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价格决定成本
我外公是一位商人,但是他并不擅长做生意。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成本定价策略。如果进货价是1元,那么他就按照20%的毛利润准则,从而定价1.2元。他不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进行灵活定价,所以他没赚到什么钱。
关于我外公做生意的事情,我外婆说他非常死板。有些商品,市场需求非常好,市价猛涨了,但是我外公还是按照20%毛利润准则。有些商品情况却是相反,市场需要萎缩,销售出现了困难,但是我外公却不愿意降价。即使降价的话,他都坚持不能低于进货成本,所以最终这些商品都成为了废品。
要知道,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进货价格是1元的商品,这是商品的成本,但是进货完成了,这个成本就不再是成本了。因此,产品定价的准则就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如果市场需求减少,就应该果断降价出售,哪怕是低于进货价。
20世纪90年代,我还是一名小学生,但是我就开始做生意了。当时,春节时非常流行在家里张贴明星、风景等画像。这些画进货价格分别是在0.1元、0.2元、0.5元左右等。进货0.11元那种画,我通常开价0.4元,经过讨价还价之后,一般都可以卖到0.3元。进货0.55元左右的那种画,通常可以卖到1元,少数是0.9元。如果顾客买得比较多,价格方面可以优惠一些。同时,不同时段的价格都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下午3点之后价格比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要低一些。
那年寒假,我卖了12天东西,赚了700元。不过,我母亲担心别人妒忌,所以要求我公布数据是200元。那时,我和人家说做生意赚了200元,人家都说我不简单了。当年,很多人月工资都不超过300元,所以我那时很有成就感。当然,之所以能够赚这么多钱,主要是我看好市场而进行冒险,加上凭关系因素而获得非常好的地段。卖东西的第一天,工商所的人还收了我1元的管理费,但是我家人和他认识,之后就没有收了。
其实,除夕那天下午,我也是拼命贱卖的。因为我很清楚,要是卖不掉的话,就留到来年了,这里是有成本的。这个包括保管成本、利息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面临产品过时的风险。因此,之前卖0.4元的画,顾客还价0.2元,我也答应卖给他。
事实上,从来都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地价之所以高,那是房价高决定的。如果房价暴跌的话,开发商还愿意出高价拿地吗?你之所以愿意付出很高成本追求一个女孩,并不是因为你付出高成本,收益就高,而是你看到高收益,所以愿意付出高成本。
一些大学生抱怨社会,说自己付出这么多成本去读大学,结果工资这么低。经济学告诉你,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成本从来都不能决定价格的,并不是成本高了,价格就卖得高。道理是一样的,工资高低并不是取决付出多少成本,而是自己的付出是否创造价值。只要个人价值得到市场的认可,自然就有所回报。
不要迷恋成本决定价格,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当年,我付出巨大成本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但是一无所获,这就说明了成本不能决定价格。考虑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去做,这就等于告诉我们,价格决定成本。
为什么爱情是等价交换
很多人都觉得爱情崇高而无私,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把等价交换和爱情联系起来,他们往往无法接受。实际上,世间一切事物都遵循着所谓的“等价交换”。佛教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质上就是一种等价交换。也就说,如果一个人经常做恶事,就会给他等价的恶报。
说起回报,人们往往把它等同到物质层面,或者那些看得见的回报,却忽略了看不见的回报。恋爱之中,有时默默地给对方付出很多,却没有要求对方给自己回报,这并不意味付出没有回报。只要这个付出过程之中得到快乐,我想这就是一种回报。很多人都是把这个回报定义成为物质层面,但是人的需求不仅在物质层面,也有在精神层面。
我们花钱购物,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拥有商品,而是享受这个商品带来精神的享受。爱情上付出,消费了金钱和时间,同时享受了感情上的快乐。要是给对方付出很多金钱,不仅没有相应的物质回报,并且精神上也没有,包括预期都没有,那么这种付出还会继续下去吗?所谓的做善事,即使不为了名利,起码也有一些精神寄托吧。
爱情上,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包括预期的回报都没有,这段感情不会持久。如果一个女孩,什么事情都想着占男朋友的便宜,但是自己却没有给对方相应的回报,那么分手是迟早的事情。恋爱不是在无私奉献,而是追求一种双赢的结果。一个人要值得对方去爱,就必须有对方值得爱的地方,否则对方不可能爱上你。所有感情都不是凭空产生,这里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佛学说的因果律,也就说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比如,我们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所以我们种瓜就不会得豆,爱情层面也是如此。
