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句话,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铁打的营盘”就是领导体制,这里的所谓“流水的兵”就是领导者。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是具有特定含义和丰富内容的特定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具体地说,领导体制是指领导主体为保证领导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领导职能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形式和有关规章制度系统的有机统一体。
一、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凡是领导活动都离不开领导体制,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领导体制是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制定并采用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1.领导组织结构
领导组织结构是指构成领导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领导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领导组织是实现领导目标,提高领导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一般的领导层次主要是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如高层、中层、基层,有多少等级便有多少领导层次。一般情况下,较为科学的领导层次呈“金字塔”型结构。领导跨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通常这个幅度是受一定的原则限制的,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跨度究竟多大合适,目前各界仍尚未取得理论上的统一。
但有一种理论称“领导体制二八律”,可供各级领导者在建立领导组织结构时参考。这个理论的要点是,在一般领导机构中,担任正职的领导者宜有两位副手和八位下属,担任副职的领导则应有两位助手和八位下属。由于现代领导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有效地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当然也不是绝对固定的,但无论怎样设置,都必须要达到精干高效的领导体制要求。
3.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是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以及各个级别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都应该建立严格的自上而下的领导行政法规和岗位责任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的职责与权限无论从领导层次上还是领导控制跨度上,都有了严格的划分,从而保证了领导体制,体现出责权分明,责权统一的基本模式。
4.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领导体制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作,虽然不等同于社会的根本制度,但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并对其具体制度起指导作用。由于领导干部的管理是在一定的领导体制下进行的,因而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亦即狭义的人事制度)包括选举、招考、聘任、考核、任免、弹劾、回避、轮岗、退休等诸多方面要素的有机联结构成了领导体制完整的统一体。
二、领导体制的特点
凡是领导活动都离不开领导体制。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领导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载体,才能实现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多项职能。所以,领导体制总是以一定的存在方式和行为规范来保证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受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形式上的普遍性与内容上的特殊性内在地规定了领导体制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从社会管理形态看,领导体制是以领导权限为中心内容,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目标为主要职能。按照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理可以推论出,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是为社会属性服务的。受这两个特性的制约,领导体制还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根本性
领导体制是一定的领导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具体体现。它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制性,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性的角色规范和一种流行甚广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影响、支配着整个领导活动。而任何社会的领导活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组织机构,建立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规则,这就说明领导体制制约着领导活动,因而显示出带有根本性的特点。
2.全局性
领导者能够统御全局,在领导活动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领导者在其个体素质上的差异,表现出的影响作用也有大小之分。不论怎样,都存在相对的局限性。而领导体制则是覆盖全局的,规范着所有的领导者,控制着社会形态运动的轨迹,制约着领导活动的全过程。
3.系统性
领导体制是组织机构制度,是组织结构中各部门领导权限划分、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等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单独一项制度构不成体制。领导体制的变革也必须是在整个系统中进行。
4.稳定性
一个领导者可上可下,一个领导集团也会经常发生变动。领导方式及领导艺术等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然而领导体制却不同,它一经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基本模式是固定不变的,短则十几年,几十年不变,长则上百年,几百年沿袭。领导体制的相对稳定性又使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三、领导体制的作用
领导体制是关于领导活动中人们基本行为的规范。它具有合法性、强制性、稳定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确定这些具体的规范时,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法治必须大于人治。从总体上说,领导体制具有一定的法治性特点。领导者手中权力的运用是否符合既定规范的要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领导者各方面的聪明才智,除了领导者个人因素和领导结构等方面的机制外,根本性的制约机制就是领导体制。
所以,领导体制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概括起来,领导体制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科学的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组织保证
领导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而是许多机构或个人之间分工合作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种合理的体制来协调各个机构或个人的关系,才能使领导活动和谐而有效地进行。从领导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理论上来说,只有建立起领导体制,才能使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实践主体,才可以视组织为依托,沟通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领导活动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领导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整体领导效能,我们可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效能与目标、效率之间的关系:
效能=目标方向×工作效率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目标方向与工作效率都直接同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关,具体地说就是领导层次与幅度是否得当,领导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职权的划分是否合理,管理制度是否先进,领导方法是否科学等都与领导体制有直接关系。上述内容如果都达到了整个领导体制规定的要求,那么各类领导机构及其成员就自然能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和谐合作,相得益彰。从而保证领导决策及时、正确,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产生较高的领导效能。
3.科学的领导体制是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努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①这一显而易见又极富哲理的论述阐明了一个至高至深的领导理论,那就是在知人善任的同时,仅仅靠人治是不够的,要强调法制,强调法律、政策和制度,并使其达到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体制要求。
四、领导体制的类型
一般地说,领导体制同领导的基本方式或模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领导体制类型。
1.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一长制也称为独任制,是指一个领导机关中法定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一位领导者身上的领导体制。一般来说,大多行政性的、技术性的、事务性的、突发性的等等一类领导活动,宜采用一长制体制。
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效率较高、便于考核。缺点是仅局限于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内,若用人不当则会导致个人专权。
若法定的决策权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领导行使的领导体制,则称为委员会制或集议制。委员会由来自各方面的代表组成,能够反映和体现出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系统内部的协调,各委员分工协作,互相督促,可以避免个人滥用职权,凡涉及政策性的、立法性的、协调性的,以及长远规划制定、综合平衡等一类的领导活动,宜采用委员会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缺点是:参与政策的人员较多,权力相对比较分散,责任往往不够明确,有时会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造成行动迟缓,效率则比较低,难于考核优劣。
两种体制各有所长,各有其短,若绝对分清其优劣程度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只能根据社会形态的根本要求,分别不同的领导类型和不同的环境情势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