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只可做到八分。”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人们对人情世故的分寸把握程度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是诸葛亮,事事能掐会算。
人们一般觉得,鼓劲的话应该说满,喜兴的事应该做满。实际上,满就容易溢,过就容易变。办事时,对别人要留有余地,对自己更要留有余地。有了回旋的余地,做事就有主动权,心里就会宽松,精神就会饱满,就可多做明白事,少干糊涂事。所以,在办事过程中,对于所办之事,所说之话,要该答应的答应,不该答应的决不能勉强答应,该谅解的谅解,不可置人于绝路。要尽量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不可过于偏激,以免使自己尴尬为难,甚至遭受损失。
一、考虑问题要周全
人们在办事过程中总是希望心想事成,但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遂人意。不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就是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因此在办事之前,要对事情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要对事情寄予过高的期望,要知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在办事情之前要有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只想到成功,不考虑失败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态度。而办任何事情时最理想的心态则是“向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
首先,要掂一掂自己的分量,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做到“知己”。如果你对自己的办事能力都没有个准确、客观的认识,连自己的“底”都不清楚,只是率性而为,盲目地胡搞瞎搞,那样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其次,好要做到“知彼”,要把你所求的人或求你办事的人,弄个清清楚楚,诸如他的地位、性格、爱好等。只有对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以及相关的方方面面做出个客观的分析,才可能把握好办事的艺术与分寸。要及时地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的情况变化来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要总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如果一种路子上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了,就后退一步,或改弦易辙,换个路子;如果有了成功的把握,就全力争取。
使自己处于重要位置
办事过程中自己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关键在与自己如何考虑问题。问题考虑得周全,自己的位置摆得正确,办事才会顺利。
公元前293年秦与齐实行连横之后,向韩、魏两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韩、魏两国面临共同的威胁,却貌合神离,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打先锋,都想居后见风使舵,结果没有形成联盟的整体合力,连连败北。
于是两国便一心求救于齐,准备倚仗齐的势力,重新造成合纵抗秦的局面。但无奈齐这时意不在秦,一心只想攻灭宋国,扩大地盘。韩、魏只好互为犄角,奋力与秦抗争,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
但到了公元前298年,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将老伙伴韩国抛在一边,单独同秦媾和,形势变得对韩十分不利。
这时,有一位策士就时局问题向韩相公仲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他说:
“孪生子在孩提时长得十分相像,惟有他们的亲生母亲才能分辨出来;事物中存在的利和害,表面上也很相像,只有智谋高深的人才能看透它们的本质。公的国家当今所面临的利和害,就如同孪生之子那样相像。倘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则君主不会丧失尊严,国家不会遭到危险;倘若处置不当,大祸就可能临头了。
“目前,秦魏假如和谈成功,而又不是您乘机促成的,这两个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图谋韩国。在这种情况下,韩若是仿照魏国同秦讲和,这就成了魏的附庸,韩的地位必然会降低,君主也将被人看不起。那时,秦王将用他喜欢的人执掌韩的国政,使韩服从秦的意志。这样,您的处境就会很危险。从目前的形势分析,公不如令成安君主动去撮合秦、魏进行和谈。两国和谈成功与否,对韩都会很有利。若和谈成功,是你穿针引线撮合而成,韩就成了秦魏联合的门户,于国于君都有利,既可以受到魏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的友善。再说,秦魏不可能永远互相信任,秦会因为得不到魏的援助而发怒,一定会亲近韩而远离魏。魏也不会永远服从于秦,一定将设法亲近韩而防备秦,这样您就可以像选择布匹随意剪裁一样轻松。
“由此可见,如果秦魏联合,它们都会感谢您;如果秦魏分裂,两国又都会争取您。这样做,进退对韩都非常有利。希望您万万不要迟疑。”
从中可以看出,联盟的策略家对于竞争中的风云变幻,要能善察利害,灵活反应,积极寻求主动的对策。在魏欲将韩抛在一边,单独同秦讲和的情况下,韩若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必将使自己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而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确实取决于谋略水平的高低。在一般人看来,这种情形之下,韩只有追随魏,一同与秦讲和,才能避免孤立。但这种尾随式的策略,终究慢了“半拍”,势必降低韩在秦魏两国中间的地位。高明的策士从被动中找到了争取主动的妙法——争当秦、魏和解的中介人,同时取重于两国。从而,使整个“三角”关系向着有利于韩的方面转化了。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古代社会,那些开国权臣能善始善终的不多。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当属汉朝的萧何。萧何与刘邦早就相识,当时刘邦做泗水亭长,萧何是沛县功曹,两人是同乡。萧何知识丰富,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总会帮忙指点,为他掩饰通融,因此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刘邦自沛县起兵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
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皆出自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萧何治理国家的确有一套,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充足及时。史书上这样记载说:“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筹集粮饷,自统大军东讨项羽。”当然,刘邦对萧何也不是毫无戒心,但萧何能较好地为自己留有余地。在楚、汉两军相持的艰苦阶段,战斗异常惨烈。刘邦却接连派出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未加多想,而门客鲍生却找到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萧何一听,顿时醒悟,忙讨教应对之策,鲍生接着又献策:“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子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一来,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萧何依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刘邦听说丞相运来了粮饷并派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何丞相近况时,萧家子弟齐道:“托汉王洪福,丞相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自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为大王效命。”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
