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和企业如同血液与人体。它告诉我们,即使一个已拥有一定财富的人,如果把钱用于盲目消费而不愿意用来周转,那么对未来的事业来说,就像人体有了充分血液,但心脏已经坏死,无法再促进血液循环一样,其事业会因静止不动而死亡——所谓不进则退,一个企业家只有把手中的钱合理地运用到经营投资活动中,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赚到更多的钱。
滚雪球原理:原始积累的精髓
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家庭只有注意节约,才能积累起买房买车的资金。同理,在企业效益不变的前提下,企业领导者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获得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本金。纵观企业家的发迹史,每个富翁都是一位管财高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地开始奋斗。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以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可以马上换回钱,日子马上就好过了。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但生活却没有改变,在日子难过的时候,穷人又忍不住杀鸡吃,终于杀到只剩下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喝上几杯,人一醉就万事无忧了。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种子来了,却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了,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走了。穷人仍然一直贫穷着。
俗话说“小富由俭”,节俭是持家之道,也是致富之本。靠节俭积蓄的,多半是不起眼的小钱,小钱就如同象棋里的小卒子,生手视它如草芥,高手却不敢小看它,所谓小卒过河顶大车,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和运用它。人们都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少成多的道理,但大部分人都把它理解成一种信念,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并不多。香港女作家梁凤仪曾谈起,她年轻时买的第一套住宅用的就是小钱。那时她单身在美国,很希望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可刚出道薪水很低,于是她下定决心,强迫自己从每月的工资中扣下一部分存入银行,然后设法把这笔钱忘掉。到月底不管钱有多紧张,或是看中了什么衣物,绝不去动它。几年下来,她就用这笔钱作为首期付款买下了自己的住房。
世界零售业之王、富甲天下美国的超级富豪、沃尔玛公司的当家人萨姆·沃尔顿早年外出公干时,总是与下属合住一个旅馆,甚至有过8个人同住一间的时候。后来他年事渐高,才开始住单间,而且每次只住中档饭店,用餐则光顾一些家庭式小餐厅。有人问他:沃尔玛公司已是数百亿资产的公司,为何还如此精打细算?他说:“因为我们珍视每一美元的价值。”这也许是沃尔玛能成为世界500强之首的奥秘。
用小钱去滚雪球的事例如今是越来越多了,不管是炒股还是经商,这样的历练不仅能让当事人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还练就了一手理财经营的才能:因为钱少,你碰到的困难就格外多;因为你用的是血汗钱,你做什么事就格外认真。这样用小钱办大事,就像在军队里当班长、在车间里当组长,虽然职务不高,但管的事情琐屑,事关切身利益,因此会让你磨炼出一种实实在在的办事本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许多私营企业家一边抱怨银行不肯贷款给他,一边却把赚来的钱用于购买公寓、名车或用于奢侈的消费上,却不曾意识到,不管是李嘉诚还是包玉刚,不管是卡耐基还是比尔·盖茨,他们都有过一段省吃俭用的创业历史,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辛奋斗后才获得了体面生活方式的,即使成为超级富翁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仍然在过着俭朴而简单的生活。哪像有些企业老板,虽然每天都在为资金匮乏而愁眉不展,甚至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来解燃眉之急,却照样开名车,吃海鲜,过着花钱如流水的潇洒生活,这样的企业家,非但无法走出资金的瓶颈,反而会每况愈下。美国家居仓储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在短短的20年里,它从亚特兰大的4家商店发展到目前的700多家,有16万名员工,以及高达30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公司创业之初就担任执行副总裁兼行政总监的布里尔一直负责家居仓储公司所有的非零售物品采购。也就是说,所有公司自用而不是用于出售的物品采购都由布里尔先生负责审批。他是公司的财政管家,掌管着公司的全部钱财,并定期向总裁报告财政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布里尔一直禁止公司在商店里配备复印机和传真机。他担心由此会产生额外的支出。复印机往往会被滥用,因为很难控制员工“干私活”,直到多年以后,在各个商店的销售额平均达到4300万美元以后,他才为每个商店里配备了一台复印机。
这家公司的理念是,如果你不注重个位数,这些小钱很快就会累积成千位甚至万位的大钱。如今,公司已拥有1000家商店。公司若想在每家商店里增加一台价值609元的复印设备,就意味着要增加60多万美元的开支,所以公司最好能确定如何才能从复印机身上得到回报。
家居仓储公司对付成本开支最富有成效的秘密武器就是布里尔本人。他对花钱的事总是说不!他会听你陈述理由,但是他的第一步总是说不。如果你要花家居仓储公司的钱,你就必须得有让他无法拒绝的理由才行,那时他才会“抖着手”打开阿里巴巴的大门。
我们知道,所谓的“马太效应”来自圣经中的故事,它所倡导的财富宗旨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人大都记得这样一句人生格言:人生最重要的是第一桶金。因为第一桶金是创业成功的标志,是积累财富的开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所以你必须抓紧时间,早日掘到第一桶金。
张果喜是大陆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木匠,他在上海工艺雕刻品厂学会了雕刻樟木箱的技术。他靠这门手艺做了20个樟木箱,在广交会上赚到了1万块,这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随后他把全部家当都押在了这项事业上,终于获得了成功。
加拿大多伦多一家玩具公司的老板哈拉里创业的第一桶金只有5美元,仅过了几年,他的5美元就变成了几百万。1991年,哈拉里和他的恋人拉比在西安大略大学攻读绘画艺术,并沉浸在招贴画的艺术灵感中。有一天拉比突发奇想,这么精美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不把它拿出去卖钱?两人一拍即合。没想到,一张招贴画竟卖了5美元。钱虽不多,但意义非凡,因为这笔交易赋予了他们创业的灵感。于是,他们从5美元开始起步,经过3年的经商积累,于1994年创立了一家玩具公司,1999年公司的销售额已超过500万美元,几年功夫他们便跃居百万富翁的行列。
