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李玄是个5岁的小男孩,已经上幼儿园了。又一次,妈妈在整理他的小房间时,发现他的玩具箱中多出了一个小机器人。妈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从哪里来的,李玄告诉妈妈说那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杨柳借给他玩的。
妈妈听了后也没在意,可是过了几天后,妈妈发现那个小机器人一直都在家里,也没见李玄将它还给杨柳。后来,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谈起了这件事,才知道杨柳的小机器人丢了好几天了,杨柳为此还大哭了一场。
妈妈听老师这么一说,才知道小机器人是孩子擅自带回家的,但她并没有立即去责骂孩子,而是和老师共同商量了一个对策。在幼儿园里,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玩了一个假想游戏——小白象要回家,使李玄认识到了自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还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了伤害。于是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并把小机器人还给了杨柳,还向杨柳道了歉。
妈妈明知道李玄犯了错误,却没有一味地批评指责他,而是采取了更有效的措施,让他自己发现到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的做法是最理智的,孩子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但是通过这些错误,他们能确知与他人和外界的关系,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明白了那么做的后果和影响,下次再面对同样的事情时,就有了免疫力。
【妈妈这样做】
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孩子急于求助,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铭心。此时,妈妈应保持冷静,既不要简单粗暴地训斥,也不要毫不在意,而应当讲清道理,指出弥补过失的方法,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从过失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减少过失的过程。善待孩子的过失,其实也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使其避免再犯同类的过失或错误。作为妈妈,无论孩子所犯的过失是大是小,都应该努力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暴怒对待孩子,不但于事无补,伤害了孩子,还会掩盖了过失的本质,可能会让孩子一错再错。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成年人如此,处于生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犯错误,更不足为怪了。那么,妈妈该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呢?
孩子所做的事,何为对,何为错,妈妈常常用自己的理解来作出判断。其“标准”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妈妈常常不会多去思考,反思。因此,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妈妈最基本的态度应是“不急不躁”。因为生气而枉用评判的标准,因为急躁而导致家长情绪的失控,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委屈孩子的事例并不少见,动辄打骂孩子的做法更不可取。
与“不急不躁”相联系的,是“不弃不馁”。一些妈妈恨铁不成钢而打骂孩子的做法固然不对,同样放弃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可取。
即使要惩罚孩子,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必须是看清错误的性质与程度,一般的错误没有必要采用惩罚的方法。而对比如明知有危险却仍然继续去玩耍;极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的孩子,不妨一试。
二是把握犯错的年龄,一般地说,适度惩罚应在五岁到十岁之间进行。其余年龄段不仅没有好的效果,甚至产生恶劣影响。
三是必须与说服、感化教育结合起来。四是不能毫无限度、不择手段、不分部位乱惩罚孩子。惩罚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让孩子明确记住并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记住妈妈是出于关心爱护自己不必逢事都批评。现在的妈妈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如果先对这些闪光点进行表扬的话,这样孩子才会对批评不产生抵触心理。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尽量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一次性纠正。孩子所犯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混合性等特点。家长批评,提倡抓苗头、抓初犯,尽量一次到位,这样改正比较容易。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难度会增大。
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不少妈妈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妈妈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知耻而后勇”的哲理,对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适用。妈妈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妈妈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妈妈不是要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误,也不是一旦孩子犯错误就想方设法让其避免惩罚,而是要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误中获得成长。
5.指责不是最好的办法:“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妈妈很容易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只要现实与他们的期望产生落差,往往就无法冷静面对,结果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责罚孩子。然而,这样的做法根本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伤害到孩子,甚至引起孩子的心理疾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
作为妈妈,应当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减少摩擦和隔阂。现在有很多孩子都迷上了网络游戏,虽然妈妈对他们不是打就是骂,然而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将网吧当成自己的家,甚至夜不归宿。这种情况下,妈妈就应当考虑换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指责。
孩子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妈妈需要像老师解题一样帮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降低孩子的焦虑;再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孩子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妈妈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需要自己的满足,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如果一上来,妈妈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开始责骂孩子,连一个解释错误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如此一来,孩子与妈妈的隔阂只能是越来越深。
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就好像迷过路的孩子才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而孩子也只有偶在犯错然后改过的过程,才不断走向成熟,迈向成功。所以,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指责和大骂,而是应当抱着宽容的心态,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并指导孩子改正错。
【案例回放】
案例一:
陈可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因为事情办得不顺利而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正坐在沙发上生着闷气,这时候陈可从外面走了进来,他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吗?”
妈妈没好气地告诉陈可:“没什么,我在生自己的气!”陈可感到非常好奇,又问:“你为什么会生自己的气呢?真奇怪。”妈妈见陈可一副很惊奇的样子,就问他:“难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从来就不生自己的气吗?”