当即,召入部吏,令将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刘邦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消解。
后来刘邦还曾多次对萧何有所疑虑,都因萧何谨慎而巧妙地化解了。但有一次也很危险,在门客召平的帮助下化解了。召平是个非常有见识的人,秦时为乐陵侯,秦灭后沦为布衣,生活贫困,靠在长安东种瓜为生,因所种瓜甜,时人称为乐陵瓜。萧何入关后,闻召平有贤名,才将其招至幕下。汉十年(前197年)九月,陈叛乱,刘邦带兵征讨。
韩信也乘机欲谋为乱。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擒杀了韩信。刘邦得知后,便遣人返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为五千户,并赐给了他五百人的卫队。众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独召平前来相吊。
召平对萧何说:“公将自此将有大祸了!”萧何一惊,忙问:“君何出此言?”召平道:“圣上连年征战,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风险。今韩信刚欲反长安,圣上已生疑心。给您加封、派卫队卫公,名为宠公,实则疑公,这不是大祸将临了吗?”萧何听后,恍然大悟,急问:“君言甚是,不知如何才好?”召平说:“公可让封勿受,并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萧何点头称是。于是,他只受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慰军。刘邦听后,疑心大解。淮南王英布反,刘邦挥师南征英布。征战期间,刘邦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来做何事。使臣回报说:“因陛下忙于军务,相国在都城抚恤百姓、筹办军粮等。”一门客听说了这件事,找到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不知为何。客又接着说:“公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法再封了。主上问公所为,恐公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而动,皇上岂不是驾出难归了?今公不察上意,还勤恳为民,则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试问如此下去,大祸岂不快要临头了吗?现在为您着想,您不如多购田宅,强民贱卖,自毁贤名,使民间说您的坏话。如此,主上闻知后,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无恙。”萧何照计施行,刘邦得知后,方安下心来。
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并道:“相国就是这样为民办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一退下后,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
萧何的一生,如不是他做事善于为自己留有余地,真不知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时刻掌握主动权
保证办事效率和成功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时刻保证自己掌握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遵守一些办事的规则:
(1)有时做事要顺势而行
做事借势而起,借力而发,这套路数对成功人士来说轻车熟路。不少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摇旗呐喊,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是得不偿失的。真正高明的人必然是顺风而动,乘势而行。许多看起来难做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做成了,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乘势的缘故。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祖祖辈辈都从事仿钻石饰品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地利被盟军占领,因为在大战中,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过望远镜等军用物资,因此斯瓦罗斯基公司差点被法军当局没收。
罗恩斯坦是美国富商。当时他正在奥地利,获知此事后,他立即前去和斯瓦罗斯基家族谈判。罗恩斯坦主动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设法不使公司被法军没收。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交涉成功,斯瓦罗斯基家族必须将公司的销售权让给他,且在他有生之年,他可以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作为报酬。
罗恩斯坦的条件虽然非常苛刻,但他所能提供的帮助,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斯瓦罗斯基家族权衡再三,别无他法,只好接受了这一条件。罗恩斯坦与斯瓦罗斯基的谈判一结束,马上又去了法军司令部,要求法军撤销没收计划,他说:“我是美国人罗恩斯坦,斯瓦罗斯基公司从即日开始已成为我的公司,该公司因而属于美国的财产,所以我拒绝法军的没收。”
法军一听斯瓦罗斯基公司已经成了美国人的公司,顿时无话可说,只好同意罗恩斯坦的要求,撤销了没收计划。不久之后,罗恩斯坦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销售代理公司,其实这家代理公司只不过就是开发票,以确保10%的销售额能成为罗恩斯坦的利润而已。
(2)有时办事要逆势而行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被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引导与控制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使之更加偏离既定的准则与规范。
在你托他办事时,因思想情绪的对立,有时你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你从正面说理,他偏要反面理解。这种心理状态会形成一种抗体,阻碍我们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与控制。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利用对方的对立思想情绪,将自己的意图有意识地反过来表达,这时,对方若与你唱反调,反而能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明朝时,四川有个叫杨庵的人,中了状元为官后执法无情,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还屡次上书直谏,因而又得罪了皇帝。在奸臣的挑拨下,皇上震怒,准备对杨庵治罪,把他充军到玉门关外。杨庵知道皇帝和一帮奸臣欲置自己于死地,便对皇帝说:“臣之罪,罪该万死,皇上要将我充军,这是对微臣的宽恕,不过请陛下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有什么请求?”皇帝问。
“宁去关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皇上有所不知,那碧鸡关蚊子四两重,跳蚤有半斤,您切莫把我充军到那里。”皇帝沉吟不语,挥手让杨庵赶快登程。
他心想,哼!你不想去碧鸡关,我偏要你去,让你尝尝四两大的蚊子和半斤重的跳蚤咬人的滋味。杨庵刚一出关,皇帝就传下圣旨,把他发配到云南充军。
杨庵知道皇上不会饶恕他,发配充军已不能幸免。一帮奸臣更是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从正面请求,其结果会完全相反,碧鸡关即现在的昆明市,离杨庵的家乡很近,杨庵想回到离家乡较近的云南,他知道皇上和一帮奸臣会和他对着干,你请求向东,他偏让你向西,而自己又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杨庵就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提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请求,结果歪打正着,遂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