因此,爱情就是等价交换,而不是某一方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有时看起来是好人吃亏,恶人得利,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有的人老是想着坑害他人,从而获得一些好处,但是一样付出沉重的代价。他的坏念头,往往对个人身体健康产生伤害,内心上产生一种不安,害怕得到报应。表面看起来是恶人得利,但是也一样失去很多东西。爱情这东西,需要双方都付出,这就是等价交换。通俗来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应该拿多少,要是想着占对方的便宜,必然将会失去一些东西。
有的女性想嫁给有钱人,或者有的男性想娶有钱的老婆,从而就可以享受对方的财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一两个,而是有很多。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想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要等价交换,爱情也是如此。要享受对方的东西,就必须自己拿东西给对方分享。不管是宗教世界,还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理都是一样。
要想得到对方的真爱,就必须自己也要付出真爱。道理一样,如果自己在爱情上缺乏一份真诚,自然就不会得到真诚。因此,这份真爱不是无缘无故的,是需要用自己的真爱去换取。说爱情伟大,说爱情庸俗,但是都没有离开所谓的等价交换。
为什么有讨价还价行为
市场上,讨价还价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种讨价还价的行为呢?博弈论的观点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各方行为人,有共同的利益要寻求合作,同时他们对于如何合作以分配利益又有分歧,这就是讨价还价的境况。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经营者希望抬高商品价格,消费者希望买到便宜商品,于是产生讨价还价行为。其实这些解释看起来有一定道理,并且容易让大众接受,但是却很难经得起推敲。
超市里的东西往往是明码标价的,不可以讨价还价,但是在街头买东西却可以讨价还价。为什么面对利益分配的分歧,有时可以选择讨价还价,有时却不可以?这是什么因素决定的?有人说,超市有规定不可以讨价还价,而街头却没有这种规定。这种说法没有错,但是这只是以事实解释事实,没有什么说服力。
为什么人们喜欢购买名牌产品?有虚荣心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可以节省一笔考核费用。名牌产品可以向消费者发出信息:这种产品是可靠的。因此,形成品牌之后,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个价格就包含了信息价格在内。超市规定不可以讨价还价,但是那些在街头卖东西的,为什么不规定不可以讨价还价?我想,即便是街头商贩作了规定,消费者还是会讨价还价的。街头可以讨价还价,而在超市不可以,难道仅仅是规定的问题吗?熟客买东西,一般不怎么会讨价还价,但是生客却喜欢讨价还价。“欺负生客”这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商人奸诈吗?为什么生客买东西要比熟客要贵?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价格差别?因为如果是生客的话,除了讨价还价,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在产品考核上。而熟客不仅没有问价钱,甚至连考核商品这一步也省了。拿买鸡蛋来说,如果向一个人买几次鸡蛋,发现他的鸡蛋质量没问题,价格合理,那么以后就选择在他那买鸡蛋。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经过几次考核之后,觉得这个人产品可靠,没什么问题,继续买他的鸡蛋就可以节省一笔考核费用。
回到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人们讨价还价无非就是要获取一些信息。一个商人出售某种商品的底价是50元,但是他可能要价80元,甚至100元以上。作为消费者,希望能够以比较低价格购买商品,可是这个价格不能低于对方的底线。事实上,双方都无法知道对方的底线在什么地方,都会刻意隐藏一些信息。于是,他们希望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获取一些信息,从而成为有利的一方。如果卖方知道买方给出的底价是100元,那么即使他的底价是50元,他也会尽量以100元卖出去。由于现实中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谁能够获取对方信息越多,谁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市场上讨价还价并不是分配利益有分歧,商人贪婪或者消费贪得无厌,而是信息有价。任何一方都故意隐瞒信息,这使信息本身就有了价格。古董市场上,我们为什么要花钱请专家做鉴定?实际上,这就说明考核产品需要费用,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
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原因就是信息有价。在这里,我引用一句话来解释——明天的报纸,很多人都愿意用高价购买,可昨天的报纸呢?因此,我觉得运用所谓博弈论解释讨价还价,完全是不着边际的。实际上,只要记住信息有价,就能明白市场上的讨价还价。
为什么超市在节假日促销
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就是需求定律。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价格将上升,反之就下降。也就说,如果大家都抢着购买某种物品,该物品价格将会上涨。可是很多超市并不是平时搞促销活动,而是在需求量比较旺时的节假日降价促销,这是怎么回事?
节假日的人流量比平时要多,对产品需求量也比平时要多,但是超市不仅没有提价,反而降价搞促销活动。节假日时,有很多东西都比平时要贵,比如机票价格、酒店价格等。有的航线,平时可以低至2折左右,但是到了节假日时折扣很少,甚至没有。超市却有一些另类,产品价格不升反降,这背后隐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