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5331300000034

第34章 眼光越广博,谋略越高明(3)

见多自然识广

古往今来,有许多让人敬佩的学者、作者,他们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认识自然和可欣赏的著作,经过专业人员的分析得出结果,有许多学者为学是得益于“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无疑会扩大人们认识自然的眼界。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两次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历史、民俗。20岁那年,他遍游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一带。在江淮,他了解了有关韩信的故事;在庐山、会稽,他考察了传说中“禹疏九江”的遗迹。后来他到舜的葬地——湖南九嶷山采访,到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凭吊。他访问了刘邦起兵的下沛,又北上齐鲁,到孔子故乡曲阜体会孔子教化之遗风,学习乡射之礼。司马迁还实地考察了他《史记》中所写的人物刘邦、萧何、卢绾、樊哙等人的家乡;到过信陵君的家乡大梁,采访到信陵君“执辔迎夷门监者侯赢”的故事。35岁时,司马迁又作了第二次大游历,足迹踏遍祖国西南各地。

后来,他还随汉武帝多次出游。当人们读着《史记》那丰富翔实的史料,那绘声绘色的描写,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是否会想到,那其中包含着多少“太史公”行万里路的艰辛!

李白素以勤奋著称。但他瞧不起那些只知闭门死读书的儒生。他做诗嘲讽曰:“鲁叟读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他说,皓首穷经的儒生们只会守着四书五经死啃书本,若问他们如何治国的方策,他们就稀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了。李白25岁起就离开家乡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中国。他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都倾注在诗作中。在他的笔下,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清绝明秀风光,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的蜀道,有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的雄奇景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壮丽风光。如果没有“行万里路”的实践,很难想像他能写出那么多绝妙的诗句。

北宋学者胡翼之对他的学生滕章敏说:做学问的人如果只守在一乡一土,就会被这狭小的天地所局限,以至孤陋寡闻、猥琐不堪,心胸狭窄。因此,必须到四面八方去走走、看看,尽量领略一下人情世事,看一看各种事物的情态,了解一下天南海北的风俗,浏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便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这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一天,他率领几个弟子游览至潼关。山高路窄,他们徒步攀登到关门附近稍事休息。这时回头环视,只见黄河滔滔滚滚,围绕着潼关弯弯曲曲向东奔去,而华山和中条山俊美雄奇,环抱于潼关前面。万里江山,一览无余。面对这雄伟壮观的景色,胡翼之感慨地说:“看了这些就有资格谈论高山大河了。做学问的人怎能只坐在书斋里不走出来见识见识呢!”

胡翼之的这番议论和感受,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了一个恰当的注脚。

学会看业绩、钞票和生活的关系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因拼命地工作也成了富裕一族,但在他们没日没夜地加班,拼尽全力工作之后,冷眼一看,真心相爱的女友早已离开他投入了别人怀抱,好友全戴上面具,难辨庐山真面目,现在你剩下的只有所谓的战果和冷冰冰的钞票。

我们提倡努力工作,业绩非凡,但工作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你把眼光只盯在赚钱上,认为生活除了赚钱没什么别的乐趣,把工作作为生活的全部,变成了工作狂,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打工者,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你,而你也失去了丰富生活带来的乐趣。这样的工作怎么能幸福?

对于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美国知名的媒体记者乔·罗宾森认为,其实有一大部分决定于你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决心与意愿。俗话说,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改变就在一念之间,对于自己的时间,工作者本身有更大的影响能力。

无论加班情况是与工作计划的截止期限有关,还是来自于上司的直接要求,或者是因为没有人准时下班,所以你也不敢离开,你都要把持住自己,努力着眼于具体的工作成果而非外在表象,并且确定老板知道这些成果。不要为任何理由所左右,而把自己留在办公室徒受煎熬。

业绩不全是靠加班加出来的,生活内容也不全是工作,对只是赚钱的加班,态度就是拒绝。但说不,也要讲究策略。你可以建议通过改进工作方法、程序等来提高效率,应该以合作的态度与老板共同协商出双赢的结果。

停止急促的生活步调。愈来愈多人发现自己似乎正在与一台机器竞赛,夜以继日地疯狂工作。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停止这种紧张,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可以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分检出哪些是必需的、重要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工作。然后做一份时间明细表,记下自己每天花掉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实际是你没有必要浪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找出问题的关键,重点解决,而留出自己的休闲时间。

注意别把自己累垮。现代职业人的自我管理中,一项很重的内容就是健康管理。身体是一切的基础,身体垮了,什么都失去了意义,你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牺牲时间和健康。当你一如既往地把生病当成对工作的干扰时,你不妨换一种思维去想,比如将疾病视为使你能够恢复体力的机会。

