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而严谨的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管钱方式。因为,钱说到底是为企业的生产和效率服务的,如果同样的投资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那就需要从管理上寻找问题。一般说来,严格的管理会让一个钱当两个花,松懈的管理会让两个钱当一个钱花,而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那就得从管理上下功夫,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就是一个优秀的理财高手。
洛克菲勒的“能挣会花”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他的精打细算的管理史。一个企业家对财富的认知与运作方式,都是由这个人的文化背景、性格、人生观和责任感所决定的。
在衡量一个企业家的诸多因素中,通过精打细算来促使企业长足发展是一个重要标准。富甲天下的美国老牌大资本家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楷模——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一个冷静机智、不尚虚谈、客观务实的管理者,虽然他的财富不是计算出来的,却与他的精打细算的管理风格有着密切关系。
在当今社会,有钱人被称为“大款”。很多人都对这些挥金如土、出手大方的“大款”们羡慕不已,但纵观人类世界的财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辩证法则:真正有事业心、有进取心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企业家,非但不热衷于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相反,他们都在追求节俭而简单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甚至节俭得近乎吝啬。
洛克菲勒的精打细算是举世闻名的,节俭和精打细算的性格帮助他成功。需要说明的是,洛克菲勒虽然精打细算,但不是守财奴,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挣到钱以后再驾驭金钱。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10大财阀之一,由于他垄断着美国的石油工业,所以被人称为“石油大王”。这位大名鼎鼎的大富翁却从没有忘记当年创业的艰辛,以至于他处处精打细算,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他将1加仑石油的提炼成本价格计算到小数点的后三位数。洛克菲勒之所以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增加产值利润。
客观地说,在洛克菲勒创业初期,他如此“抠门”还多少能够让人理解,在他成为亿万富翁后,他却依然故我,就难免招人非议。但洛克菲勒却从不在乎,当他发现某个炼油厂的成本略高于其他炼油厂时,他便对这家工厂的厂长发问:“为什么你的工厂加工1加仑石油要1分8厘2毫,而别的工厂只要1分8厘1毫呢?”有一次,洛克菲勒亲自到一家炼油厂查看生产情况,发现这家炼油厂在存货上有些小问题。洛克菲勒专门给这家工厂的厂长写了一封信,着重指出该厂价格不高的油塞子存在的问题。他在信中说:“上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存货,本月初给你厂送去了10000个,使用了9527个,剩下了580个哪儿去了?”作为一个世界巨富,能够掌握如此细微之处的差别,的确难能可贵——这种严格的管理不但体现了他一贯奉行的节俭原则,还体现了他对每一件事都精打细算的性格特征。
节俭和精打细算的性格体现在洛克菲勒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由于节俭习惯,他对自己的企业非常留心,不允许有丝毫铺张浪费的行为。他经常微服私访,到各个企业去巡察。他会突然出现在年轻的记账员面前,认真而非常内行地翻阅他的账本,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洛克菲勒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只要是好主意,便记录下来,然后交给工人们看,如果可行,马上实施。有人说,洛克菲勒在经营中的精打细算几乎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一次,他发现工人用锡焊封油罐时,一般都用40滴焊锡。他计算了一下,认为还有节约的可能,便建议工人在焊封时用38滴焊锡,但结果不理想,油罐漏油。工人们经过反复实践后,发现用39滴焊锡就能把油罐封住。于是,在焊封时由原来的40滴改为39滴。这项改进让洛克菲勒非常高兴。举一反三,洛克菲勒认为装石油的木桶上的铁箍没有必要那么厚,完全可以节约一点儿原材料。他又派人进行了实验,如果少用几英寸铁箍,木桶的坚固性会不会降低?结果,在这个项目上洛克菲勒又有了收获,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洛克菲勒成为名扬天下的亿万富翁后,有人曾和他谈起过节俭问题,洛克菲勒一脸得意地说:“一大笔钱。全是我们这样省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钱啊!”
我们当然可以对洛克菲勒的节俭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亿万财富真的是这样一点一滴节俭出来的吗?精打细算的管理方式能够造就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吗?当然不是,客观地说,一个乞丐即使天天节约出10块钱,到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但不可否认,一个注重节约节俭、精打细算的企业家,要比那些不在乎一点一滴浪费的企业家更容易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对一个拥有上百人的小企业来说,再怎么节约也不可能积累成一笔可观的财富,但对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企业来说,每天节约几张纸,几个木塞,一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资金,这笔钱足以解决一个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
一个正在创业的实业家、企业家,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如何科学而合理地驾驭资金,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其创业思想、经营理念、营销手段固然是重要的,但提倡节俭办企业的精神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成功的商人一定是精明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精明的企业家,而精明的商人、企业家一定会遵循“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管财理念。不难想象,一个不注意节俭、一个每天都在为筹集资金而四处奔波却同时崇尚“能挣会花”的企业家,非但不能迅速积累财富,反而一生都挣扎在资金困境中无力自拔。
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洛克菲勒及许多和洛克菲勒一样的成功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史,就是他们的创业史,也是一部精打细算的发家史,更是一部精明独到的理财史。
