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丰厚的物质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有才能的人对执政者的要求,除了希望提供充分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外,再就是希望能得到与才干相称的待遇,此无可厚非。满足他们在爵禄上的要求,人才就会源源而来。墨子即持对人才“高予之爵,重予之禄”的观点,认为只有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春秋时期名臣宁戚对齐桓公也进言:“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招揽人才,专门建立了集贤馆,给贤士们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华美的服饰、供帐和车辆,贤士们纷至沓来,忽必烈大喜过望。有一官员对此有异议,便故意将供应集贤馆的物资堆放在宫殿前面,当忽必烈走过时,他遂告知忽必烈:集贤馆每人每日要耗费这许多东西。忽必烈听后不悦,说:“尔等是嫌我待他们过厚了吗?我以十倍于此的物资广揽天下有才之士,还怕不周到呢,否则,有谁会来呢?”
其三,待士薄,却欲使其尽心竭力,是不可能。刘向所撰《说苑·尊贤》中讲了两则故事,读来饶有味道:
一则是:齐国宰相宗卫供养一班食客,他退职后意欲周游诸侯各国,竟无一人愿随,他很失望。一士田饶对其诉道:怨吾等无意效力,非也!惟大人待士过苛。厨里肉宁腐,而不予食;养士口粮三升,尚不及大人所宠之黄鹂;凡您家小皆服饰华丽,却无一件予士,园中桃果任家人戏掷,士人们却不曾尝得一口。“财者,君之所轻也;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用所轻之财,而欲使士致所重之死,岂不难乎哉?”连钱财衣食这些并不为执政者所看重的东西,尚且舍不得给予士人,却要让士人以最可宝贵的生命去为你效力,这办得到吗?
另一则是:诸侯发兵攻齐,齐威王惶恐不安,急集臣属和公卿大夫商议对策,说:“破敌良策何有?快快道出!”博士淳于髡仰天长笑,威王连问三次,皆不答。最后他讲了一个故事:“臣一邻舍祭田,欲祈得谷百车,享用终生,再传后世。然其祭品只一瓢饮、一箪食、三尾鱼。吾笑其予神太薄,而求之过苛”。齐威王听后恍然大悟,“乃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辆,与平诸侯之事。诸侯闻之,立罢其兵,休其士卒,遂不敢攻齐。”
这两则故事说明,待遇是启动人才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古兵书《黄石公三略·上略》指出:“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墨子·尚贤中》认为:“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唐代李筌在《太白阴经·子卒》中也指出:“人所以守战至死不衰者,上之所施于人者厚也。上施厚,则下报之亦厚。”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吧。违背这条规律,却又想治国平天下,那是办不到的。韩信在向刘邦陈述夺取天下的见解时,指出项羽必败的几个根据,其中一条就是:“项王见人恭谨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信敝,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说的是项羽待人恭敬,爱兵如子,但是当有人立了功,应当封赏爵位时,却把刻好的印信攥在手里,摆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人。这就叫“妇人之仁”。
其四,厚禄利于养廉。《后汉书·仲长统传》指出:“彼君子居位,为士民之长,固宜重肉累帛,朱轮四马。”因为“俸禄诚厚,则割剥贸易之罪乃可绝也。”认为给予官员优厚的俸禄,有利于杜绝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和官员经商等不廉洁行为。王安石也主张对官员“饶之以财”,以减少贪污行为的产生。他实施变法后,各级官吏的俸禄和其他待遇都有显著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对给人才以丰厚的物质待遇这一点恐无多少异议。但是,是否对所有的人才都采取事先许以高爵厚禄这一种办法呢?宋代思想家苏洵在《御将》一文中说:“当观其才之大小,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为什么呢?