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15333800000032

第32章 官风带动世风,官意引领民意——官德是社会公民道德的风向标(11)

第四,自强不息慎始终。领导干部官德修养,一方面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善于“积善成德”,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防微杜渐,小节不保终累大德,最终必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官德修养需要我们做到一个“慎”字,具体说来就是慎初、慎独、慎微。慎者,谨慎,小心也。慎初,就是要走好第一步,特别是在手握大权、身居要职时,在初次接触、头遭相遇时,面对不安好心的“心意”和裹着糖衣炮弹的“意思”,要高度警觉,莫轻意笑纳,勿“下不为例”。慎独,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独处时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党性修养的最有效考验。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过酿成大错,避免“温水效应”。譬如,把青蛙扔进一盆开水里,它会觉得滚烫,条件反射使它立即跳出来;如果放进凉水里慢慢加温烧开,直到被煮熟了,青蛙还没有感觉。所以说,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高压线”不能碰。慎初、慎独、慎微,关键在于“慎”字。“慎”是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初”、“独”、“微”三方面,都与生活相连,它更多地不是在台上、在公众场合,而是在台下、在家里、在八小时以外、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它直接反映的是个人的“内功”,即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好,就能不论白天黑夜、明里暗里,都能严防死守,矢志不渝,管住自己的口、自己的手、自己的腿,以及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社会交往讲原则。人作为社会的成员,相互间势必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领导干部与普通人一样,也有人情交往。

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在社会交往中稍不注意,很容易迷失方向,就会权为他所用乃至丧失官德。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与领导干部套近乎、交“朋友”,吹吹拍拍,灌迷魂汤,这次赠礼品,下次送红包,让你不知不觉陷入圈套。其实,这种人交朋友是假,想利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乖乖为他效劳、为他谋取私利是真。领导干部如果放松警惕,交上这样的“朋友”,悲剧的发生就在所难免。浙江市场取向的改革开始较早,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环境,同时也要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在与人交往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心中有杆秤。要纯洁交友的动机,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德会友,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要升华交友的境界,时刻坚持原则,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忘记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要警惕个别人的所谓“感情投资”和形形色色的“公关”,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朋友”不能“心太软”,应该当断则断,更不能把那些歃盟结义、哥们义气、愚昧迷信等社会陋习带到党内生活中来,带到实际工作中来。要切忌不分良莠,不讲原则,失控失度。

第六,健全法制作保障。用权讲官德,实质上是自律问题,是个人修养问题。由于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对其思想道德的要求自然“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官德修养问题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制等强制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公布施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提供了法制保障。深入贯彻实施两个《条例》,充分发挥其规范行为的导向作用、制约权力的监督作用、保护干部的预防作用、惩治腐败的警示作用,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必将有力地推进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得到正确行使。

10.干部之德在为民

当前,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动上。

人民日报2012年2月17日第一版登载了一篇文章,对领导干部来说,颇具教育和警示意义,在此可以共勉。文章写道:

同样为官一任,为什么有的人如过眼云烟,没能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印象,而县委书记谷文昌病逝30余年,他工作过的福建东山,每到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仍是当地习俗?同样是“能人”,为什么有的人利令智昏,从权力顶点摔下马来,被老百姓钉在耻辱柱上,而“甘当人民马前卒”的小岗村支书沈浩却人去声犹在,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答案很简单,干部之德在为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人民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只有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干出让群众满意的政绩,不负为政之德,获得百姓拥戴。

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何以如此重要?因为,“才”虽是“德”的支撑,但“德”才是“才之帅”,决定着“才之用”。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利为民所谋。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冒出“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模糊了“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就会纵容“强拆血拆”的悲剧发生;不尊重百姓意愿、不了解民众需求,就难免让“惠民工程”变成“伤民工程”甚至“败家工程”;失去了群众的监督,“能干”就可能一步步滑向“能贪”。最终只能是,失了官德,伤了民心,自己也身败名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政德。对百姓而言,衡量党性的纯洁度、评价领导干部的好与坏,尺子永远只有一把,就是百姓的生活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否稳定提升。当前,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动上。说到底,干部之德在为民,是与非的分界线,是群众利益是否放在心上了;公与私的分水岭,是百姓立场能否站稳了;真与假的试金石,是群众观念是否树立了;实与虚的检验剂,是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了。

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感受最直接。只会耍嘴皮,不愿干实事,老百姓不会买账;热衷形象工程,群众的急难愁事却“选择性治理”,老百姓不会欢迎;只顾眼前利益,牺牲子孙后代,老百姓不会满意。

至于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私欲膨胀、中饱私囊者,老百姓更不会容忍。所以,干部之德如何考察得准、考察得实,选拔的人对群众到底有没有感情,就得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

今天的社会,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矛盾凸显。领导干部的政德要求,日显重要。为政者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坚定“干部之德在为民”,才能始终坚守正确的政绩观;也只有符合“政德”的成绩,才会被历史和人民肯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牢记这个根本,肩负起历史责任,党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国家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