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高尚的品性是人生头等大事
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与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展开第二次大战,结果大流士战败,其眷属均沦为阶下囚。一个内侍逃到大流士那里,大流士一看他,首先就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是否活着,内侍回答说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人们对他们的殷勤礼遇跟大流士在位时一模一样。大流士听完之后又问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贞于自己,回答仍是肯定的。于是他又问亚历山大是否曾对她强施无礼,这位内侍先发了誓,随后说:“大王陛下,你的王后跟离开您的时候一样,亚历山大是最高尚的、最能控制自己的人。”
大流士听了这话,举起双手,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您掌握着人世间帝王的兴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亚的主权交给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这个主权天长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继续在亚洲称王了,我祈求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历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
锋利的宝剑或许可以征服敌人的疆土,却征服不了敌人的心。
亚历山大却告诉我们:宝剑做不到的,高尚的人格却能够做到。
高尚是人格的至高境界,它的力量甚至要比知识的力量还要强大。的确,人格的力量是世间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据说亚历山大一世的人格的力量,抵得上一套法律制度。在佛朗德战争期间,蒙太古是唯一不关上城堡大门的法国绅士。据说他的人格力量比一个骑兵团更有效地保护了他的家园。
放眼古今,那些不朽的伟人无一不是以其高尚的人格受到后人的景仰。美国的华盛顿、林肯,印度的圣雄甘地,中国的孙中山、周恩来,这些历史的巨人以其崇高的追求塑造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给一代又一代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人格的塑造堪称人生的头等大事,而许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心思完全用在如何投机钻营、尔虞我诈上面,以为“世故老成、人情练达”才是成功的根本,而在人格的塑造上不愿作一点点的努力,这真是一种可悲的本末倒置。需知才华和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腾飞的双翼,“船儿单桨难行走,鸟儿单翅难飞翔”,只有才华的人即使一时爬得很高,也会因为人格的缺失而最终跌落,并且往往是爬得越高,跌得也就越惨。
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灵魂的生活,没资格称为人的生活”,而没有高尚人格的人,是否够资格称之为人呢?
1957年的一天,作曲家约翰尼·默瑟接到一封很奇怪的信,写信人在信中向他建议写一首歌,歌名就叫做《当你心醉时,我愿在你身旁拾捡那些碎片》。默瑟认为这是个十分好的歌名,他仔细看了看信,写信的人是一个名叫萨迪·维姆斯蒂的孀居老奶奶。
于是他按那封信上的地址和她取得了联系,告诉她,那首歌已经写好了,并将由托尼·贝内特录制。
今天在每张《我愿在你身旁》唱片的标签上,你都会看到,词曲的创作由约翰尼·默瑟和萨迪·维姆斯蒂共同署名。版税也是由两人五五分成,维姆斯蒂和她的继承人因此获利十多万美元。
默瑟所做的,在某些“聪明人”眼里是一种“很傻”的行为。
然而,从这“很傻”的一件平凡小事上,我们看到的却是默瑟高尚的心灵。
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必定比那些以一己之私为出发点的人更有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一生往往能够轰轰烈烈,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高尚的人不但乐于为人锦上添花,更会无私地给困难中的人雪中送炭。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这是高尚者的本色。那些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辈,一向是不肯为他人付出一分一厘的。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了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驾车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走运。”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温森多说:“是的。”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那位工作人员说道,“那个女人是个骗子,目前正在警局接受调查,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那位工作人员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多说。
作为一名运动员,温森多高尚的心灵比他所获得的金牌还具有价值。相信这个故事将会流传后世,温森多的名字也会被后人永远记住。历史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多如牛毛,但又有几人,能像温森多这样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动呢?
林肯在早年当律师时,曾有朋友找他为一桩官司中明显理亏的一方作辩护,林肯回答说:“我不能辩。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出庭证词时,我将不知不觉地高声说:‘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
高尚的人是社会的典范,高尚的伟人则是民族的光荣。
良知有时比法律更有约束力量
同样为人,但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的人热爱生活,遵守社会的约定,这是使社会走向文明、和谐的主流,但也有的人玩世不恭,活得浑浑噩噩,惟恐天下不乱,他们是社会的不安因素。为了抑制和消灭社会的不安因素产生了道德的理念和法律,法律相对道德抑制力量更具威慑力,但道德虽显得相对温和可有时比律法更有约束力。
有一劫犯在抢劫银行时被警察包围,无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顺手从人群中拉过一人当人质。他用枪顶着人质的头部,威胁警察不要走近,并且喝令人质要听从他的命令。
警察四散包围,但不敢上前。劫犯挟持人质向外突围。突然,人质大声呻吟起来。劫犯喝令人质住口,但人质的呻吟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成了痛苦的呐喊。
劫犯慌乱之中才注意到人质原来是一个孕妇,她痛苦的声音和表情证明她在极度惊吓之下马上要生产。鲜血已经染红孕妇的衣服,情况十分危急。
一边是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一边是一条即将出生的生命。劫犯犹豫了,选择一个便意味着放弃另一个,而每一个选择都无比艰难。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内都注视着劫犯的一举一动,因为劫犯目前的选择是一场良心、道德与金钱、罪恶的较量。
终于,劫犯缓缓放下了枪——他将枪扔在地上,随即举起了双手。警察一拥而上。围观的人群里响起了掌声。
孕妇已不能自持,众人要送她去医院。已戴上手铐的劫犯忽然说:“请等一等,好吗?我是医生!”警察迟疑了一下,劫犯继续说,“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请相信我。”
警察终于打开了劫犯的手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