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贵在立身。立身处世,当讲一个正字。正者,义正、气正、人正。义正则气正,义正气正人自正。有正义感,就是对事物秉持公正、正当的理念,大义在身;有正义感,才能做到是非分明、态度公允;有正义感,才能公道处事,摒除邪恶,弘扬正气。要做到正义,就要在是非面前坚定信念,挺直腰杆,站稳脚跟。在黑与白、美与丑、善良与邪恶之间,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
如果没有正义感,种种邪恶之徒就敢漠视公理、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好人、老实人就会遭殃,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应该说,正义感是维护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捍卫人性和公理的需要,只有正义的力量占上风,我们的一切事业和梦想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所以,为人处事不要把正义看得无所谓。
正直的品格是世间伟大的力量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千千万万个一身正气的人,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并用正义和正气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碎了多少丑陋与邪恶,粉碎了多少奸计与阴谋,除掉了多少卑劣与虚伪,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的最强音。
铁面无私的包拯,凭着一身可撼峰峦的正气,任你是母仪天下的太后,任你是当朝的驸马权贵,都统统置于他的惊堂木和铡刀之下,正义令人敬畏,正气被世人推崇。岳武穆精忠报国,“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壮志凌云,虽然“三十年功名”最终化成了“尘与土”,性命也丢失在秦桧的谰言下,但他具有正义的满腔热血和赋有一身正气有价值的生命,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谁也休想把这一价值永恒的生命除掉,而且永垂青史流芳百世。文天祥宁死不降、视死如归的正气使他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篇,使他经受住了“身世浮沉雨打萍”,奔走各地几乎“无不死”的悲惨遭遇;林则徐虎门销烟,不顾身边重重压力,正义凛然,傲骨在腰,铁面无私,一身正气,虽然最后被贬官,但是他的名字却永远记在史册之中,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这些不正好是正义在腰、正气在身的最好体现吗?
还有两年前看过的《生死抉择》影片,为什么能在全国社会各个层面上引起巨大反响和轰动呢?其原因并不在影片中有诸多的大腕明星领衔主演,或是有什么令人泣下的情感场景。人们之所以惊叹,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影片中展示的正义豪气。片中主人公李天成,身为人民的市长,在带领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态度是那样的坚定,为民谋利为民做主是那样的执著,尤其他那冲破重重阻力,宁愿被摘掉“乌纱帽”,也要根除在经济建设中的集体腐败行为,铲除影响和阻碍全市经济发展,损害国家、坑害人民的那帮蛀虫的正义和正气,令人崇敬,可歌可泣;同时面对权势、金钱、诱惑,他是那样的铁面无私和无畏,用灵魂上的正义和言行上的正气,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重新焕发出了天都市经济振兴的生命力。这不正好又是正义的源泉和正气的力量的集中再现吗?
是的,正义,磅礴于云天,并且永远矗立在民族之林中。它是邪恶与奸诈的宿敌,是丑陋与卑鄙的克星。在正义的扫荡中,一切邪恶龌龊都轻如尘埃,不堪一击。正气,是亘古不失的节操,是铁骨铮铮的誓言,是高尚人格的凝结,它是去伪存真、惩恶扬善的护身之剑,一切藏身的污垢被它可以冲刷和洗涤干净,使人轻装上阵,不断地焕发出青春与美丽。因此,我们只有在正义和正气的威严与敬畏之下,一切浮于言表的虚伪和假象,一切奸诈和邪恶就能远离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才能在广阔的世界里得以延续,青春才能更加灿烂、夺目。
“见义”需“勇为”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维护正义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然义务;在社会群体中,只有人人自觉维护正义,人们才能幸福地生活、工作。见义勇为正是自觉维护正义的英雄行径。
事实上,见义而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而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刚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见义而为的“为”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无拳无勇、人微言轻、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与恶相抗,独立横流,义不苟且。在姑息必然养奸、除恶不容不尽的情况下,就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也应该是在所不辞的。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的还是对合乎“义”的事肯为,乐为。“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强暴、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当你周围的人都翻越隔离栏杆横过马路时,你却要绕很远的路去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周围的人会讥笑你胆小、迂拙,倘使你能不为所动,也算得上是见义而为之了。
“见义而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而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官方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
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
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而为的至高境界。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般。
公输般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般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般说:“我义度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般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般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般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
公输般答应了。
于是,公输般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居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
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般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般。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般较试一番。公输般多次设置了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般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
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墨子坚定地反对任何战争,认为天下“大为不义”的就是“攻国”,而是矢志不渝地主张“非攻”。《墨子·公输般》记叙的上述故事,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他闻知公输般制造了新的战争器械,并且将用于楚国攻宋,便日夜不停地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来到楚国,先是义激公输般,再又与楚王仔细分析攻宋的各种不义之处,坦直陈言楚王攻宋与有窃癖的人同类。楚王仍不改变攻宋的主意,墨子又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墨子途经宋国时,想到大门内避避雨,都遭到守门人的拒绝。所以《墨子·公输般》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
罗尔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正义社会的受益者。是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团结和睦、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社会里,那么,自己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有无数双温暖的手伸到我们眼前。因此,匡扶正义,弘扬正气,人人有责。
正义需要维护
现代社会中,由于利欲熏心,公德丧失,个别人违法乱纪、坑蒙拐骗等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危害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遭遇到这样的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是受到故意的损害、欺骗。当我们的利益受到了这样的侵害的时候,该怎么办?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决不能吃哑巴亏,更不能息事宁人,任其逍遥,而是应当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切地说,这不仅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在维护正义。
王先生是位老实人,但他遭遇了这样一件事:
他出差回来,从首都机场打车回到海淀知春路的住所,车费150元,而在王先生的印象中以往的路程都是100元左右。他心生疑惑,但还是不动声色拿了发票下车。回到家里,就拨打了发票上的士公司的投诉电话。
尽管他记不清当晚的路线,绕路与否仅凭发票和司机的证词似乎不好判断,但是,王先生还是下定决心不忍气吞声甘吃哑巴亏,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试试。电话很快拨通了,的士公司的一个工作人员记下了王先生的申诉和相关信息,表示七个工作日内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几天后王先生就接到那家出租车公司打来的电话,已经找司机核实了情况,司机确实绕路多收了他50块钱,他们会把多收的钱退还给王先生,同时将对司机处以10倍的罚款。工作人员记下了王先生的地址,末了又向他表示了歉意。
王先生得到了让他满意的答复,但他又有点可怜那个司机了。
人家从早到晚在外奔波赚的也是辛苦钱,说不定有一家老小要养呢,十倍的罚款会不会太严苛了些?但是转念一想,被他欺骗的乘客何止自己一人,但是投诉的恐怕屈指可数,所以就权当是自己在维护正义,不致使更多的老实人被宰。
推销员小刚,因急着赶车但肚子又饿得不行,就借15分钟等车的时间在站点开设的商店买点吃的。他问:“火腿肠多少钱一根?”摊主抬头看看小刚,看出是要急于赶车。
“两元。”
小刚一愣,这种火腿肠一般一元钱左右,他怎么卖这么贵呢?
再说,他当时兜里的人民币又不多,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太贵了。”
“要的就是这个价,嫌贵你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