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5356100000045

第45章 清代儒学(13)

《大同书》为其变法有为此书,是继黄宗蒙《明夷待访录》以后又一篇反映儒家“经世”思想的大著,而较之《明夷待访录》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理论上是清未经今文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结合,而其所“致用”者,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理论根据,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及对未来的理想。

《论语注》

《论语注》,清代康有为为儒家哲学著作《论语》所作的注解。《论语注》除有小序外,共包括20卷,逐卷对《论语》进行注疏。

内容依次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在注疏体例上,《论语注》每一卷先在开头解题,然后注明《论语》原文共几章,再对每一章抄录原文后进行详细注解。

注解时往往先解释个别字词的意思,然后引证前代儒学诸家如郑玄、朱熹的注疏阐释句义,然后再以大量笔力由此阐发开去,洋洋洒洒,发表自己的议论,颇有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之势,这些议论往往结合时事,有的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论语注》对儒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凡康有为的著作都被统统销毁,《论语注》自然也难逃劫远。直至宣统三年禁令才撤消。

《仁学》

《仁学》,清末谭嗣同著。共两卷,50000多字。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将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899年的《清议报》上,后来正式刊印成书。

《仁学》是谭嗣同32岁至33岁在南京候补知府时著作的,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当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谭嗣同悲愤到极点,因称所著《仁学》为“台湾人所著书”。

谭嗣同著《仁学》的用心,是有鉴于中日战争后国家民族陷于危亡的境地,想找出一条挽救国家民族陷入危亡的道路来。因为他学的是融贯儒释耶和先秦诸子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黄宗羲兼及算学理化等书,所以只有从这些书中去吸取材料。

他把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但从他自身深受封建伦常的苦难,以及从旧垒中来,对于封建统治的顽固黑暗腐朽感触极深,从而认识到要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一定要反对清朝顽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冲破封建伦常的束缚,打破民族压迫。

《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第一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思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

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书中表同情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但《仁学》杂糅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情况。

《訄书》

《訄书》,清末章炳麟著。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冬日在江苏苏州完成,1900年7月前出版。线装一册,共50篇,另补佚两篇。

后经增订,于1902年完稿,删去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改良的文章13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24篇,编为63篇,另“前录”《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两篇出版。此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是清末近人章炳麟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11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

中卷论文学,共7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也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下卷论诸子学,共9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称儒、法皆出于道家。

《国故论衡》于1910年初在日本刊行。书刊行时有广告称:此书“解说简明,字理湛深,诚研究国学折不可不读”。此言非虚,直至今天,如要选一本既精且广又能大致体现章氏学术思想的著述,仍非《国故论衡》莫属。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当时“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

《儒学哲学》

《儒学哲学》是清末梁启超著。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学者。他关于儒学方面的著作很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可称博大精深。

《儒学哲学》则是他对儒家哲学所作的一部深入浅出的讲演录。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

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间,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本书让人既能掌握灵动的知识,又能得到人生的启迪,更能感受到大师驾驭知识的风范,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传播经典。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著。梁启超著早年师从康有为。康有为主张改革儒教,他的学生梁启超追随他的主张,在湖南自强学堂讲学,力主儒教就是宗教。

但是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梁启超的意见立刻遭到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强烈指责,但是未能改变梁启超的主张。《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的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的观点就逐渐流行开来。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史专著,清末梁启超撰。本书原是梁启超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一书所作的序言,因篇幅过大,独立成书。

《清代学术概论》共包括33部分,系统地概括总结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

以时代为经,借鉴佛学的生、佐、异、灭的分期方法,把有清代学术思潮之流转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四个时期。

启蒙期与全盛期为前半期,以考证学为主;蜕分期与衰落期为后半期,以今学为主,今文学是从考证学衍出而来。又以人物为纬,对各时期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成就、学术观点、主要著作、继承关系等进行重点论述。

启蒙期之代表人物为顾炎武、胡渭、阎若演。倔起于晚明王学极盛而敝之后,力矫王学空虚的学风。全盛期代表人物为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为“正统派”。

清学之蜕分期,同时即其衰落期,以俞樾、孙治让为代表。俞樾弟子有章炳麟,又有绩溪诸胡之后胡适,也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遣风。于晚清又举谭嗣同,称为晚清思想界一“慧星”。

梁启超综观清代200余年学术史,以“以复古为解放”概括之。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部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由于此书本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所作的序言,所以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进行了比较,对清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也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