苏洵认为,大才犹如千里马,无论其是否跑路,都应“丰其刍粒,洁其羁络,居之新闲,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不然,“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之千里,不可得也。”汉高祖刘邦对大将韩信、黥布、彭越就是先许以高官厚禄:“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为淮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尚无政绩何以封王赐爵?只为“高帝知三人者之志大,不极于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
对于小才,苏洵将他们比作猎鹰,“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为我用”。事先饱喂鹰隼,再让其上天行不行呢?不行,因为饱鹰对猎物没有那种为噬食而搏击的强烈欲望和劲头。刘邦对于樊哙、滕公、灌婴等人用的就是这种办法。“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刘邦并不吝其爵禄,只为此类人“才小而志小,虽不先赏不怨;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对于这类一般人才,如果事先就把待遇给足了,他也就不思进取了。
苏洵关于对大才小才在生活待遇上采取不同做法的观点,不无道理。怎样应用,则需领导者结合实际,仔细斟酌。
8.调动和利用部下的感恩之心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管人者应该对这种心理加以利用,让部下视你为知音、伯乐、恩人,使他们以死相报,任你调遣,甘心为你上刀山、下火海,效力终生,无怨无悔。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他成大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一点。
有一次,成吉思汗听说亦乞列思的部族里有个叫孛秃的青年,是骑马射箭的好手。于是便暗暗派遣他的手下人术儿彻丹去调查,术儿彻丹骑马来到亦乞列思部族所在的也儿古纳河边。
孛秃知道术儿彻丹是成吉思汗派来的,恰好天已将黑,便留他住宿,并且杀了一头羊让术儿彻丹吃。第二日送别术儿彻丹时,见他的马太疲乏,便牵了一匹好马让术儿彻丹骑走。当晚,术儿彻丹来还马,孛秃对他的招待更加周到。
术儿彻丹回去以后,便把调查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听后十分高兴,当场许诺要将自己的妹妹帖木伦嫁给孛秃,并派术儿彻丹将这喜事通知孛秃。
亦乞列思是个小部族,原先一直惧怕成吉思汗的乞颜部族,现在听到联姻的喜讯,全部族都兴高采烈。于是部族便推举了孛秃宗族的长者也不坚歹为代表来见成吉思汗议亲。
也不坚歹见到成吉思汗后便说:“我们亦乞列思部族听到大汗要将皇妹下嫁给孛秃,好像是云雾散了见到太阳,春风溶化了冰块一样,喜不自胜。”
成吉思汗问道:“孛秃家喂养了多少马羊?”也不坚歹回答说:“孛秃家养的马不多,只有三十匹,现在愿以十五匹作为聘礼,请大汗应允。”
成吉思汗一听聘礼的事,很生气地对也不坚歹说:“你们误会了。我是看中孛秃这个人才,而不是看中他的家产。婚姻讲求钱财,这不等于商贾做买卖了么?古人说过,人们的心想到一块是很难的。我现在正想攻取整个天下,你们亦乞列思部族,能够跟从孛秃效忠于我,我就满意了,何必谈什么聘礼呢!”
结果,成吉思汗便将皇妹帖木伦嫁给了孛秃,还陪嫁了不少钱财。孛秃受到这样的恩遇,自然全心全意地为成吉思汗效力。乃蛮部族叛乱时,孛秃带兵赶到,一举击溃乃蛮部族,立下大功。
后来,帖木伦病逝,成吉思汗又将自己的女儿火臣别嫁给孛秃,孛秃成了成吉思汗手下一名英勇善战的猛将。
大汗之恩宠,使得孛秃感激涕零,英勇善战的他除了精忠报效外,别无他求。
有了报恩的心理,一个人可以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位,善于这种心理用人、管人的领导者可以战无不胜。
9.别让能臣干将的异心害了自己
能臣干将一旦心存异心,能耐越大、本领越高危害性也就越大。此时一味迁就可能会动摇领导者的管理基础。凡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不会过多地受感情、功劳等因素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汉高祖刘邦处心积虑除掉功高盖世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就是这一领导智慧的典型体现。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先后分封了十个异姓诸侯王,分封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动因,既有反秦战争时期所形成的氛围影响,又有结盟会师、全力对付项羽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非本意成分的存在,使得刘邦虽然不能说从分封之日起就存心要除掉他们,但对韩信、彭越、英布等,还是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一根弦儿是在大脑中时时紧绷着的。
