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15336500000028

第28章 经营决策(4)

当然,互惠互利除了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

有时候既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所以,按照互惠互利的交往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

既要感情,也要功利,这是建立人脉的一个必要条件。

2.礼让相容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礼让相容原则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这个原则很好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不过真正做起来又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看待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他人的那样严重,即使有时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是可以宽恕的,因此,我们总是能够容忍自己。却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过错上,并且会百般挑剔地去发现他人的不对。因此,对于他人的过错当然不能原谅。例如:假如我们发现了他人说谎,我们将会严厉地谴责对方的不诚实,狠批其错误根源。

可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

然而,属下多达几百、上千乃至上万之众的企业老总们,最难做到的恰恰就是这点。对于一些企业领导者而言,身处高位,趾高气扬、指手划脚仿佛成了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在企业内部往往表现为对下属吹毛求疵,而在外,他们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决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其实,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同,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就会产生矛盾或冲突,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包容一下呢?推己及人的体谅一下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只要干事业,做出些让步是值得的。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当别人理短时你大度地宽容他人,他人才会在自己理短时容让你,以此建立相互宽容的人脉关系网。

另外,这里的相容除了容人之短,还包括容人之长。在企业中,如果说容人之短不容易做到,容人之长则可能更难。原因很简单,容人之短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成就感,而容人之长则意味着需仰视才得见真面目的窒息感。对于一些企业领导者而言,企业之外的天地他们无能为力,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内,绝对容不得比自己还强的人。但老总如果缺乏容人之长的胸襟,企业也就必然遭遇发展的瓶颈。

总之,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在成功的道路上,自己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3.诚实守信

人际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彼此之间一定要讲“诚信”,这样就会给对方一种感觉,“你这个人比较可靠”。对方才愿意和你交往。摩根大通集团台湾区负责人郭明鉴就很重视这一点,有一次在接受记者访问过程中,当被问到“专业与人际关系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时,他沉思了许久回答:“没有专业,你的人际关系都是空的。但是,在专业里,有一条是最难的,就是信任,而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企业内部中,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关系,体现为“心理契约”。即在领导阶层中,管理者与下属在互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种类化,即相互间彼此接近、趋同,由于这种接近、趋同和了解,建立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心理上的默契。心理默契既是上级与下级交往中互相配合的融会点,又是防止上下级之间产生抵制、冲突的底线。它与商业交易中的契约相比,有一个不同点:交易契约是明文规定的,而心理契约却是无形的。虽然无形,它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是一种稳定器和平衡器,能维护和保持一个组织或单位的平衡。因为心理契约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中形成的,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之上的,是“不约而同”,因而它能简化人际关系,避免某些不良的、能腐蚀组织机体的道德心理,如怀疑、不满、猜忌等。另外,心理契约能使上下级之间都产生一种归属感,共同把单位或集体看成“我们的”,有利于整体的团结,从而增强凝聚力。

如果管理层的言行不和谐一致,轻则引起员工的困惑,重则会失去员工的信任,破坏彼此之间的“心理契约”,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应当珍视下属对上司的这份寄托,更应当珍视下属对上司的这份信任,不要破坏下属对你的心理预期,这样才能使下属为企业奉献出他的忠诚与智慧。

在企业外部,只有在客户心中建立起诚信经营的理念,才有助企业信誉提升,客户猛增。残酷的市场竞争到了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诚信的竞争。任何企业及个人必须长久坚持诚信经营,秉承合理的商业原则,只有这样,信誉才能越来越好,客户才能越来越多,企业才能越做越大。

4.良好沟通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地去听听对方在说什么,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传送信息者与接收者间必须凭借不断的回馈,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

例如,企业经营者在建立及巩固客户资源时,就需要时常保持联系,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客户从第一次接触开始,就要不断去积累客户的资料,要照顾客户,关心客户,而不只是敷衍了事。比如,客户的兴趣是钓鱼,那么你一开始就可说:哎,王总,最近去钓鱼了没?

