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朋友?不依仗自己的金钱权力,不依仗自己高贵地位,不依仗自己的血亲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真诚的互相信任、爱护、帮助的关系,就叫做朋友。交朋友的基础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朋友”二字里面包含着各种利益代替不了的情分、面子、名声等许多珍贵的东西。朋友出面,盛情难却,办起事来也是事半功倍。所以,求朋友办事也是社会上十分常见的现象。但是,朋友关系也并非永远是铁板一块,“绝交”、“断交”这样令人伤心遗憾的结局也从未间断过,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朋友间交往不当,违反了交友原则。所以,求朋友办事,也一定要把握好办事的艺术与分寸,使朋友间的关系锦上添花。要知道,从血缘关系上讲,朋友毕竟是外人,而你可千万不要拿自己不当外人。
一、托朋友办事自己先要够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有困难求朋友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求朋友办事,一定要注意一些原则。我们要求朋友能够讲义气,肯为自己两肋插刀,那么自己首先就要够朋友,不仅要尊重朋友,还要勤帮朋友办事,平日里多来往,多联络感情,千万不要平常连个电话都不打,有事时却贸然相求。不要觉得朋友帮忙是应尽的义务,事成之后更要记得有感谢和报恩之举。总之,深厚的友谊才是求朋友帮忙办事的基础,要想朋友够意思自己先要做到位。
保持联系是日后托朋友帮助的前提
朋友就像被子,要经常晾晾,否则就会发潮甚至会发霉。晾晾朋友,不必非得经常请他们到饭店大吃一顿,逢年过节想他的时候就给他一个电话。一个电话,举手之劳,友谊常存。
有个人说,我求朋友办事,因为长时间没有联系,总觉得有些生分,虽然后来朋友全力以赴,我总觉得欠他点什么似的。
欠朋友什么呢?就欠一些平时的交流。要知道,友情是一棵树,友情干渴了要给它灌溉,友情贫瘠了要给它施肥,友情分叉了要给它剪枝……只有这样,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人与人之间感情需要频繁的沟通才能稳固。联系得越多,储备的感情才越深厚。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初识一个人时,与其交际关系的进展速度跟接触的频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跟某位刚认识的朋友总是有机会接触的话,那么你们的关系可能很快就会变近,成为比较亲密的朋友。如此,当你有了困难时,他才有可能挺身而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总之,朋友之间是需要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的,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你也许会发现中国人有很多的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都是要参加的,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户人家常年关门闭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是很难正常维系自己的交际网的,最终只能使自己变得孤立无援。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你就必须懂得跟你现有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系。有空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亲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应该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能抽时间通个电话或托人带点什么纪念品给人家,不然,又怎么算得上是亲戚朋友呢?
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交朋友是件容易的事,难的是如何维持和经营自己的友谊。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张真挚的笑脸,一次伴着茶香的倾谈……这些或许都可以成为你们友谊升级的砝码。问题是自己有没有这个意识,能不能在平时多为朋友着想一些。需要求人家办事时才去处心积虑地讨好人家,那样的话,首先你交友的动机就有问题,也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朋友办事也非应该应分
当你有事需要求人时,亲密的朋友当然是最佳人选之一,但也不要以为既然是朋友帮忙就应该应分的。要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和难处,自己有了难处,朋友帮你那是人情,若真有难处不能帮你解决难题,那也无可非议,你也不应该因此怨恨人家。
有的人不识礼数,去托朋友办事却不知道事先通知人家,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做某事,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人家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那不就搞得双方难堪了吗?对于你的无理要求,朋友答应则会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有时或许他表面上表示乐意,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会认为你太霸道,蛮不讲理,你们的友谊也会就此出现裂隙。所以,有求于朋友时,应该事先告知,需要采取商量口吻讲话,求朋友办事尽量要在他有闲暇或情愿的前提下。事实上,同世上大多数东西一样,朋友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有限资源,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记住:求朋友办事要注意分寸,办事强人所难,非交友之道。
友情不能等同于金钱
很多原本关系不错,甚至非常亲密的朋友闹掰脸、绝交情,很多时候是因为钱财方面的纠纷。其实,朋友之间相处,在钱财方面一定要慎重。有句话说得好:人情归人情,数目要分明。有的时候,情是情,财是财,一定要分得清楚。该谁花的钱,一定要让谁花,若是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在钱财上不分你我,早晚是矛盾的隐患。
刘墉是台湾著名的作家。
他有一天去拜访一位教授时,正碰上教授的朋友在还钱。
那人走后,教授拿着钱感慨道:“失而复得的钱,失而复得的朋友。”
刘墉不解。
教授继续说:“把钱借给朋友,其实是把人放在天平上过秤。若朋友没钱而没法还,那他一定不好意思再来;如果他有钱而想赖账,也一定不好意思再来。把钱借出去了,钱没回,则朋友也没回呀!”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朋友之间关系再好,也不能不计较财务,感情是一回事,财务又是另一回事。朋友之间在钱财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能长久的友谊委实不多,如此的结果常常是关系破裂,甚至反目成仇。我们强调这些,并不意味着朋友之间绝对不可以有经济上的往来,若是一方有难,另一方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伸手援助,但一定要分清是借还是送,送的,或可笑纳;借的,一定要还。
托朋友办事前,自己先要吃点亏
想请朋友办事,又不想过多的欠下人情或是怕朋友推脱,最好就要让朋友先欠自己个人情,而自己吃亏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对搞好朋友关系都有帮助。平时尽可能地多为朋友付出一些,吃点亏,不要皱眉、不要埋怨。要知道,有时这没准儿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实际上,以吃亏来交友,以吃亏来得利,是一种比较高明和有远见的办事技巧。