洛克菲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超常的理财天赋:12岁那年,他把父亲给他的零花钱都积攒起来,共50美元,他把这笔钱贷给了一个农民。父亲感到很吃惊,他非常精确地给父亲算了一笔账:“7.5%的利率,到了明年就能拿到3.75元的利息。”小小的年纪,却满脑子经商意识,连他的口气也像一个商人,这与他的年龄实在不相符。12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可洛克菲勒就已经知道如何理财,如何让钱生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洛克菲勒后来精于算计的理财风格,都是从少年时代培养起来的。
洛克菲勒高中没念完就就到一家公司做了会计助理。在这段时间里,洛克菲勒学会了记账,一边记公司的账,一边记自己的账,他详细地记载了自己的各项支出,这种做法培养了他的理财天赋,也使自己花钱更有计划,杜绝了盲目性。洛克菲勒从16岁开始为自己记账,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始终保持到他成为亿万富翁后,也没有改变。记账本成了洛克菲勒的传家宝,他把账本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成了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事实上,洛克菲勒精打细算的性格就是在记账、算账中逐渐养成的。他不但在记账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自己的工作也从不丝毫懈怠。他在工作中发现,以往水电工来结账时,老板总是要多少付多少,而洛克菲勒非要仔细查明每个项目后再清账,决不让公司蒙受一丝一毫的损失。有一次,他所在的公司购进一批大理石,验收时发现有质量问题,原因是由运输这些大理石的三家运输公司中的一家造成的。当时洛克菲勒的职务是会计助理,他分别要求三家公司赔偿损失。老板对他这种做法十分欣赏,把他的月薪调为25元,第二年骤升为500元。
洛克菲勒20岁那年和一个英国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因为资金不足,他向父亲借了1000元,利息为10%。他和合作者苦心经营,年底赢利4000元。由于刚开办公司,洛克菲勒在经营过程中,处处节俭,决不容许浪费现象的存在。他的合伙人对洛克菲勒的认真细致赞不绝口:“洛克菲勒有条不紊到了极点,留心细节分毫不差。”由于急需资金,洛克菲勒把幼年时代养成的积蓄习惯运用到经营当中。正因为他的储蓄习惯,洛克菲勒不仅为自己积攒下了一定的资金,也从别人那里借到了一部分钱,缓解了资金的紧张状况。对于节俭和储蓄,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摩根曾说过一句非常精僻的话,他宁愿贷款100万给一个品德良好,且养成储蓄习惯的人,而不愿意给不懂得节约,只知道花钱的人。积蓄、存款是洛克菲勒精打细算性格的具体表现,这一性格也使他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以至于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都争着给他贷款。
节俭、精打细算的性格不但助长了洛克菲勒拼命积累财富的欲望,也促进了他的投资欲望。1882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个托拉斯,托拉斯的鼻祖就是洛克菲勒。公司变得庞大了,资产也雄厚了,但洛克菲勒主持下的托拉斯对账目的监管仍然相当严格。洛克菲勒每天都一丝不苟地查阅报给他的财务报表,并及时了解生产和销售情况。托拉斯也通过严密的查账制度,控制和监视着分公司、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洛克菲勒一方面继续实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则采取各种手段把从他这里“分割”出去的利润夺回来。比如,在运输石油时,石油被装进木桶里,木桶有专门的生产商为他生产。他发现为他生产木桶的生产商从他这里赚了很多钱,经过查账核实后,他买下了为他生产木桶的工厂,木桶由自己生产。洛克菲勒以其特殊的精明,杜绝“肥水”流入“外人田”。
洛克菲勒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厉行节俭,在生活方面也非常俭朴,比如,他本人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他只要求干净整洁。对饮食也很随便,餐桌上只要有面包和牛奶就可以了。洛克菲勒的庄园,也不像其他富豪那样豪华,以简单舒适为主。洛克菲勒很少与富有的人打交道,倒愿意和穷人聊一聊,谈一谈。
人们曾把洛克菲勒的成功归结为算计出来的财富。其实,洛克菲勒能由一小会计助理,一跃成为亿万富翁,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但是在诸多促成他成为亿万富翁的因素中,由节俭性格所形成的管理风格和理财理念,则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家们,应该能从洛克菲勒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资本家”从不相信眼泪
精减人员、降低损耗、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这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积累原始资本和解决周转资金的一条有效方式。如何让一分钱带来一毛钱的利润,如何让一个员工产生三个员工的效益,这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管理者通过挖掘潜力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很少有人会把法制与信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事实是,正是由于中国的法制不完善,经济人的信用程度低下,由此加大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成本。
比如说,一个中小型饲料厂,中国的国有企业大概需要200-300人,民营的希望集团大概要100人左右,而美国同等规模的饲料工厂只要7个人。很多人认为这与人家的机械化水平有关,其实不然。以饲料工厂来说,中国的饲料企业机械化的程度甚至高于美国。因为美国的小型饲料企业,基本上属于要淘汰的工厂,一般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自动化程度很低;我国的中小型饲料厂几乎都是新建的、自动化程度很高。那么差别在哪里呢?我们所有的工厂都有一个大围墙,都配备了保安、收货员、发货员、化验室、地磅房,而美国工厂都没有。
在美国,小型企业的生产资料没人偷,所以不需要门卫、保安;其次,就是偷了也卖不掉;还有,它的交易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企业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你需要多少货,对方就按规定给你送来,送来之后,工厂都有地磅房,厂长就在计算机控制室里,不见面就把货称了,然后拉到地坑里面把货下掉了,这都是计算机完成的。从技术角度说,我们也能完成,但在我们这里却绝不能这样做。为什么?是因为担心有假货。国内的法制和信用程度,严重地制约了我们的生产力,让企业管理者付出了高昂成本。在100多人的工厂里,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有一半人是不需要的,对剩下的一半人再分析,才是我们的能力、文化程度、机械化水平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是,一大部分人都是不需要的。不难想象,在产量相同的前提下,省掉一半人会节约多少开支?
这就是法制和信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高低则事关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比如世界500强首富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就一直坚持沃尔玛机构的精干性。早在1960年,萨姆在只有5家分店时就作出规定:公司办公费用只能占营业额的2%,包括总公司和地区经理们的薪水、办公室的开支,以及配送中心和电脑系统的巨额投入。所有投入加起来只占营业额的5%,这样节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