投资专家阿卡德曾告诉我们有关如何筹集资金的秘密武器: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家企业,都要努力控制自己的开支。“不要将必要开销和你的欲望混为一谈。你自己和你的欲望,永远都不是你的收入所能满足的,因此,假如你的收入是用来满足这些欲望的,那么钱就必定会花光,你就永远是个穷光蛋。”
这种情况就像农夫耕耘,只要不小心留下了空间,野草就会生根发芽和快速成长。同样,一个人要是给欲望留下余地,那么它就会无所节制地膨胀。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注意节约每一分钱,而是把赚到手的钱都用于并不十分必要、或许只是为了锦上添花的消费,那么他永远都弄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甚至,他会把银行贷款的一部分用于自己的奢侈消费,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像李嘉诚那样的富翁,这样的企业非但不会做大做强,反而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管财也要出奇制胜
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投资,就像家庭对股票的投资,必须具备独具慧眼的能力,一个企业领导者如果在资本运作上喜欢人云亦云地随大流,那么,这个企业就很容易犯投资失误的错误——在投资问题上,企业家必须具备理性的头脑,且不要盲目跟风。
美国华尔街的巴菲特是世界著名的炒股高手。在多年的炒股生涯中,他因为从不盲目跟风而很少出现失误,这个特征在华尔街有口皆碑。巴菲特说,他的个性来源于他的老师格兰姆给学生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传说:
有一位石油勘探者在进入天堂时,圣彼得告诉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天堂已经客满,再无法安插人了。
石油勘探者没有沮丧,而是请求允许他跟天堂里的人说一句话。圣彼得答应了。于是,他便大声喊道:“地狱发现石油了!”
话音刚落,天堂里所有的人都蜂拥而出,奔向地狱。
圣彼得见天堂里空空如也,便请他进天堂。可是,这位石油勘探者犹豫片刻后说:“不,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地狱好了。”
格兰姆的这个寓言既幽默,又深刻,它用来反映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
巴菲特对老师的这番讲解心领神会。
在格兰姆的启发下,巴菲特又把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看作是自然界的旅鼠迁徙:每隔3至4年,旅鼠就要来一次集体大迁徙。这个迁徙活动在人类看来是十分古怪的。它们越聚越多,惊慌失措,强行越过一切障碍,挑战天敌,最后争先恐后地冲向大海,结局是:悲惨地死亡。
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细心的巴菲特发现:绝大多数投资人往往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华尔街云集了一大批受过最好教育、具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人,但他们却没有办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更合乎逻辑的理性力量。在他看来,华尔街的大多数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就像旅鼠旅行一样让人费解。
巴菲特曾说:“股价的大幅度波动,跟投资人旅鼠般的盲目行为有着很大关系。股市的剧烈变动,容易产生让人盲目跟风的心理效应。”美国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员,总是在华尔街出现新情况时,迅速更改手中的持股。巴菲特对此发表评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自己跟上市场变化,却很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那些公司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在投资问题上,巴菲特的特立独行恰恰表现在:他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漠视那些对公司只有暂时影响的大环境事件的独特判断力——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十分清醒,能够力排众议,做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家在投资问题上都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见什么赢利就一涌而上,结果,往往是刚一开业就亏损,以至于血本无归。
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天津、山东、湖南和广东同时上马了5个乙稀工程,结果一投产就亏损,不久便相继破产。造成这一巨大失误的原因是市场调研不够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当时的许多企业都通过进口解决聚乙稀原料不足的问题,结果导致了5个省市一窝蜂地上马这一工程,却忽视了当时乙稀市场正处于重大变化的前夜,即,中国市场对乙稀制品的需要正呈逐年锐减之势,而国际市场的乙稀原料又大幅降价,虽然这5家投资企业的实际产量只达到年设计量的一半,即15万吨,但由于成本过高,导致国内乙稀价格远远高出国际乙稀的价格,结果,让几百亿打了水漂。
不难想象,如果这几个省市在申请上马乙稀工程之前能对市场进行一番细致的调研,如果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咨询一下当时还有多少企业申报了乙稀工程的投资项目,也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低级失误。
我们可以发现,在投资领域中,从众心理、跟风惯性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各地竞相上马了以彩电、冰箱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仅几年功夫,全国就涌现出上百家彩电企业,仅彩电一项的总投资就超过了280亿。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汽车和钢铁又成为新一轮投资热。到1999年,全国已拥有汽车生产企业120多家,年生产力达240万辆以上,但实际上1/3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从2000年开始,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项目又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结果导致高科技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恶性竞争的加剧。
其实,投资需要像巴菲尔那样一种特立独行的、不随大流的个性,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吉姆·库克就为了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几年前,库克的祖父路易斯·库克在他的圣路易斯啤酒厂调制了一种比百威和米勒啤酒更浓郁、更烈的啤酒配方,但这种酒的制造成本要比市场上的普通啤酒高得多,因为它含有比其他啤酒商所常用的蛇麻草贵几倍的巴伐利亚蛇麻草这样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