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喝茶聊天经济学
15325800000020

第20章 货币问题的困扰(1)

要走出认识通胀的误区

所谓的通胀,就是货币购买力下降,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通货膨胀是指整个经济的总价格水平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呈持续上升状况”。这个观点告诉我们,通胀是总价格水平出现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上升。因此,局部物价上涨就不能算是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胀的说法是非常荒谬的。

通胀描述的对象是整体,所以判断是否出现通胀现象,一定是总价格水平。这个总价格水平,并不是瞬间的总价格水平,而是一定的时间内。春节期间,各种商品普遍都比节前上升,从而导致总价格水平上升,但是并不能说发生了通胀。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对通胀上认识和弗里德曼有一些不同,这种观点认为通胀是“任意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超出其在自由市场本会的产量而进行的扩张”的现象。按照这个观点,只要这个交易媒介过多,就会发生通胀现象。因此,法定货币时代,通胀就更加难以避免。

通胀税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通货膨胀是对人们财富的一种掠夺,本质上侵犯了货币持有者的财产权。实际上,货币是购买力的凭证,是一份契约关系。如果我们到游戏室玩游戏,就需要购买游戏币。比如,一个游戏币可以玩一次游戏,这是商家规定的。要是商家改变规定,说玩一次游戏需要两个游戏币。对于改变规定之前持有游戏币者,他们游戏币的价值将损失一半。

严重通胀来临,政府往往都采取微观手段来应对,普遍的做法就是价格管制。要知道,通货膨胀是指整个经济的总价格水平上的问题,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的问题。因此,通过价格管制治理通胀,后果往往是相当严重。解决通胀问题,只能从货币里找到答案。事实上,人们对通胀认识还有很多误区,比如认为商人哄抬物价而导致通胀。通胀不仅一个简单的物价问题,并且关系到财产权问题。

当局滥发货币,就是通过隐蔽手段侵犯人们的财产。

关于购买力方面的认识,人们也有不少误区。比如,5年前,甲地到乙地的车票价格是30元,现在是60元。从表面来看,票价上涨了一倍。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产品质量的因素。如果以前30元的票价是非空调车,现在60元的票价是空调车,车也比以前漂亮了,坐起来也舒服了。这种情况下,这个涨价也包含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真实涨价就要低于一倍。

我们看到发达地区的车票价格比贫穷地区要贵,但是把产品服务质量因素考虑进来,就未必真正前者比后者要贵。我举例自己观察的现象,珠海到广州和湛江到信宜,路程都是150公里左右。珠海到广州票价是70元,湛江到信宜票价是60元。前者是豪华直达大巴,全程高速、南沙港快速干线,行车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后者全程国道,行车时间三个小时左右。前者属于珠三角地区,后者属于落后的粤西。这样比较之后,我想多数人都觉得前者的真实价格更便宜。因此,判断通胀问题时,就不能仅仅看名义上的价格,也要把产品质量因素考虑到里面。

如果把产品服务质量因素考虑进去,那么经济越发达地区,东西就越便宜。因此,社会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导致商品平均价格水平上升,并不一定是通胀。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2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缩。可惜好景不长,中国又进入通胀时代。当时,房价降幅达到2/3,这对老百姓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其实,通胀种类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结构性”、“输入型”、“成本型”等等,这都是胡说。通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过多造成的。更为严格来表达,就是任意交易媒介的数量过多了。

通胀能否促进经济增长

有一些学者认为温和通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因此,就业不景气时,就必须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提高就业率。这种观点很流行,也很有市场,政府也喜欢采纳。面对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就通过信贷方式向经济体注入大量货币,并且期望能够如此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拼命向经济体注入货币,从而期待流动过剩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就是,只要经济能够增长,发生通胀也没有关系。实际上,通胀不仅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还是非常有害。通胀最大的危害就是对市场信号进行干扰,扭曲价格信号,让企业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通货膨胀意外来临,但是导致物价上涨并不是同步,而是某个行业最先发生。面临产品涨价,老板本身并不一定知道这是通胀引起,而是错误以为这是市场需求增加引起。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扩大生产,增加人手,于是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老板就发现这种涨价行为并非市场需要增加,而是通胀发生了,于是压缩生产,进行裁员。因此,经济最终陷入萧条之中。

通胀只是一时给人们发出错误信号,让人们以为自己的收入真的增加了。一个人每月收入是1000元,但是有人欺骗他,下个月起,他收入可以增加到2000元。他以为是真的,就增加了自己消费。别人欺骗他之所以可以让他增加消费,这是他收到一种错误信号,而作出错误决策。但是等到下个月,他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他就要比以前更加节约消费。因此,欺骗并不可以真正让他消费生活水平提高。通胀就是以一种信号干扰,误导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一时的繁荣。

如果发生严重通胀,这对经济增长将是致命的打击。通胀产生一系列的成本,这个包括菜单成本等。要是物价上涨特别快,菜单要不断更改,人们经常跑银行,导致鞋底摩擦损耗的成本等。这些成本都是通胀带来的,并不能产生正面的作用。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陷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中。寄托通胀促进经济增长,结果是通胀来了,但是经济却没有增长。因此,这种刺激经济的做法,导致了经济的二次探底。如果通过发行货币方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只要开动钞票印刷机就可以了。社会财富没有增加,滥发货币必然导致货币贬值。通胀不仅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导致经济规律的错乱,延长萧条时间。

不管什么时候,通胀都有害的,哪怕相当温和的通胀,也会对经济造成伤害。不要迷信通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不利解决问题的。

金融管制是导致高利贷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高利贷总是被人们咒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对放高利贷者夏洛克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对高利贷进行了控诉。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正义人士,强烈要求政府打击高利贷。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高利贷为何会存在?难道仅仅是政府打击力度不够吗?

高利贷现象之所以存在,就是人们对高利贷产生需求。高利贷的利率通常都是银行贷款利率的几倍,但是他们却不去银行借钱,而是选择民间高利贷,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他们不知道银行利率低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之所以选择高利贷,根本原因就是无法从银行那里借到钱。但是他们仍然需要资金来发展生产,所以只好付出高利率去借款,也就是所谓的高利贷。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生产经营过程遇到资金困难。有的企业因资金短缺,要是再借不到钱,就要面临破产。这些企业主多么渴望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但是这个愿望往往无法实现。要是选择高利贷,利息很高,对于企业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赚的钱都不够付利息。可是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高利贷成为最后的拼搏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利贷救活了一些企业,要是没有这些资金,或许这些企业破产得更快。

要是政府觉得高利贷加重了借款人的成本,从而选择对高利贷打击,这只能导致高利贷的利息变得更高。道理很简单,如果政府不管高利贷,就会有更多资金出来放贷,竞争而导致利率的降低。其实,利率是资金价格的表现形式。如果市场上资金供应得越充足,利率自然就会越低。资本产品也是和普通产品一样,物以稀为贵。

银行之所以不愿意借钱给中小企业,这是银行从成本角度来考虑。中小企业借款金额通常不多,但是对中小企业资产、借贷风险等方面评估而花费的成本并不低。大企业贷款金额可能是中小企业的上百倍、几百倍,甚至千倍,但是办理贷款付出的费用顶多就是中小企业的几倍而已,甚至差不多。因此,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扣掉相关费用,剩下已经没有什么利润了。同时,还有不少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银行对风险评估产生困难,所以银行也不愿意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