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这个主管的建议,在临街的墙上装上了一面仅几个平方米的镜子。镜子的上方,用红纸贴了一行大字:朋友,请注意你的仪容!镜子的下方还贴了一行字:店内备有免费用的木梳。
当许多人又从商场门前经过时,就不由自主地走到镜子前照一照,然后走进商场梳理头发,如果需要打鞋油,鞋刷备有十几把,可以免费使用,但各种鞋油店内却在柜台上销售。
商场内的人一下子拥挤起来,有买鞋油就地擦鞋的,有买发胶就地梳理头发的,有买口红对着店里的镜子涂抹的,当然,店内的护肤品、日用小百货等也销量激增,商场的生意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一面镜子,就把匆匆而过的路人"照成"了店内购物的顾客,就这么简单。
每个部门主管在每天的工作之中都要有创新意识。这种自我超越式的创新精神,是每个人成就卓越的必要修炼。
作为一名正在追求自我完善的主管,每天到岗之前,都应清理一下思路,思索一下"今天我应该在哪里改进我的工作"?"我哪里可以变得更好"?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你就可以从容面对崭新的一天了。
在工作中如果每天你都能这样做,它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当你随时随地地要求自己不断改变,不断创新,你的工作能力就会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你在上司和下属心目中的形象也会越来越高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部门主管如果能在自己创新的同时,积极培养下属的创新意识,则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培养下属的创新精神,就要去创造一种氛围:提拔、奖励和支持敢于冒险的人,并且给人们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那些遇到失败挫折的员工,惟一想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可以想象,当员工遭受到训斥和否定,而没有被理解时,他们会觉得在你的部门蔓延着一种令人紧张惧怕的气氛,他们彼此会传递相互保护的信息,学习逃避责任和懒于创新。对此,杰克·韦尔奇有一句较为精辟的话:"惩罚失败的后果是,没人会勇于尝试。"事实也是如此,一旦没有人勇于尝试新事物,自然也就不会有所创新了。
二威信是做好号召鼓动工作的前提
部门主管的威信,是部门主管非权力领导力的重要表现。部门主管在号召对象心目中的威信高低,对号召效果影响极大。一般说来,部门主管的威信越高,其号召鼓动的影响力就越大;部门主管的威信越低,其号召工作的影响力就越小。
1.威信能够提高号召鼓动的效果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道理,出自于一个有威信的人之口,人们就可以痛快地加以接受;而出自于威信极低的人之口,人们则不予理睬,不愿接受。可见,作为一名部门主管,要提高自己的号召效果,就必须注意威信效应,注意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现在,有些人认为,权威和威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没有多大价值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的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一个个迷信教条不断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能够按照自己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去实施自己的行为。但是,这并不能排除权威和威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位置。
首先,现代科学知识的分化越来越细。这种高度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认识上向纵深发展,从分化的角度上说,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新观点;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人们要提出全套的新观点越来越有难度,人们在科学知识上形成自己的系统观点,一方面要靠自己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主要靠来自其他学科的权威人士的可靠信息。
其次,在社会领域中,随着社会开放性的加大,无疑人们的视野会大大开阔。但人们还不能对一切问题都直接感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靠从有威信和权威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威信能够增大号召鼓动的影响
部门主管的威信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号召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形成这种作用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这就是人们对威信的渴求心理。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有威信。"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句话,说明威信是号召对象对主管的胜任愉快感、安全感、所属感以及自尊心、求知欲等诸方面认识情感需要的满足。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资料已经证明,来自有威信的部门主管的信息,一般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人们大多渴望从有威信的人那里获得准确而可靠的信息,从而了解到许多难得而有用的资料。这就形成了人们对威信的需要,扩大了威信的影响力,甚至形成对部门主管的"晕轮效应":对来自有威信的主管的号召信息,毫无批判地、全部信以为真地加以接受——-"一俊遮百丑";对来自威信较低的主管的号召信息,不分对错地一概加以拒绝——-"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还有,如果部门主管威信起点高,人们就会从他以往所号召的道理的正确性,推断出他现在号召的道理也会是正确的。相反,如果部门主管的威信起点低,人们也会从他以往所号召的道理的错误性,推断出他现在所号召的道理也会是错误的,这样,人们对某一号召的接受程度如何,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这一号召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以过去的认识代替了现在的认识。
因此,部门主管要使自己的号召易于被号召对象所接受,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在号召对象心目中的威信。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提高威信,其目的是自己号召的正确主张被号召对象所接受,而不是为了使号召对象盲从于自己。
三提高部门主管号召鼓动能力的方法
下属作为部门主管的重点号召鼓动对象,由于各自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的不同,由于思想觉悟、文化素养、个性脾气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他们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对一种思想和观点的接受能力,常常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部门主管在做号召鼓动工作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自己鼓动号召的内容、要求和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部门主管怎样加强和提高号召工作效果呢?
