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28

第28章 低调做人是最绝妙的明哲保身术(4)

3.在姿态上低调:谦卑处世人常在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副得意忘形的面孔,一副颐指气使的神情,一副专横跋扈的气势……这样的形象似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曾出现过。想来大家都有同感:他们是那样的令人嫌恶、令人轻蔑和令人唾弃!他们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心理上引起那么深刻的鄙夷之情和厌恶之感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姿态上失去了低调做人的本色。以这种傲慢的姿态处世,迟早会淹没在众人的唾沫星子里!

淡泊名利粗衣素食也潇洒

我们想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淡泊权力地位,视其轻如鸿毛。未做官,不去用金钱买官,不去溜须拍马仰人鼻息要官,不去昧着良心陷害他人换官;当上官,不去盘算着如何玩弄权术,不去千方百计夺取更高的官位,不去挖空心思谋求更大的权力。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太沉湎于职位级别,让一番番尔虞我诈的争夺毁掉宝贵的一生,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智慧所在。

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张良,功盖天下。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成为开国元勋、汉初三杰,刘邦封他为留侯,实在是功有应得。刘邦本人及其父亲、妻子、儿女,都非常感激、非常器重张良,对他委以重任,赐以重金,以表谢忱。作为刘邦在楚汉之战的一位出类拔萃的军师和功高盖世的谋臣张良,倘若有论功行赏、封妻荫子的念头,乐于接受刘邦的封赏,自然也是人之常情,丝毫不为过。然而,张良却淡薄权势,把权力地位看得轻如鸿毛,不愿接受重任,不肯多掌权力。如此豁达淡泊,可谓明哲智慧,善保其身之举。与刘邦在楚汉之战中的另一位功臣和杰出将领韩信自请封为齐王之举相比,真是不知要精明、智慧多少倍。韩信被诛,祸患起于自请封为齐王这件事。张良赢得了刘邦的恩宠,也赢得了刘邦夫人、父子的青睐,固然与其赫赫功劳分不开,但又何尝与其淡薄权力地位分得开呢?没有什么东西像淡泊无争的美德这么可爱,也没有什么东西像争权夺利的丑行这么可憎。幸福与快乐来源于淡泊无争的美德,痛苦与祸患则来源于争权夺利的贪婪,这种明晰的哲理曾使许多伟大人物、英雄豪杰避免卷入复杂残酷的权力斗争漩涡,使他们超然物外,全身远祸。

享受生活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些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人,才肯一门心思去争名夺利呢!就像《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那样,“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生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惟有低调做人,才能幸福一生。

莫为利欲而冒险

自古仕途多诡谲,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争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的心理。利欲之心人皆有之,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利欲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分寸,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

怎样才能淡化自己的欲望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愉自悦则可贯通得失,“常疑好事皆虚事,方信闲人是福人。”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叫“养心莫善于寡欲”,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灭。”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徕诽谤或攻击。

这是一种做人美德和处世智慧。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即是儒家的“中庸”。“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报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尔漏尽烛残,香消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禹作敏作为当年中华第一村大邱庄的村长,有他艰辛的奋斗历程,使大邱庄从最贫穷的村变成了拥有4个集团公司、几十亿资产的富裕村,禹作敏作为村支部书记、创业的带头人,享受一定的待遇兼任相应的职务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太不知收敛了,坐着奔驰600专在高干前炫耀,甚至外国的访问团到庄外,都要改换大邱庄的车队进庄。

作为农民出身的禹作敏本来不习惯系皮带,但他为了在社会上显示自己的身份,系的是价值2万元的纯真鳄鱼皮带,吸香烟时要由小姐点燃,送到他的嘴里。

一次到北京开会,休会的闲暇时间,他带人到商场转悠,摸着一个高级写字台向服务人员问价钱,服务人员见他一脸的农民相便带有蔑视的神情说,“告诉你也买不起,二万多元。”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他买下了写字台,却扔在了地窖里。

禹作敏常常为了显示社会地位,前庭摆着豪华宴席,而自己躲在后庭吃大葱沾大酱,不是他舍不得,是他吃不惯那些山珍海味,不但在生活上他显示张扬,在外也与人叫劲,最后大邱庄内出了命案,禹作敏终于落得个被判处20年徒刑的下场,从不可一世的显赫位置上一下子跌了下来。

大起大落的人生在给世人带来诸多感慨的同时,也带来了低调做人的哲学启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便会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便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之路。

