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了不起的中国人
15322200000033

第33章 警惕民粹主义(4)

中国的神话和制度缺陷

“始于中国的铜价下跌迅速蔓延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跟踪金属、农产品和能源期货合约的道琼斯瑞银商品指数在美国市场早盘跌至近两周半来的低点。”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

以往人们常说,当美国打喷嚏时,世界其他地区就会感冒。然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的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全球市场。比如,以股票市场为例,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当中国的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亚洲其他股市也随之下跌,甚至欧洲各国股市也受到影响,跟着下跌。

对此,GFT的市场策略师戴维·莫里森(David Morrison)反映了市场的一致看法:“人们对中国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日趋警觉,担心中国的刺激方案有可能形成股市和楼市泡沫,于是大家每天早上都先去关注上证综指的表现,这是一个月前我们根本不会做的事。”

《美国新闻周刊》也惊讶地说:“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这至少是20个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

“当全球遭到金融风暴的浩劫,中国能否救世界?”类似这样的题目也越来越热门了。亚洲版的《时代周刊》就以此作为封面故事。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最近援引美国智库尼克松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唐安竹的话说,“有许多事情没有中国是办不成的”。《泰晤士报》更表示,“世界已进入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时代”,“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强劲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它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以往,因此中国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变得更为重要”。

中国股市正在成为全球股市的一个基准,除此之外,中国市场在全球货币交易市场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也正在起到越来越强的主导性作用。

到处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其发展的速度足可以称为惊人。比如,据估计每年中国毕业的工科大学生有70万人,工商管理硕士有3万人;当京沪高速刚刚开通的时候,因为车辆稀少,许多人批评道路修得过宽而浪费,但如今,它已经因为车辆过多而成为中国最拥挤的高速公路;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系统,甚至让美国人都为之艳羡。

中国目前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根据统计,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规模已经超越日本,并且全年超过日本也已成为定局,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总金额高达2万亿美元。目前来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并不是遥远的梦了。高盛几年前曾有过预测,认为中国将有可能在2027年的时候超越美国。然而,那一预测是在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之前。而在危机中遭受重创之后,美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相对中国还要放缓。也就是说,中国很可能会更早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危机的发生,让中美各自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民主党竞选的时候,希拉里·克林顿在回答党内疑问“我们为何无法对中国强硬起来?”时,她的回答是:“面对自己的出资人,你怎么强硬?”在危机前,中国就购买了美国大量国债,一度成为美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美国还需要中国继续购买。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美国说话的语气已明显变得更为自信。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始公开探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角色是否应该被取代。

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总是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目前学术界对有关中国议题的关切,已被中国崛起的氛围所掩盖。但正如许多国外人士所描绘的,尽管2009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令人印象深刻,却也总是让许多分析师困惑不已。

人们看到,2009年,在此次危机的严重关头启动“刺激性”支出计划之前,中国经济似乎在放缓。发电量下降了,出口更是出现了大幅的下滑。

但是,紧接着,虽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继续下滑,但2009年6月零售销售额增长15%,银行贷款更是增加了34.5%。

这一切都让人迷惑。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不过怀疑者确实也有其理由。他们声称,中国这样做只是在重蹈美国的覆辙。当年美国正是与如今中国相似的大量廉价资金引发了信贷泡沫,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而根据美国的经验,人们认为,这样的经济刺激政策根本就是不可持续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突击放贷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一定是会流到股票或房地产等资产上面,再度形成资产泡沫。这已经显现出迹象,实际上,中国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降临时的恐慌下跌中,2008年8月上证综合指数最低曾跌至1664点,之后在政府宣布的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的刺激下,又迅速上涨,甚至在2009年8月,也就是最低点的一年之后,重新上涨至3478点,上涨了一倍还要多。与此同时,2008年底一度下跌的房价也再次回升。

对他们来说,中国的经济有太多政府操控的色彩,而这已经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政府开始解除对股票供应的限制,同时市场开始猜测政府将抑制银行贷款的时候,很快上海股市就下挫了7%。然而在翌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股市随之收复全部失地。“这一连串事件,让上海股市看起来几乎完全像是政府制作的一道甜点。”《金融时报》评论说。

确实如其所说。如今国际上很多鼓吹政府规划干预的观点,往往以中国经济取得圆满成功为例子,并且认为中国是因为采用干预型政策而成功。快速的增长,令中国看来会成为后发工业化各国的典范,特别是那些从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出来的过渡经济。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中国政府允许有限度的私人竞争,同时对投资保留强大的政府管制,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缺陷。

而“反全球化”的干预型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认为,中国在这几十年来的成功,证明政府规划是较好的路径。遵循新自由主义路径的国家将坠于其后,而和中国一样的受规管经济会主导全球经济。

剑桥大学教授常河俊指出,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往往拒绝自由贸易。较穷的国家战略上需要政府来计划经济的发展。萨克斯也赞扬中国改革的温和性质,认为为了实现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力量必须逐步推行,政府管制必须保持不变。

