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模板
15332900000013

第13章 乡里乡亲地为缘,有事相求好通关

在宗亲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同乡亲情对于“异乡之客”来说是一种十分强烈的精神慰藉。大家同在异乡,乡音联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在一些各地人口汇集的大都市,一批批天南海北的异乡人聚到一起,组织举办不同地域的同乡会,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常见。新型同乡会的成长,对整个国人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不少身在异地的人就是通过同乡会来了解本地的基本情况及安家找工作的各种资讯,借助在异地的同乡力量及人脉关系网,解决一时之急。对每个人来说,这种乡亲乡情文化都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发挥的作用也往往超越主流社会的服务资源。所以,求老乡办事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一、老乡关系也是一种办事资源

在中国,“老乡”们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谚语深刻道出了老乡们彼此内心的感受。似乎他们相互之间已不只是同住一个地方那么简单,与其他人相比,老乡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亲情混杂在情感之中。同吃过一个地方的饭,同住过一个地方的屋,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很特别,它促使着老乡关系的稳定发展。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老乡”这两个字,就像万试万灵的金钥匙,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为你的生活打开一片新天地。细细总结起老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还真叫人大吃一惊!

有关机构进行过统计,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者中,有40%以上的人士都是通过同乡关系、相互介绍而获得工作机会的。不少大型企业更是有按地域招聘的惯例。因此,对于初来乍到的异乡人而言,老乡关系也许就是你获得第一份工作的关键所在。

李菊的个性一直都十分要强,喜欢凭实力去赢得成功。因此,她坚决回避在工作方面去和老乡啊同学啊什么的接触,一是怕麻烦,二是觉得总有些走后门的嫌疑。

但是,一次应聘的经历却彻底改变了李菊的看法。那是来北京的第十天,她已经在人才市场游荡了整整一个星期,却没有一家公司聘用她。

终于,她有机会参加了一家合资公司的面试。面试的人里,名牌大学毕业的很多,当时李菊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了,只是等着和对方例行公事地聊上几句。

这时,李菊突然从那个招聘主管“蹩脚”的普通话中,听出了家乡话的尾音。猛然间,她灵光一动,想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李菊迅速调整了说话的语速,有意地“泄露”出了几句家乡话。

招聘主管听了,神情大悦。用家乡话交流一番后两人得知,他们果然是老乡,而且家还相距不远。当时,招聘主管就把这个岗位留给了李菊这个小老乡。

此后,李菊在这家公司做得很出色。因为业务能力强,她不到一年就被提为主任经理,级别还在那个招聘主管之上。现在李菊的收入大大高于他,但她仍然没有忘记这位老乡的恩德,感激这位老乡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也正是从那时起,李菊不再抗拒老乡关系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

有时,李菊甚至也会主动给同乡的下属或客户一些特别的支持和优惠——因为,老乡与老乡之间有意无意地扶持和照顾,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体现呢?所以说,老乡交往,好处多多。

主动跟老乡建立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

生活在异地的人举目无亲,心理上往往也会缺乏安全感。平时不敢或很少独自外出,不敢出入高级场所,甚至有很多原本是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敢去争取。而老乡之间彼此语言、习惯、风俗相近,与老乡生活工作在一起,彼此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将会使自己敢于在异地的环境中拼搏奋斗,使自己的生活、工作、心情更加愉快。

地缘关系本为邻,彼此提携方为亲

由于是老乡,曾经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的风俗、习惯相差无几,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更快地相互适应,建立起默契,也易于沟通。在一项心理测试中,有65%以上的主管都表示,在能力相等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考虑同乡的升职。因此,如果有几个老乡在同一家公司供职,相处的关系就很可能都会比平常同事更好,而且通常会形成更为稳健的互相提携的关系。

商海每逢冲巨浪,最是乡邻好联手

中国人的地域观念浓厚。在商业投资上,向来对老乡更具亲切感。

李嘉诚就曾多次鼎力支持汕头企业。而众多的老乡会、同乡会,更成为MBA同学会、高尔夫球友会之外的另外一个商业人士聚会重点。

二、托老乡办事的人情学问

既然知道了老乡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会怎样利用好这层关系,用心经营,才不会浪费这份宝贵的资源。

