尼雅人的活动破坏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引起沙漠化的结果。尼雅河是在黄土层上流动,黄土层是不漏水的。在尼雅人的耕种破坏了黄土层以后,导致地下的粉沙层暴露出来。粉沙层的透水性很强,河水流到粉沙层上,就会漏入地下,变得无影无踪。在河水非常充足的条件下,河水挟带的泥土会沉积下来,形成黄土河床,这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由于尼雅河水的流量不断减少,它已经失去了这种沉积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尼雅人的活动,对于尼雅河的退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尼雅文明衰落了,尼雅人离开了尼雅,但是尼雅人不会消失,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居住生活。至于尼雅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尼雅的?尼雅人离开尼雅以后,迁移到什么地方去了?现在的尼雅人是什么人?尼雅人与现在的维吾尔人有无关系?这些重要的问题,由于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水平所限,目前还很难作出确切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