1.要及时掌握好思想动向
掌握思想动向要及时,不要等问题闹大了才去了解情况,要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知其端倪。要准确、有系统地进行分析,不是只搞现象罗列;要掌握思想脉搏、思想情绪、思想问题,这是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做到这一点,部门主管的号召鼓动才能有的放矢。
(1)重视个性差异方能引起共鸣
对不同人的不同思想问题,要通过个别工作,进行具体帮助,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
如果我们的号召只是强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共性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就很难形成"大合唱",也不可能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接触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深刻地把握各个群体的思想和心理,增强号召鼓动的针对性,防止那种搞大场面、造大声势、不讲效益的号召鼓动。
(2)多层次与多渠道相统一
譬如通过理论叙述对人的疏导,通过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对人的陶冶,通过典型、榜样的力量对人的感染,通过必要的批评给人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都应统一起来运用。过去,我们往往把部门主管的针对性,理解为针对号召对象的思想问题,常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找问题、堵漏洞上。这种消极片面的针对性,其结果是严重地削弱了号召工作的效力,致使大量的积极因素失去扶持、巩固、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号召主体和号召客体感情上的对立。因此,必须扩大部门主管的视野,把这项工作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整体效应的过程。
2.要精确分析利害关系
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号召,除了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思想、心理外,更要针对其不同的利益关系开展有效的号召。很多时候,受众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选择和决策。部门主管的重要任务就是向下属晓以利害,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择,从而达到管理工作的目的。
这里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周襄王十二年,晋文公约秦穆公共同讨伐郑国。"两下合兵攻破郊关,是逼曲淆,筑长围而守之。晋兵营于函陵,在郑城之西。秦兵营于汜南,在郑城之东。游兵日夜巡警,樵采俱断。慌得郑文公手足无措。"
郑文公大臣佚之狐举荐烛武,说其"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郑伯封之为亚卿,请其出城说退秦师。"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命而出。"在《东周列国志》中是这样描述烛武智勇宣传鼓动退走秦兵的过程的:
"时二国围城甚急,烛武知秦东晋西,各不相照(这也是烛武可私下鼓动秦军主帅的理由之一)。是夜命壮士以绳索缒下东门,径奔秦寨。将士把持,不容入见。武从营外放声大哭,营吏擒来禀见穆公。穆公曰:‘是何人?’武曰:‘老臣乃郑之大夫烛武是也。’穆公曰:‘所哭何事?’武曰:‘哭郑之将亡耳!’穆公曰:‘郑亡,汝安得在吾寨外号哭?’武曰:‘老臣哭郑,兼亦哭秦。郑亡不足惜,独可惜者秦耳!’穆公大怒,叱曰:‘吾国有何可惜?言不合理,即当斩首!’武面无惧色,卷着两个指头,指东画西,说出一段利害来。
"烛武曰:‘秦晋合兵临郑,郑之亡,不待言矣。若亡郑而有益于秦,老臣又何敢言?不惟无益,又且有损,君何为劳师费财,以供他人之役乎?’穆公曰:‘汝言无益有损,何说也?’
"烛武曰:‘郑在晋之东界,秦在晋之西界,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东隔于晋,南隔于周,能越周晋而有郑乎?郑虽亡,尺寸皆晋所有,于秦何与?夫秦晋两国,毗邻并立,势不相下。晋益强,则秦益弱矣。为人兼地,而自弱其国,智者计不出此。’‘且晋惠公曾以河外五城许君,既而旋背之,君所知也。君之施于晋者,累世矣,曾见晋有分毫之报于君乎?晋侯自复国以来,增兵设将,日务兼并为强。今日拓地于东,既亡郑矣,异日必思拓地于西,患且及秦。君不闻虞虢之事乎?假虞君以灭虢,旋反戈而中虞。虞公不智,助晋自灭,可不鉴哉!君之施晋,既不足恃,晋之用秦,又不可测。以君之贤智,而甘堕晋之术中,此臣所谓无益而有损,所以痛哭者此也!’
"穆公静听良久,耸然色动,频频点首曰:‘大夫之言是也!’百里奚进曰:‘烛武辩士,欲离吾两国之好,君不可听之!’
"烛武曰:‘君若肯宽目下之围,定立盟誓,弃楚(原郑亲楚)降秦。君如有东方之事,行李往来,取给于郑,犹君外府也。’穆公大悦,遂与烛武歃血为誓,反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将,留卒二千人助郑戍守,不告于晋,密地班师而去。"
秦师既退,郑文公又用烛武之计,请回受宠于晋文公的公子兰,立为郑文公世子,晋兵也随后退去了。
烛武只凭三寸不烂之舌,而退去秦国大军;不单退军,而且订了盟约,使秦国国君派了三位将军和二千人助郑戍守。
烛武的号召鼓动,主要以进行利害分析为主线,一步步地深入到秦穆公心里,最后打动了穆公:哭郑又哭秦,哭秦国的"可惜"。秦晋合兵,对秦"无益有损",吊起秦穆公胃口。秦不与郑相邻,郑灭亡对于秦也无任何益处。秦、晋为毗邻的两个强国,郑亡而晋强,晋强而相对则秦弱,这不是智者所为。过去秦穆公屡屡有恩于晋(护送晋惠公返国掌权,护送晋文公返国主政)但晋国从未图报过(以晋惠公失信为例),揭出穆公内心的隐痛。晋文公志在称霸,东征西讨,伐秦乃是早晚之事。以"假途灭虢"的实例说明晋国的不讲信用,说明虞国国君的不智。秦甘愿坠入晋国的圈套之中,就是"无益而有损"。若退兵,郑与秦结盟,可把郑国视为秦国的外府。如此步步深入,说一层利害,进入秦穆公一层心理领域,直指心理内核。
3.号召鼓动要找准切入点
要使利害关系的分析获得成效,找准"切入点"是十分重要的。寻找切入点,应符合"阻力最小原则",也就是切入点必在号召鼓动阻力最小的方向和部位上。
找准利害关系的切入点,有三个问题应引起注意:切入点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切入;若有不只一个切入点可考虑,那么如何寻找代价最小、时间最短而又能获得成功的切入点或切入点的组合?
"切入点"选准了,号召鼓动的切入方式正确了,对于一般的部门主管来讲,只要不忘乎所以,号召鼓动工作就一定会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了。烛武说秦穆公,切入点就由哭秦(不哭见不到秦君)开始,而后大讲"秦晋合兵攻郑,于秦无益而有损",由此切入,终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