有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来到墨西哥海岸度假。一天,一位渔民从一条小渔船上下来,拎着几条大海鱼,看到了这位博士便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这位渔民的妻子烹制了非常可口又别具风味的小吃,又邀来几位邻居与这位博士小酌,博士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高兴之余,他对这位渔民说,我是学经济的博士,我可以帮助你致富并出人头地,他说:“你可以每天多打些鱼,除了自己吃还要去卖。”渔民说:“卖了钱做什么呢?”博士说:“钱攒多了就可以再买一条船去捕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渔民说:“钱多了做什么呢?”博士说:“钱足够多了,你就可以组织一个船队去捕鱼,然后就不卖鱼了,自己成立一个鱼罐头加工厂,自己当老板,那时你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了。”渔民又问博士说:“以后我还做什么呢?”博士说:“以后你当上大老板,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操心了,你就可以时常回到家中,同几个朋友在凉爽的海滩旁烹上一条鲜鱼,喝点美酒,抛开商场上、官场上的争斗,回归到平淡和自然中来,那时你是多么幸福啊!”听到这,渔民问博士说:“你说的那种结局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呢?”博士喝了口酒想想说:“是的,是的。”最后这位渔民说:“我们这里曾有出去寻找出人头地的人,但没见过有出人头地的人回来,我们这样的生活已经有几代人了,却也是怡然自乐。”这不是寓言故事,是美国经济学博士波奇的一段亲历。后来他说,他最向往的就是墨西哥渔民那样的生活。

以低私欲面对工作

一段戏曲里有这样一句:“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现代人何尝不如此,他们忙什么?忙找门路升官,忙着赚钱,升了科长想当局长,升了局长想当市长,有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十万,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乐此不疲,不知满足,不知他们最后要忙到自己过上什么样的日子为止。然而,忙人都能升官发财吗?未必!而且忙里少不了明争暗斗,因此说他们是一群痴汉。

但也有一些与这些痴汉不同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给予他94个名誉头衔。按他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他一万亿美元,享受国王的待遇也不为过;然而当英国官方想封他为爵士,给他加一个贵族的头衔,使他永远摆脱平民的身份时,官方每一次派人试探都遭到了拒绝。他始终这样答复:“法拉第教授出身平民,他不想变成贵族。”法拉第至死都没有忘记,他是铁匠的儿子,他的血管里流的是铁匠的血液。他更没有忘记,他自己当过报童,他对报童永远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他在街上走过,看到报童,心里总禁不住要升起一股柔情,他会停下脚步,抚摸一下他们那苍白的脸孔和瘦削的胳膊,对他们说几句亲切的话,或者故意多买几张报纸。特别使他不能忘记的是,他是订书匠出身,他不能忘记自己的手艺。在他最后的时日里,他用自己苍老、粗糙、伤痕斑斑的双手,把40几年的实验日记全部装订成册,赠送给了皇家学院。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因为这是一个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从一开始踏入皇家学院的门坎就记住了戴维的一句话:“年轻人,你可知道,牛顿说过:‘科学是个很厉害的女主人,对于为她献身的人,只给予很少的报酬。’她不仅吝啬,有时候还很凶狠呢。”对这样的一位“女主人”,法拉第爱她,痴情于她。他除了献身于她,从未想到要从她那里得到什么荣华富贵。他对丁铎尔说:“丁铎尔,我是个普通人,到死我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现在我来告诉你吧,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地走了。

过了几年以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朋友们的好意。

法拉第不喜欢荣誉,他只喜欢他的科学事业。当他已到68岁高龄的时候,他还迈着蹒跚的步子,跑到泰晤士河畔滑铁卢大桥附近的一座高塔上搞科学试验。1862年,他已71岁,但还在实验室里工作。3月12日,他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实验日记,编号为“16041”。

最后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住进了英国女王赠送给他终生居住的房子里。他的忠诚的妻子萨拉陪伴着他,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他感谢她,她为他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他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白炽无烟的耀眼光华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度过了自己十分有意义的一生,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但如果说法拉第还有什么牵挂,那就是不放心萨拉:他没有给自己的妻子留下多少财产,又怕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另一位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位连荆棘冠冕都不愿戴的人,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定律,以及对光学、数学、化学的研究,为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他为人谦虚,不修边幅,不讲吃穿,甚至他回答人说:他的发现是上帝告诉他的,上帝是借他的嘴和手告诉了世人,他从未认为是自己发现而显得傲慢了不起。他自己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心态: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一顶荆棘冠冕,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是甜;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它充满着幸福,永恒无边。”他又思索起来:如今,我怎么会害怕起“荆棘冠冕”而去追逐“世俗的冠冕”了呢?我首先而且主要应是一个科学家。我应该戴着“荆棘冠冕”,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晚年的牛顿终于又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1727年3月初,他拖着衰弱的病体还去参加了皇家学会的例会。

1727年3月20日,在他肯吉敦家里的病榻上,牛顿病逝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话是: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尔多一点,那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