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5329200000018

第18章 心平气和:定力深厚可提高决策的正确率(3)

七月三日,唐玄宗通过王毛仲调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楚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两人,并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内活捉了太平公主的党羽贾膺福和李猷,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到城堑之中自缢而死,玄宗下令斩戳他的尸体。太上皇唐睿宗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太上皇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的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罪状,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情。”玄宗随后也来到了门楼之上,睿宗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大赦天下,只有逆臣的亲党不在赦免之列。

七月四日,太上皇唐睿宗发布诰命说:“从今天起,所有的军国政务与刑赏教化,均由皇帝作主处理。朕正好清静无为,颐养天年,以遂平生之夙愿。”

太平公主逃到了山寺中,直到事发后的三天才出来,被唐玄宗下诏赐死在自己的家里,她的儿子以及党羽之中因为此次事变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人。唐玄宗此次密谋由于高度保密,而得以成功;相反,太平公主的密谋由于被泄露,反被唐玄宗先下手为强而告失败。“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由此再次得到证实。

玄宗的成功,保密工作的到位无疑十分关键。反观历史,因泄密而导致功败垂成的例子不可胜数,这一教训是每一位领导者应时时记取的。

7.以静制动可保胜算在握

有句话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说的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人办事常常毛毛躁躁、丢三落四。细细想来这句话确有道理,年轻人定力不够,多动少思自然容易出错,只有以静制动才能增加胜算的把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间小吃店旁,他把马拴好正准备进小店去吃饭,这时一个绅士骑着一匹马过来,也将马往同一棵树上拴。农民见了忙说:“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我的马还没驯服,它会踢死你的马的。”但是绅士不听,拴上马后也进了小吃店。一会儿,他们听到马可怕的嘶叫声,两人急忙跑出来一看,绅士的马已被踢死了。绅士拉起农民就去见法官,要农民赔马。法官向农民提出了许多问题,可问了半天,农民装作没听见似的,一字不答。法官转而对绅士说:“他是个哑巴,叫我怎么判?”绅士惊奇地说:“我刚才见到他时,他还说话呢?”法官接着问绅士:“他刚才说什么啦?”绅士把刚才拴马时农民对他说的话向法官复述了一遍。法官听后“哎呀”一声,说:“这样看来你是无理的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的。”这时,农民也开口说话了,他告诉法官,他之所以不回答问话,是想让绅士自己把事情的所有过程向法官讲明,这样,不是更容易弄清谁是谁非吗?请看,这位农民以静制动是多么的高明。

以自己的安定、镇静来应付对手的喧哗或浮躁不安,这就是以静制动。《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可见,以静制动是一种很高明的谋略。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按照曹操的命令屯兵长社。临出发时,左右报告军中有人谋反,引起全军骚动。张辽对左右说:“不要乱跑,这不是全军叛乱,只是有人在军中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接着,他对军中将领宣布:“不谋反的人就安静下来。”张辽带着身边的卫士数十人,在中军帐中端立不动,部队也得到了稳定。不一会儿,就将谋反的首犯抓获。前秦王苻坚领九十万大军进攻东晋时,东晋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仍从容出游,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命谢玄和他下棋。但是,在这平静的静观之中,谢安了解到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于是,他果断地调兵遣将,大败秦军。李白曾在诗中赞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宋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说,在事变突然降临时,总是不惊慌失措,对于无故而来的侮辱,也不会大发脾气,能够自制自强,控制自己的惊恐和愤怒,这才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都把处变不惊、镇定持重视为修养的重要内容。