还要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权利。虽然老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事实上,你也不是奴隶,你在职场中也拥有自己的一些权利,或许你自己可能不知道。比如休息的权利。要善用这些权益保护自己。最好方法便是先了解它们的内容,比如了解公司的休假政策、政府的法律法规等。在提出任何要求之前,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及时提醒上司。你正在做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上司又派下任务来,似乎你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你当然不可能同时承受这么多的工作,怎么办?这问题很有可能是出在你自己身上。上司知道你的任务如此多吗?或许他早就忘记之前已经交待给你太多的工作了。这时你需要提醒上司。当然不是立刻拒绝。你可以这样问他:先前正在做的是暂缓还是放弃?先做哪些?这样上司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除了努力工作外,要建立关系、交朋友、会亲友,人的生存和乐趣在工作,但绝不是工作的奴隶,只有让自己的眼界变得广博起来,才能看透生活的真谛。

别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

《金融时报》曾对全球500强企业的CEO作过一个调查,他们中有98.72%的人认为,企业的破产与管理者的固守经验有关。从这份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尽管经验是指导公司或企业求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管理者决不能被经验所左右。为此,对于经验,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当重视经验。因为经验是人们对以往成败得失的总结,凝聚着成功者的智慧和汗水,也积聚着对失败者的警告和提醒。所以,正确地看待经验有助于获得更大的成功。

然而,经验不是万灵良药,以前的经验只能说明某种管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你不能总是保持着老一套的做法而不加改变,相反,你应当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毋庸置疑,经验是某个特定时期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促进商业主体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经验往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一个商业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文化,因此,管理者在借鉴经验的时候,千万不要照搬照抄,原封不动地挪过来为自己所用。还有些管理者过分地依赖书本经验。当然,多用书本上的经验无可非议,但是有一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即喜欢把书本上的东西生搬硬套于现实中,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活学活用。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失败。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光靠理论无法赚钱。过分迷信书本,墨守成规,结果经常会使赚钱的机会白白溜走。

经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管理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另一种则来源于书本知识。在商业领域,由于迷信经验、固守传统而导致管理失败的领导者绝非少数。汤姆·彼得斯指出:“世界上很多大企业的破产与过分依赖经验,以及视经验为生命的领导者有关。”除了他以外,彼得·德鲁克对经验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大多的学问和知识有时会变成一种包袱,反而限制人的才干。这些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先会仔细地算一算,如果认为不合算便会放弃。实际上这就放弃了以后发大财的机会。”这里,彼得·德鲁克的意思并不是说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可以丝毫不考虑经验的因素,他想说的是管理者应当让经验推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对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作了一个知识与创造的调查,93.52%的人认为:太有学问的人往往思想过于正统,很难接受和容纳现代的商业意识。他们一直为知识所束缚,因而无法根据现实中的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可见,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既要重视经验,但也不能被经验所左右。

实践证明,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随之而来。管理者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当然是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但绝不可以生搬照抄。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这一方面的典范。福特虽然没有受过什么学府式的传统教育,但也绝不像某些媒体说的那样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当有些人试图用一些书本上的理论问题刁难福特时,他回答道:“如果我只是一个善于回答问题的家伙,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你要的答案,我手下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从亨利·福特的话中可以看出,经营公司或企业不是在回答问题,也不是在应付考试,即使满腹经纶也未必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还说过:“可是,书中只不过是写出了死板的管理思路,记录了有生命力的管理者的思想成果。如果说这里面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话,那就是它提出的建议。任何一个管理企业的人,如果他把我们的成果学过去,又从中创造出另一个管理体系,这才是真正地理解了经验的价值。”

哈罗德·昆茨在其《领导决策学》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与创造的关系:“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光凭知识去经商,完全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也是行不通的。其实,真正的学问应当是一套求生的方法,而书本上的知识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有些管理者过分迷信经验的作用,认为有了经验就等于获得了成功。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他们整天套用书本上的说法,动辄便说“某某说过”、“根据某某理论”等。尤其是对一些经典的管理理论,有些管理者如获至宝,潜心研读,认为只要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高枕无忧、迈向成功了。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虽然经验是重要的,但是实践比经验更加重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勇于实践,勤于实践,灵活运用自己现有的经验,决定公司或企业的发展,这才是上策。

一句话:不要轻视经验,也不要固守经验。不可否认,经验对于商业主体的决策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贬低和轻视经验的作用。但是同样也不能固守经验。应当引起管理者注意的是:

一定要掌握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你需要把握下面两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有些书对自己并不适用,所以不要去读它们。就拿一些西方的著作来说,有些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要少读,或者干脆不读。第二,要活学活用。任何经验都是“死”的,经验和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应该切忌把经验生搬硬套,而是要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