或许怀疑者是对的,刺激性资金正被浪费在当今的“长城工程”上。无论如何,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确实是发生了经济的奇迹。奇迹的原因来源于中国一直不断地市场化改革。经济摆脱束缚,市场急剧扩展,个人空间增大,赚钱效应激发起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情。结果是中国人的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一片繁荣。

但是仅仅是这一个原因吗?显然不是,在本书前面所阐述的大量内容中,我们已经看到,无比勤奋的中国民众才是创造出中国奇迹的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或许应该再提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制度果然那么完美,就如斯蒂格利茨、乔姆斯基等干预主义者所鼓吹的,可以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最佳的经济制度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的经济制度绝没有那么好。实际上,看看中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部分,比如占据中国出口绝大部分的产业,再比如让中国产品具有超强竞争力的大量专业镇等,无一不是在自由市场环境下自发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的创业奇迹大多数都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人的自由竞争中创造出来的。即使是在劣势的政策环境下,但是只要有自由竞争的基础——就如同在东南亚一样,中国人照样能够取得非凡的创业业绩。无数的事实已经说明,只要能给中国民众足够的经济自由,那么他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奇迹。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就是政府一步步放松管制、放松对民众的束缚的过程。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也认为:“中国经济的各要素中间,一个别国少有的强劲要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发挥的作用,不仅有大量年轻人,而且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特别吃苦耐劳,能够忍受的劳动时间之长和劳动条件之艰,都远超过其他国家。有一个上世纪末的统计,中国人愿意工作的时间不仅远远超过美国、印度,甚至远远超过日本。这个强劲的因素弥补了我们在市场体制发育不足方面的缺陷,拉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我们却可以遗憾地看到,在我们的经济制度中却仍然有大量阻碍自由竞争的门槛。比如,我国从1958年起实行的以城乡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大大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极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幸好,这些限制并没有使农民工向城市、工业转移的步伐停顿下来(这都要归功于中国民众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也就是许多人经常说的,红灯来了绕着走)。

但是,户籍制度还是让许多家庭融入不进自己所前往工作的城市,增加了他们的移居成本,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来是可以降低高成本地区的经营成本的,这使得我们的社会资源无法以最优的方式配置。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有损企业竞争力的。

比如,我们大量的行业还有很明显的政策进入门槛,其他体制的企业无法自由进入。那些央企实力庞大的行业,总是在极力阻挡其他体制的企业进入,使得很多优秀的民企也不得不低调行事。如刘永行的希望集团的铝产业已经具备了和央企中国铝业叫板的实力,却不得不极力小心,希望不会被整合。

不可否认,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很多确实已经拥有了令人惊叹的高效率,但同时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是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民营企业的效率仍然要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因此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和歧视还是大大降低了中国整体的竞争力。而这些歧视以及限制在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倾向,甚至产生了大量的国进民退的现象。

再一点,我们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虽然作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现状仍然是很不尽如人意。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就会严重打击人们创新的热情。因为没有什么比拷贝更容易方便的了,而既然这样谁又会那么喜欢做劳心劳力的原创工作呢。这也是我们国家在高科技以及在品牌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劳动合同法》,已经有大量的批评声音了。有些批评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导致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一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甚至还有许多台商、韩商逃跑现象的发生。除了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之外,《劳动合同法》本意似乎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是,由于法律的实施,导致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大量企业倒闭,许多劳动者反而失业。一个例子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农民工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在当时珠三角、长三角,人们见到的都是民工荒、招工难,只要有人找工作,立即就会被人拉走,而工厂主也不得不使出各种招数来吸引工人,并且还要讨好留住工人。但在《劳动合同法》,另外,很多政策名义上是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但是由于大量企业倒闭,劳动力市场上再也不是招工难了,反而转变成找工作难。很多政策原意上是保护劳动者利益,但却由于事前调查不充分等原因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供养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吃财政饭的人群。据《投资者报》研究员闫新的测算,中国每单位GDP的财政供养人数居世界前列。他根据2008年的GDP等数据,大致估算出:中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2.3人,美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57人,法国为1.70人,日本为1.14人,英国为0.88人,加拿大最少,为0.41人。如此巨量的财政供养人口,导致中国的企业背负了比许多国家都要重的税负,既要上缴大量的税收和各种杂费,还要负担本该属于政府部门的许多社会保障方面的义务。这也都是极大降低企业竞争力的。

另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可以听到大量的坏消息。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了非常显著的矛盾;而且,民间情绪也出现了不健康的征兆。比如,目前仇富的心理很严重,只要说起富人就是为富不仁,听说富人出事大家都喊好;除此之外,还仇官,什么案子里只要是有官出现,就认为肯定是官的责任。还有中国的房价一直在上涨,导致民众怨声载道,难以平复,并因此造成了对开发商和政府的双重仇视和不信任。

正因为有如此多令人不安的问题存在,才让人感觉中国问题的复杂。内外都无法说清楚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过,人们还是经常会被问到一点:“中国还是有很多问题的,那么中国会不会崩溃?”

我的观点是,中国的经济绝不会崩溃。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有着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民众。

是他们牢牢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