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10

第10章 低调做人是最高明的韬光养晦术(1)

《红楼梦》中评论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的装愚守拙总要比林黛玉的任性逞才容易被人接受、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轻易表现自己的锋芒,不失为一种韬光养晦和保全自我的处世哲学。

1.假糊涂实乃真聪明之大哲学

人生有些时候,可能会让你的聪明完全派不上用场,非但派不上用场,可能还会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人心世态,你有时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之于众人。否则你的精明可能会使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使自己的前途出现某种扭曲。因此,这时的假糊涂就是一种真聪明。

糊涂是诠释人生的大智慧

“糊涂学”并非一种处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那种泛爱与宽容,它是中国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

有时“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有所不为,而后大有所为。

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乱乱的喧嚣,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天人合一,心灵自由,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

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你再不会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

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会幡然顿悟,参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悲,天地悠悠,顺其自然,人间得以恬静,心灵得以安宁。

美国著名政治家罗斯福1932年登上总统宝座,成为白宫的主人,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谙熟“糊涂一点”的处世道理。路易斯豪是当年罗斯福竞选班子的核心人物,他巧舌如簧、精于谋略、善于运筹。罗斯福很注意他那超群的活动天才和卓越的宣传技巧,而对他的古板、固执、粗俗举止以及经常性的恶语顶撞则一概糊涂置之,甚至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罕见的恢宏气度,使罗斯福像磁场一样把路易斯豪这样的人才紧紧吸附在身旁形影不离达一二十年不久,并在他竞选总统时殚精竭虑,屡建奇功。这就是失去小小威仪得到良好人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糊涂一点”的人共事,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处境安全,从而乐于与其合作共事。

人处世上,明智的做法是一方面不要摆能耐,出风头;另方面要更新威严、尊卑、有序一类的阵腐观念,对一时出言不逊甚至顶撞自己的人,泰然处之。第二种是吃点小亏占大便宜。报载,有这样一家面包店,发现了个别顾客有偷窃面包的现象,但是老板未加理会,并且一再要求员工善待每一位顾客,这令店里员工大为不解。孰料该店的生意日益兴盛起来,到了最后,把附近几家同行的生意也都抢了过来。这家面包店虽然吃了点小亏,却赚了大钱。发现有人偷窃面包,就加以制止,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而得罪了一个顾客,就可能得罪一大批顾客。老板对这种不良行为“糊涂一点”,就不会出现这种恶性效应。在这种大度感化下,有毛病的顾客会改掉缺点。这位老板的妙招里虽然有放纵偷窃行径的嫌疑,但绝对算不上下流,生意场上能兼具这种气度和头脑的人,该有资格获得“绝顶聪明”这四个字的奖赏。

糊涂是为人处世的大艺术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执守拙而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人生是个万花筒,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孔子论人,以智、仁为别,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若此。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苦讷”,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即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而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出现内乱,卫成公出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一面仍是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方法。因为身为国家重臣,不会保身怎能治国?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愚”欣赏的典故,他很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像宁俞那样糊涂。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中,糊涂是官场权力杂耍的基本功。仅以三国时期为例,就有两场充满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佯装糊涂得以脱身;二是曹、马争权时司马懿佯病巧装糊涂反杀曹爽。后人有语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苏东坡聪明过人,却仕途坎坷,曾赋诗慨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为官可以愚,但为政须清明,对此不可混淆区别。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地做人。糊涂难,难在人私心太重,自我一执,陡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惟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是:掉进钱眼里去了!

聪明与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得糊涂时且糊涂,是“糊涂学”的真谛,聪明人不妨试一试。

糊涂是保全自我的大手段

倘若懂得糊涂的学问,抱定“难得糊涂”的态度,在生活中就能焕发出一种生命的韧性,有了这种韧性,便可能使人生表现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喜,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信念。

我们来看一下聪明人是在何种情况下“糊涂”的。

明朝张饁崃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特务组织)的使者拜见张公,并且凑近张公耳边说:“朝廷有令,要公开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原来当时有位滑县人耿随朝,担任户政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到此事,更加相信两人的身份。任敬于是拉着张公的左手,高章拥着张公的背,一起进入室内坐在炕上。任敬摸着鬓角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吧!我是霸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于是二人取出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眯起眼睛,装出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两个强盗觉得有道理。

张公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有一个办法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了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两个强盗听了更加赞同张公的办法。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一条计谋酝酿成熟。

张县令传令要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公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5000两黄金当他们的寿礼,以表心意。”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张公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济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于是拿出笔来,一共写了9个人,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9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名单上列出的9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当,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这9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糊涂装得多么彻底!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公家钱财,又擒获了强盗。

能够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乎不行的。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涵养,既避免了是非,又更利于扫平成功的路障。

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会知道自己的意见不那么绝对,就能更虚心地对待不同意见。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你所不能驾驭的,就不要忙于去驾驭;你所不能把握的,就不会急于去把握;你所不能强求的,就不会勉强。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更专注地投入一个有限的范围,善于其技,精益求精,成为某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懂得了糊涂的学问,你就知道了对宠辱誉毁的看法不能那么绝对,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能看得很重。这不但增强了耐受挫折的韧性,又能养成心如止水、宠辱不惊的持重。

2.在憨傻中保精明,在精明中装憨傻

有些人看似愚钝鲁拙,实际上却是心底透亮;而有些人表面上精明灵透,骨子里却糊涂颟顸。前一种人可谓傻中精,后一种人则是精中傻。很显然,傻中精是真正的精明,精中傻倒是真正的“傻气”。

傻中精是真精

除非是智商低劣的原因,否则,貌似愚钝的人却往往是智慧过人的精明人。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

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选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傻”。

有一天,一位妇人看到他可怜,便对他说:“威廉,难道你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在他人眼中通常不聪明的人,自己也并不觉得聪明的人,实际上可能是真正的聪明人。

在实战当中,张作霖也是一个装“傻子”的高手。

袁世凯称帝后,论功行赏。张作霖以一师长资格,破格封为二等子爵。但是张作霖却大失所望,问:“子爵是怎么回事?”当听到“子爵下于伯爵一等,再上为公为侯”时,张作霖大怒道:“吾何能为人做子?”于是请假表示不满。

袁世凯称帝后不久便四面楚歌,张作霖对此早有对策。他一方面对袁世凯表示愿为南征先锋,等骗到了枪械之后,又翻脸变色,在“奉天人治奉天”的口号下,准备驱逐段芝贵,夺取督军大权。

张作霖自称“不懂政治”,但是在“驱段”这出戏中表演得异常精彩。他利用冯德麟与段芝贵的矛盾,让冯德麟出头角斗,自己在幕后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