西汉著名军事谋略家赵充国,一生沉稳持重,谋虑深远。他76岁统兵平定西羌时,朝中上自汉宣帝,下至文武百官,几乎都主张立刻进攻。然而,赵充国分析当时的敌方态势认为,在诸多的羌族部落中,最强悍的是先零羌,这才是汉朝真正的敌人。而罕、开等部落比较弱小,他们受先零的胁迫,才与汉朝为敌的。对于他们,可以用安抚的办法加以招降。如果急攻猛进,罕、开两部就有可能与先零结成牢固联盟,这样,反而会增加平定西羌的困难。于是,赵充国决定采取以静待哗的战术,静观敌变。羌军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却按兵不动。敌兵屯聚日久,戒备开始松懈,内部矛盾也有所暴露。此时,赵充国按照预定方案,进攻先零,先零军防备不及,丢弃辎重,渡湟水而逃。赵充国只让部下士兵“徐行驱之”,不可迅速掩杀。由于道路狭窄,羌军急切之间无法顺利通过,结果拥挤中溺水而死者数百,斩杀和俘虏无数。缴获羌人马匹牛羊十万余头,战车四千余辆。打败先零羌后,赵充国果然未费一兵一卒,便收服了其他羌人部族。

当然,以静制动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领导者定力的一种体现,要想拥有这一功夫,需要沉下心好好修炼才行。

8.强大也是可以假装出来的

用虚张声势的办法假装强大是两军对垒时常用的取胜策略,尤其在劣势情况下,利用对方的胆怯心理假装强大,那么在对方眼里,你可能就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伙强盗来到一户人家打劫,正巧这户的男人都不在家,家里只有三个妇女。强盗先在室外试探虚实。这户人家用箭阻拦强盗,两个女人拉紧绳子,一个女人将箭安在绳子上,从窗户往外射,射了几支,强盗仍不走。可是箭已快用完了。这时,一个女人大声呼喊:“取箭来!”另两个女人从屋里内棚子上把一捆麻杆扔到地上,发出的声音跟箭落地一样。强盗们大吃一惊:“有那么多箭,看来难以制服她们了。”于是,强盗只好作罢。

《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所以,虚张声势也是在面临危机时保持定力、以弱胜强的应变策略。

公元前207年,刘邦为夺关中,九月领兵抵达关(陕西兰阳东南)。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咸阳的东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秦军派十分精锐的兵力把守。而刘邦当时手下只有两万人马,如不顺利地拿下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心急如焚,想强行攻取。张良经过调查,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一方面虚张声势,在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另一方面针对守关秦将喜好小利的特点,派郦食其携重金贿赂守关将领。果然,关守将见刘邦军兵声势浩大,甚是惶惧;同时又贪恋钱财,终于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张声势之计,吓退敌军。那是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命他们募兵援救他。当时年方16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敌情之后,对云定兴说:“敌人胆敢围困天子,是因为他们料定我主力无法及时增援。因此,如今我们如果将军兵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白天要让敌人看得见旌旗,夜晚要让敌人听得见更鼓声,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的侦察哨远远地看见隋朝大军浩浩荡荡,连绵不绝,立刻飞报可汗。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包围隋炀帝的军兵。李世民初入军旅,便献此虚张声势之计,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炀帝的危急,由此,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虚张声势在于虚而显实,弱而示强。《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檀道济奉命对北魏作战,连连告捷。但是,当打到历城(济南市郊)时,因粮草不继,只好退兵。不料,军中缺粮之事,已被魏军探知。宋军为此非常忧虑,怕魏军乘机穷追不舍。檀道济面对军心不稳和极为不利的形势,心生一计。他命令士兵以斗量沙,并大声报数,故意让魏军听见。还把军中仅有的米拿出来,撒在所量的沙上,随意堆放在路旁。天亮后,魏军发现宋营路旁堆着粮食,联想到夜晚听见的量斗声,确信宋军缺粮的情报是假的,宋军并不缺粮。于是,当宋军退兵时,只是远远地观察动静,不敢贸然追赶。此时,尽管宋军上下被饥饿和恐惧的气氛笼罩着,然而檀道济却像没事一样,身穿洁白的衣服,悠然自得地坐在车子上,谈笑从容,缓缓地走在队伍的前面,魏军看到这种情形,又怀疑宋军设有埋伏,更加不敢靠近。檀道济虚张声势,使宋军安全退兵。

虚张声势的最经典的例子还是诸葛亮演出的空城计。其实刘邦、唐太宗也好,檀道济、诸葛亮也好,能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装强”装得像,没有深厚的定力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