张网搜老乡:确认老乡资源,有效管理名单一般人的人脉关系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个人网络(家人与朋友,或是与你最亲近的人)、社会网络(单位的同事或是主管,邻居或是一般朋友)、专业网络(专业协会、俱乐部等组织)。在你的人脉资源名单里,应把“老乡”这一属性作为重点属性标注上去,比如个人的基本资料、兴趣嗜好、专长、性格特质等。透过这份人脉资源名单,可以看出自己的人脉关系组合特性,以后沟通时可作为交往的突破口。

他乡遇老乡:异乡闻乡音,乡情是缘分

现代中国城市的移民化程度相当高,在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场所,都可能有你的老乡。试着培养自己的老乡亲和力,尝试和身边的人多多交流。要知道,即使是在街上碰到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因为一句老乡的攀谈而成为你事业上的贵人。

老乡帮老乡:主动对话,良性沟通

“老乡”可以作为人际交往时良好的突破口,但在与老乡沟通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在交谈中尽量寻找双方地域上的交集,越近越好,这要求你对故乡的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比较熟悉。

(2)不妨扩大地域概念的范围,比如你们是邻省、你的亲戚与对方是老乡等。

(3)要善于评价对方老家所在地,给予对方深刻印象。

(4)别忘记给他你的名片,名片就等于是你个人的行销档案,万万忘记不得。

老乡成圈子:定期聚会,利用网络

大学时期一般会有老乡会,要善于利用前后几个年级的老乡资源。

走出校门后,有一些地区也会在他乡建立老乡会,如北京就有宁波老乡会等许多组织(此类组织一般有当地企业资助)。要积极寻找组织,拓展人脉。如时间、精力允许,应在此类组织中担任义工。如果没有合适的组织,可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组织。网络中的大型社区一般都有按地区分类的BBS、聊天室,可适当地涉猎、参与其中。

经过第一次接触之后,记得利用电话或是E-mail、短信表达你的感受,同时也要让对方了解你会持续保持联络。后续的联系目的主要是让对方了解你的最新状况,并取得最新的资讯。在节日、对方的生日等时刻应给予祝福。同一城市中的老乡应找机会聚会,如能以组织者身份出现最好。

老乡变朋友:勿急功近利,须用心经营

老乡仅仅是交往的一个突破口,对待老乡的交往,最好不要抱以功利心态。与你是老乡,并不意味着他就应该帮你,就一定会帮你,重要的是与之建立长久的互惠关系,而非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进行交往。

互惠互利才是增进关系最重要的法门,从老乡这一简单的关系转变为可以长期交往的朋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许你的老乡不能马上介绍工作机会给你、无法立刻帮你实现既得利益,但是要记住:保持联络,互帮互助,总会有机会。

找老乡办事送礼用“乡物”

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联之,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于心上。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人,在一个地方长大之后,或许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生活习惯是不容易变化的,心中的烙印不会变化,家乡的土特产就能引起老乡的诸多感受,引起共同话题,借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易于沟通,从而能很好地办事。

某主管农业的领导,出生于江南水乡,后加入部队,官至副部级。

偶获悉镇中一远亲过来探望,便嘱托道“给我带点咱们家乡茶叶来,记住,是咱们家镇上的,我不要什么龙井之类的。”亲戚恰巧求他办事,给自己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找一份工作。于是千里迢迢,带了50多斤茶叶来到北京。两位亲戚见面后,谈起了彼此小时候的趣事,谈起了其他亲戚的情况。这位领导对茶叶做了一个评价:“自从到了北京,这些年就没有喝到过咱们家的茶叶,其他的茶叶喝得没有味道,怎么也品不出家乡茶叶的味道。你来正好给我解了馋。”亲戚答道:“是啊,咱们这茶叶都是自己一条龙加工,留给自己用的,当然做的时候细致多了,味道也格外的好。”待到两位亲戚家常里短地说了个痛快之后,谈起儿子的问题,这位领导问了一下情况,便说:“小事情,到时候让他直接来找我就行了。大学生,我们农业方面还缺人呢,你家儿子算是支援我们农业嘛。”

就这样,儿子找工作的事很顺利地就办成了。

老乡之间除了可用“乡音”引起共鸣外,“乡物”也是一样,它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也许并不贵重,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当然,这里还需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用家乡的物品作为媒介,还需要一个沟通的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对方接受的难度。对于关系密切的老乡,当然可以一步到位,直接说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一般关系的老乡,就需要长时间的沟通方可办成事,“乡物”只是第一步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