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论多小,妈妈都应平等地对待他们。有些粗鲁的妈妈总是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对妈妈产生怨愤的情绪。这样一来,孩子得不到妈妈的理解,与妈妈之间的沟壑也会变得越来越深。所以,妈妈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理解他的,这样做,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的爱与关心,从而积极地改正自身的错误。
(2)凡事要多和孩子讲道理。
孩子不听话或者任性的时候,妈妈除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妈妈要多和孩子讲道理,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懂事的好孩子。
妈妈要在实际生活中多向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具有同理心,他就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事实证明,这样也更容易让孩子自发地接受妈妈的意见,教育效果更理想。
(3)真诚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妈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妈妈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妈妈的。
(4)减小对孩子的期望值。
有时妈妈真的太过于求成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妈妈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妈妈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5)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
中国社会普遍不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妈妈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妈妈的儿童观中权利意识淡薄。一项调查表明,有超过30%的妈妈不知道“孩子有哪些权利”。认同孩子应“自主平等”、“受尊重”的妈妈只占15%和6%。这种传统的儿童观普遍存在于中国妈妈身上,并影响着人们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尽管中国有健全的儿童法律体系,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公众意识作为社会心理基础。作为社会的人,儿童也是国家的,妈妈和子女除了血缘关系外,还存在法律上的关系。
(6)对孩子有个全面了解。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原则和方法毕竟是较为死板的东西,孩子每天生活在你的身边,按理说,妈妈应该是最为了解孩子的,如果之前真的有什么方法不对的话,试着根据原则去改变,那样的话,不但你的小孩会成为完美小孩,你也将是个完美妈妈!
3.容忍孩子的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妈妈,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容易引起妈妈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妈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妈妈毫不理会的行为。
妈妈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妈妈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对不良行为印象的机会。
妈妈之所以对孩子有那么高的期望,不光是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明亮的前途,可是,仔细分析的话,大多数妈妈都会将自己想做而未做成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除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还会给他们设定很多既定的目标。但事实上是很难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母不嫌子丑”的古语。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孩子,在妈妈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不过这通常是指很小的时候。事实上,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妈妈除了痛心以外,有时难免会有厌恶感。
很明显,妈妈所产生的这种厌恶感是不对的。孩子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妈妈对孩子非常严厉,要求孩子能够纠正所有的缺点和错误。这样做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事事都顺着妈妈,长大以后,也会变得非常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做事情很被动。还有一种孩子奋力反抗妈妈,甚至会出现离家出走这样的极端行为。
中国的妈妈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不允许孩子犯错,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妈妈应当尽量宽容的对待孩子的缺点,并纠正其缺点,这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有的妈妈总是嫌弃孩子,对孩子诸多不满。每次孩子没有让妈妈满意,都会遭到妈妈的冷落和怠慢。这样只会让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精神一直处于低落状态,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这些都是很多妈妈常犯的错误,因为她们不能放松下来看问题。不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缺点,也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有一位中学生,天生比较迟钝、倔犟。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又长得丑,所以母亲看见他就难免会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看到他的作业总是打叉,就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作了什么孽!”