在长期的楚汉斗争中,刘邦经常深为异姓诸侯王侵越权限、不服从命令而苦恼,其中最桀骜不驯和难以统御的便是韩信。当年,当刘邦被项羽的大军围困在荥阳,形势十分危急之时,刚刚夺取齐国的韩信便借机要挟予以封侯齐王的奖赏,若不是张良、陈平从旁暗示和劝阻,矛盾恐怕当时就激化了。垓下会战前夕,刘邦要求韩信发兵合力决战,聚歼项羽,结果韩信故意拖延,迟迟不奉命南下,结果使孤军追敌的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打得狼狈不堪。正当决战临近之时,为了楚汉斗争的大局,同时为免生事变,万般无奈,刘邦再次满足了韩信的权势欲,将楚地划为他的封国。
由于楚汉战争中建立的功勋,所起到的作用,韩信的军事才能人所公认,名望和权势亦因之而有广泛的影响。刘邦曾经在众臣面前说过:“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也正缘于此,更不能不对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刘邦眼里,韩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对新政权潜在的威胁最大。而等到刘邦称帝以后,心怀有私的韩信显然已不仅是隐患的问题,而是确实起了反心。
公元前201年十月,韩信窝藏“头号战犯”原楚国大将钟离昧的问题,使刘邦找到了解决他的突破口。钟离昧原是韩信的故交好友。楚汉战争结束后,钟离昧成为汉王朝通缉归案的要犯,但韩信出于私人交情,将他藏匿。刘邦得知后下诏给韩信,要他速将钟离昧逮捕归案,但韩信出于朋友之情和侠义,拖延未予执行。
韩信居然抗旨不遵,刘邦自然恼火,此时的韩信若同夏侯婴、朱家救季布一样,亲自为钟离昧求个人情,讲明道理,凭当时刘邦招降纳叛的宽大政策和统御谋略,不能说一定会起用钟离昧,至少不会置他于死地。然而韩信既不知避蓄存军事人才之嫌,又缺少两全之策,陷于被动,使刘邦有了打击和惩制他的正当理由。恰在此时,刘邦派到楚地的耳目又报告韩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有谋反之嫌”,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刘邦终于忍无可忍,立即召集文臣武将谋划对策,众将军们慷慨激昂,一致主张即刻发兵,对韩信进行大张旗鼓的讨伐。
而当群情激愤之时,刘邦反而超乎平常地冷静下来,显示了他政治斗争智慧的成熟。他思忖再三,觉得这样做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再者虽然由于两人之间在楚汉战争后期出现裂痕,战后更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彼此之间任何时刻都警惕着对方的动静,但此时密报韩信造反,也实在缺乏事实根据。一旦发兵征讨,兵戈相见,韩信当然会求自保而全力抵抗,弄不好,刘邦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刘邦反复斟酌,不能贸然决定,于是转而征求陈平的意见———之所以向陈平讨计,目的就是希望本着智取原则而免于兴师动众,这是刘邦对敌斗争的一贯主张,是他的一大优点。
陈平得知诸将意见后,反问刘邦:“陛下现有兵力,可有取胜把握?”刘邦说:“难以料定。”陈平又问:“陛下属将,有谁比得上韩信文武兼备?”刘邦说:“难以找出。”陈平接着说道:“兵难胜楚,将不及信,若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韩信不反也要反了。而且一旦兵戈相见,胜负实难料定。此非上策,我为陛下担心。”刘邦忙问陈平:“那该咋办?”陈平想了想说:“有人上书说信反,信知否?”刘邦说:“时间不长,信恐不知。”陈平这才献策道:“既如此,陛下可知古时天子巡游必会诸侯,臣闻南方有云梦泽(今湖北潜江市西南),陛下可学古人出游云梦,依遍召诸侯之例,使会于陈地,陈与楚交境,信身为楚王,闻陛下无事出游必前往拜谒,陛下乘机伏下甲兵可将其轻易拿擒,何需大动干戈?”
刘邦对这个计策表示满意,马上予以采纳,遣使四出,说高祖出游云梦,诏令诸侯会集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