智者说: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表面看上去是自己吃了亏,别人得了益,然而,朋友却因此欠下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经为自己增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可能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地帮助你,为你办事。
态度要谦卑
求人办事,毕竟是要让别人为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所以,即便是面对关系再好的朋友,态度也要谦卑诚恳一些。不管你与朋友过去的交流方式是怎么样的,但只要是你去求人家,去走人家的门子,姿态上总是要稍稍低一些的。求人就要有求人的诚恳,说话办事就要合乎自己当时的身份。即便过去你是他的上司,他的领导,可求到人家的门下,你就务须谦逊三分,此一时、彼一时也。总之,只要是有求于人,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谦卑平和一些总是有好处的。
托朋友办事要学会投桃报李
朋友之间的帮助应该是互相的,你帮我我也要帮你。判断一个人是否够得上真正的朋友,就是要看他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你,懂不懂得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你们之间的友谊。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与报都有所得,这才是朋友之道。
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来往来往,你有来情,我有往意,这才是人情大道理。朋友对你有了帮助,你可能眼下无法报答,但心中要有根弦,最好也要有个话,解释解释,说个感谢,让对方明白你知情知意,他的忙没有白帮。若过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偿还,也要在朋友面前经常提起,让朋友知道你一直记在心间。有的人不懂这一点,对朋友的帮忙,时间稍长,就黑不提白不提了,给人的感觉是忘恩负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朋友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回报朋友并不是非得用金钱、财物,有的人反而还会认为这太过功利。一种很好的回报方法是实现朋友之间的互补,在朋友所不能的地方多多给以帮助,或是在朋友为难之时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付出朋友才会更加珍惜。
当然帮助朋友,还要恰到好处,不可滥帮或硬帮,否则也会伤害友情。投桃报李也一定要符合对方的需要,帮助别人要帮得恰到好处才行。
二、托朋友办事要把握的艺术与分寸
朋友不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实事求是的讲,再亲密的朋友也是亲密有“间”。求朋友办事最好不要像跟家人相处那样随便,芝麻蒜皮的小事尽量免开尊口,若真有事相求,也一定要注意把握求助的分寸,既不能强人所难,也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注意运用加深感情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友谊长久发展。
掌握好托朋友办事的时机
所谓合适的时机,就是指最有利于双方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最容易接受你的请求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这无疑是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要提高托人办事的成功率,就要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比如,在对方情绪高涨的时候,在为对方帮忙之后等。
开门见山地说出你的请求
求人办事毕竟是有些触及自尊,难以开口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是面对关系密切、以诚相见的朋友,那么就应该直言相告,坦言实情,而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乱兜圈子,有所保留,躲躲闪闪、吞吞吐吐。这样不仅让朋友很难真切了解你所处的境遇,还会让朋友感到你非常见外,认为你对彼此的友情不够信任,这反而拉远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对你求他办事有害无益。其实,开门见上、大大方方地说出你的请求,这样朋友觉得你的真实,想必也会以诚相待,对你的请求尽力而为。
朋友之间不能太随便
朋友之间关系再好,毕竟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有个人的性情,个人有个人的习惯。自己的隐私若是被别人冒犯了定会心有不快。有人以为,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很多事情就可以合二为一了,因此做什么都无所忌讳,结果却常因自己的无心之失而触犯了对方忌讳,引起了对方的讨厌。
互相尊重是建立友谊的基础,尊重别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意愿,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去强求,这样才能使友谊保持长久。
库勒克是德国著名的大钢琴家。
一天,鞋匠出身的富翁白林克请他去吃饭。饭刚一吃完,白林克就强烈要求库勒克弹支曲子。库勒克感到很为难,但还是勉强答应了。
过了几天,库勒克回请白林克。饭后,他找出一双又破又旧的大皮鞋,极为热情地捧到富翁面前。
“您这是干什么?”富翁诧异极了。
“上次你请我,是为了听曲子;今天我请你,是为了补鞋子。”库勒克一本正经地说。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讲究礼仪,并非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能过于随便,也不能强人所难。朋友之间,若互相尊重,则容易长交。反之,则离,则厌,则绝。若不讲礼仪,再友好的关系也将不复存在。
别跟朋友斤斤计较
朋友之间的利益交往,的确需要“亲兄弟明算账”,但这也有个度的问题,过于锱铢必较也是不合适的。为人慷慨,不斤斤计较才会受朋友的欢迎。管仲、鲍叔牙的友情之所以成为千古美谈,就在于鲍叔牙有颗非常大度的心。每当有好处管仲多占时,鲍叔牙就对人解释说,管仲家境贫穷,还要赡养老母,理应多分给他一些。这种大度的胸襟不是谁都有的。
有的人天生吝啬,与朋友相处时显得过于拮据,事事不出分文,或是患得患失,惟恐吃亏。对朋友所赠慨然而受,自己却一毛不拔,这会使朋友感到你视金如命,是个悭吝之人。所以与朋友交往,过于拮据会显得悭吝小气,慷慨大方才会显得豪爽大度,才会使友情牢不可破。
以情谊相托,以利益驱动
如果你所求之事带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且办成的难度大,或者朋友是一个看重利益的人,即使帮你办成事,也会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这样,你不妨干脆以合作的态度去找他,以利益驱动他为你办事。
有时即便朋友看重利益,但也不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也会顾及朋友情面。如果你说得过于直白,说这是我自己的事,现在找你合作,事成之后,我给你多少多少好处,对方可能会碍于旧交之面不好接受。那么,这时,你可以撒一个小谎,说这事是别人托你办的,事后可以怎么怎么的,这样,对方就相对好接受一些,你也可以显得不卑不亢,事后也避免留下还不完的人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