客户会想:哦!你还记得我喜欢钓鱼。你还可以照顾客户的生意,不仅仅帮他介绍客户,还可以帮他收集与其行业相关的资料或信息,用E-mail 或传真给他,让客户感到你不是只赚他的钱。甚至,你可以邀请客户来参加你的私人聚会,来不来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你邀请了。

还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提醒对方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或者主动帮助他解决问题。总之,留意所有的小细节,保持持续不断的良好沟通,就一定可以增加自己在客户心中的位置。

上述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运用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另外,要想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要忽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即使偶尔相识,只有一面之交,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使我们喜悦。正如一位商店经理曾经说:“有些人生来就有与人交往的天性,他们无论对人对己,处世待人,举手投足与言谈行为都很自然得体,毫不费力便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可有些人没有这种天赋,他们必须加以努力,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但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努力的,结果无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获得善意的种种途径和方法,便是‘人格’的发展。”这种人格,或许是一种友好的目光,或许是亲切的微笑,或许是优雅的举止言谈。如果把这些“人格”凑在一起,我们便得到一个印象,一个结论:他们很讨别人的喜欢,使别人对他们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之中,便和他们接近,成为朋友。

总而言之,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网络和人脉支持系统。如果忽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甚至把各种“关系”置之度外而只注重自身的“完美”,就可能为领导工作和事业发展带来巨大障碍。作为企业领导者,你不能以任何理由去厌烦和拒绝“关系”。因为你的职责就是在上下左右之间建立关系、协调关系,包括化被动为主动、化矛盾为和解、化失败为成功。一句话,领导必须在关系学上成为一名游刃有余的高手。

危机决策:降低危机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完全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据统计,美国有85%的企业,在危机发生一年后就倒闭或从市场消失。学者罗伯特·希斯指出,危机具有突发性,会威胁到组织的目标,决策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因此,如何对待危机,如何有效进行危机管理,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要想降低危机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最佳的防御措施就是随时做好准备。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可以集中力量控制局面,并且信心十足地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有条理地化解危机。下面是企业在经营中经常会遇到的几种危机及其处理方法,企业的危机决策者不妨参考。

1.投诉危机

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没有哪个企业不注意顾客口碑的巨大影响,也没有哪个企业敢忽视服务对于市场销售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的努力并不能100%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对服务的要求。而客户的抱怨和投诉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有效处理,客户可能会对外抱怨甚至产生过激行为,进而吸引媒体参与曝光,引发公共关系危机。而且,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快速,如客户在微博上抱怨,很可能就会产生大量转发,并吸引有相同抱怨的客户迅速集结,在网络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声音,加速危机的形成。那么我们要如何化解客户投诉危机,才能既安抚客户情绪,又能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呢?

一般来讲,企业处理客户投诉有两大要点:一是确立原则,二是强化技术。

(1)原则层面

态度第一原则: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投诉是关键。企业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投诉,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起“欢迎投诉”的文化,当一个企业以这样的姿态面对投诉时,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还能从投诉中培养忠实客户,发现更多机会。而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面对前来投诉的客户时,保持真诚的微笑、彬彬有礼的态度、热情贴心的问候,不仅能给客户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也能拉近你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生气而来,满意而归。

真诚相待原则:你真诚地对待客户,客户也会以诚相待。客户在投诉时,必然是有满肚子的牢骚和委屈,因此说话往往比较偏激。如果你在接待投诉时,态度不好,甚至说一些不得体的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此时你一定要体谅他们的心情,多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关心同情他们的“遭遇”,尽量耐心倾听他们的投诉,让客户充分发泄心中的怨气。即使是对于不合理的投诉,你也要耐心倾听,从维护公司利益的角度尽量给予解释说明,做到有礼、有节、有度,这样才可能使矛盾趋于缓和,及至冰消雪化。

及时处理原则:一项调查显示,投诉后得到解决但不是迅速得到解决,会有54%的客户继续购买你的商品,有46%的客户不会再回来;投诉后迅速得到解决,会有82%的客户继续购买你的商品,只有18%的客户不会再回来。因此,不管是什么情况导致客户投诉,我们都要立即去解决。如果因故不能立刻解决,都应给客户一个及时而确切的答复。说话一定要算话,不能“踢皮球”或无故拖延,否则只能使客户怨气更大,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形成恶性循环,而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如果他们所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以解决,既可扩大你的企业的影响力,又可提高你的企业的声誉。这样做也一定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透明公开原则:纸包不住火,在处理投诉时,最好实行透明化,提供准确的信息。越是隐瞒真相,等真相暴露出来后,造成的破坏力会更大。此外,最好不要在不清晰或不够清晰的问题上跟顾客发生争端,否则会造成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