陈可满不在乎地说:“我做错事的时候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我已经受到惩罚了啊,为什么还要生自己的气?”妈妈又问他:“那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陈可无所谓地说:“你光顾着打我和骂我了,根本就没有告诉我错在哪里。”
妈妈听了暗自心惊,怪不得陈可每次挨打之后都会说“下次再也不敢了”,但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妈妈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问题。
案例二
有一天,吴骞的妈妈在和他班主任老师的谈话中,知道吴骞曾在学校花钱请同学吃饭,他觉得很诧异,吴骞哪来的钱请同学吃饭呢?于是等吴骞放学回家后,妈妈问他:“你是不是请同学吃饭了?”
吴骞一听,吓了一跳,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是这样的,因为我前几天刚当上了中队长,所以同学们才吵着让我请客。”妈妈又问他:他们让你请你就请了?怎么这么听他们的话啊?”
吴骞低着头回答说:“他们也请过我,所以我也只好回请他们了。”妈妈又问:“那你请客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吴骞的声音更小了:“是,是我从您的钱包里拿的。”
“我的钱包?你是怎么找到我钱包的?”
“前些天趁您洗澡的时候,从您上衣口袋里拿的,拿了100块钱。”
妈妈听了很想发火,这不是偷吗?可最后他忍住了,对吴骞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吴骞嗫嚅着说:“我,我不该拿妈妈的钱。”妈妈点了点头,又问:“可是你同学执意要你请客,你没钱怎么请呢?”吴骞呆了呆,他显然没想过这个问题:“这,我也不知道。”
妈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对吴骞说:“孩子,你们还小,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学社会上互相请客的一些坏习气。还有,虽然你拿的是妈妈的钱,可是这也是一种小偷的行为,知道了吗?”
吴骞羞愧地点了点头,诚恳地对妈妈说:“我知道了。”妈妈见他有心悔过,又说:“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应当诚实地告诉妈妈,而不是瞒着我们去请同学吃饭,更不应该偷偷从我钱包里拿钱。如果你事先告诉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帮你一起想办法,这样不是更好吗?”
吴骞听了忙保证说:“我以后一定会好好改正的。”
妈妈听了吴骞认真的保证,放下心来:“好吧,妈妈相信你,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看这样好吗?以后妈妈每天都会给你三块钱的零花钱,随你自己支配。不过你要把花钱的情况做好记录,妈妈每周会检查一次,如果发现你忘记记录,或是没记清楚,就要取消你一周的零花钱,你同意吗?”
吴骞听了很高兴:“真的吗?我以后可以有自己的零花钱了!我保证一定不会乱花钱。并且会做好记录的。
后来,吴骞果然在每次花钱后都告诉妈妈,而且做好了详细的记录,每周都会把这个记录给妈妈过目。而吴骞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乱花过一分钱,真正成了一个节约的好孩子。
【妈妈这样做】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说: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就会危险的局势。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为此,在西方的儿童教育中,非常看重试错教育。试错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儿童独立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尊重他人人格的重要性。因此,必要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妈妈一定要较为冷静的对待孩子成长中所犯的错误,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贸然指责批评,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方向,让时间去教育孩子。
孩子犯错了,他也会感到难过,如果这时候你给孩子批评而不是安慰,孩子会更加痛苦。如果你责骂孩子,那么后果会更糟糕。下次孩子犯错了,可能会隐瞒事实。心理学家塞奇斯说:“当孩子犯错了,你应该带着孩子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莱顿说:“讲述你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承认过失,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会犯这个过失,告诉孩子,你将会用怎样的办法去避免重犯。”
如果孩子在犯错之后有勇气向你承认错误,那么你千万不要责骂孩子所犯下的错,而应该肯定孩子“承认错误”这一行为,否则,孩子会想:“我主动承认错误你还批评我,下次我再也不会把真相告诉你。”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撒谎。所以,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出错误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在鼓励声中改正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耐心问明原因,然后因材施教。比如,当孩子拿了家里的钱,不要一下子想到偷这个层面,认为孩子变坏了而教训孩子,而要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拿钱。孩子讲明原因后,妈妈就要根据情况分析,告诉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或者妈妈在零花钱上做一些改变,避免孩子以后出现这种行为。借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讲偷的问题,比如,怎么做是偷,为什么不可以偷,偷会带来什么恶果等。
有的妈妈不管面对多少人,都会对孩子大加指责,说孩子多么多么不好,怎么怎么不行。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自信,还会让他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不会去用心改正错误,还不利于以后的家庭教育。
有的妈妈脾气暴躁,当孩子不服管教的时候,就急得大喊大叫或者采取一些过激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情,本身就已经很伤心或者很恐惧了,妈妈不断埋怨孩子,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紧张、焦虑,只顾害怕了,如何改正就顾不上了。此外,有的孩子还会产生反感情绪,形成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