这孩子虽然迟钝,但也有耻辱心,听了妈妈的话,对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妈妈的疼爱,吃安眠药自杀了。
其实,妈妈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无法弥补。所以对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妈妈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感到温暖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
【案例回放】
于晓波是个正在读初中的孩子,他很喜欢画画,而且还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插画作品。但是面对高考的压力,妈妈觉得他的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业,所以再也不让他参加任何绘画比赛,甚至连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都不让他参加。
为了让孩子彻底打消画画念头,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妈妈还将于晓波所有关于绘画方面的书籍都送给了别人,把他的一大本习作都烧了。而当于晓波抗议的时候,妈妈就不厌其烦地给他解释现在最重要的只有考试,画画这些都是不务正业,要将画画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复习,才能考一个好学校。
对此于晓波感到非常苦闷,但是也只能听从妈妈的意见,不再画画,把画画的时间用于学习功课上。然而这并没有让他的学习效率提高,反而还不如以前的学习效果好了,因为他每次一翻开书本,就觉得很烦躁,而以前还可以用画画调剂一下。
【妈妈这样做】
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是程度不同。对于具有明显生理缺陷的孩子,妈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赏识和鼓励,给他们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巧妙地“骗”一下孩子,让孩子在谎言中忽略自己的缺点,抹平心中的自卑。
面对有缺点的孩子,妈妈不仅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创造人生的辉煌。
(1)首先,要了解的一点是,孩子是生来就不同,说得直率一点就是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孩子的某些缺点可能就是他的个性所致,这不完全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妈妈不能以“孩子不应该这样”的想法来教育孩子,而是要同情孩子的缺点,这不是他的错,虽然需要改正,但是,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改正了,他比没有缺点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事实上更优秀。
妈妈们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妈妈们以大家的标准来判断问题,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也许你会说,妈妈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成者为王的社会,不错,社会是不讲那么多公平的,但你对自己的孩子不能不讲,如果你不诚实,你的孩子就会向你学习,他也会对你不诚实,你再想让他接受其他的观点,就很难。
妈妈只有接受孩子的缺点,同情孩子的缺点,才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纠正缺点,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心态同样决定一切。
同情孩子的缺点,就是把还孩子当成一个感冒的病人,你会责怪一个生病的人吗?其实人的缺点不就是意识上的感冒吗?该打针吃药就打针吃药,哪有什么应不应该感冒的说法呢?
(2)其次,要了解的是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对自己的缺点不是不清楚,而是不愿意别人说的太清楚,所以妈妈不要直接攻击孩子的缺点,那只会引起他的反感,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谁都一样,换作自己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在指出孩子缺点的时候,最好先给他上点麻药,也就是先赞扬他的优点,即使这优点是你都不相信的,反正他相信就行了。孩子很粗心,你可以先夸他做事很果断,就是细心差了一点,孩子语文不好,数学不错,你当然是先夸他数学厉害,语文再加把劲那就更厉害了。
(3)再次,避免错误的家教观念。让孩子出色是妈妈的最大心愿。然而,妈妈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有害的家教方法,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促成了孩子的不健康成长。而抱着一味批评和指责,认为棍棒出才子,企图用这种压力迫使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这种作法,往往使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结果只能是情况越来越差。
孩子总会渐渐长大的,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明显,故意不听话,甚至与妈妈对着干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如果单纯归为孩子的缺点显然不太科学。对此,妈妈究竟应该怎么办?不少妈妈采取强制孩子听话的办法,坚决不允许孩子的不顺从行为,这是很不恰当的。强制服从,即使孩子表面上屈服了,但他们的心里是不服的。心理压抑久了,总有一天要爆发,到那时,酿成大问题,后悔可就晚了。
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每一位做妈妈的,在抱着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发扬和光大优点的美好愿望的同时,千万不要一厢情愿,不讲科学,采取这些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所以,要宽容孩子的缺点,如果做了,你就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还会让孩子更好地改掉缺点,形成更多的优点。
圣经上有一句话: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他!如果我们能够多宽容孩子们一些,宽容他们的错误、宽容他们的失败、也宽容他们的暂时的幼稚和不成熟,我们就不会老是为了他们起急,我们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启发和指导他们,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才可能会更加客观,我们才能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地去体会我们心底里对他们那些浓浓的深深的爱。
4.犯错,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好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不是说妈妈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不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对他的理解,甚至隐含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贬。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货,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改怎么做。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妈妈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倒忙。凡事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俗话说:“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会将所有的情绪,比如快乐、愤怒、悲伤、骄傲、灰心等情绪都体验一次,并在其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定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会成为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有很多妈妈面对孩子的错误总是又打又骂,他们要求孩子做事百分之百正确,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错误。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孩子各方面发展都还没有成熟,而犯错误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要知道不犯错误的孩子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