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我妈妈是我的小保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孩子不能管得太多,应一只手管、一只手放;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
许多妈妈都犯有“管得多”的错误,这也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顽疾。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让孩子在妈妈怀抱的“防护伞”中沉没和窒息,就是反抗、挣脱。总而言之,这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据说,狮子之所以会成为兽中之王,是因为生下来时,母狮常把它不断地摔下山谷,让他一次次的从山谷中爬上来,直到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小狮子也极力的配合母狮,从不乞求母狮把它带上来,而是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获得成功。
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在假期会让孩子出去打工,体验生活的艰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让孩子去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经受了实践的锻炼,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可是中国的妈妈就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解放思想,放手让孩子独立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养成遇到事情要冷静,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比如说,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当遇到与小朋友打架时,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在遇到有关孩子的事情上要征求他们自己的意见。或许在此过程中,孩子做得不是十分恰当,但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孩子才渐渐成熟起来。妈妈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
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高粱饼子’。”如此,可见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这里,孩子想要的是陪在自己身边了解自己的妈妈,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帮自己做的“小保姆”。如果继续这样像“保姆”一样,对孩子进行过度的照顾,那孩子以后对生活无从下手的时候,妈妈是不是会对自己当初的行为而感到后悔呢?
小梅是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喜欢让妈妈替她去做。除非这些事情妈妈做不了,否则小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刚开始妈妈担心小梅年龄太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总是帮助小梅做。
可是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小梅已经8岁了,还是不会做自己的事情,连系鞋带、扣扣子这样简单的动作都不会。妈妈很着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不再做小梅的小保姆,而是做一个合格的“懒”妈妈。
周末的时候妈妈教小梅怎样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小梅根本听不进去,只顾自己在一边玩,她以为妈妈是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到了周一,妈妈真的不再帮她系鞋带、扣扣子了,无奈之下她只好自己来。虽然扣错了两个,但她最终学会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小梅学会了整理文具,收拾自己的房间等。
孩子做错了事情,妈妈会及时喊停,教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做妈妈的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在害孩子还是在帮助孩子!对于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及时遏制住!这样才不会酿成大错!
【案例回放】
小龙是家里的“独苗苗”,因此妈妈对他照顾得很周到。真是有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丢了”的架势。每天早上起床,妈妈都会忙着给小龙准备早餐,等他起床后,又赶紧忙着帮他穿衣、洗脸、刷牙。在小龙吃早餐的时候,妈妈又忙着帮助他整理学习用品。等一切好不容易都收拾好了,又得急着送小龙去上学。一早上下来,妈妈忙的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有次放学,妈妈去接小龙,听到小龙和同学们的谈话,有的同学说:“我妈妈是我的朋友。”有的同学说:“我妈妈是我的老师。”可是小龙却说:“我妈妈是我的小保姆。”小龙的话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听到小龙这么“雷”人的话,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直以来,妈妈都是将小龙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为小龙的衣食住行而忙碌奔波。可正是因为将小龙的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所以小龙才会觉得妈妈像是自己的“小保姆”。或许在他的心里面,妈妈就是自己的“小保姆”。可是妈妈就等于保姆吗?妈妈愿意做孩子的保姆吗?等妈妈做不了孩子的“保姆”了,那孩子又该怎样去生活呢?
其实“小龙妈妈”的现象在社会中很常见,现在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妈妈在生活中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再加上母爱的天性,有些妈妈在生活中总是像个保姆似的为孩子打点好一切。妈妈总习惯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孩子最无私、最博大的爱,但却忽视了妈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
【妈妈这样做】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可是当妈妈一厢情愿地包办代替时,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妈妈做,不需要自己动手做。让孩子学会做“人”,必须从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开始,从而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妈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孩子,多给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人”,进而产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自我责任感,并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另外,在教养过程中应积极发现、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才能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可是妈妈又该怎样让孩子从小离开妈妈的“防护伞”,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呢?
(1)妈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妈妈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妈妈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只有离开妈妈的“防护伞”,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妈妈不要从中间插手,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过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议。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妈妈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敢大胆地去尝试。
(2)让孩子学会说“我自己来”。
妈妈应积极鼓励,注意引导,尽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要自己吃饭就给他小勺和碗;他要自己喝水,就把小缸子给他,哪怕他打碎餐具或弄脏衣服,妈妈也不要代劳——但是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例如教给他拿勺子的正确方法、吃饭时要用手扶住碗等,使孩子尽快学会这些本领。妈妈不要怕麻烦,不要认为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替他干省事,而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情能锻炼意志,发展动作,增强独立活动的信心。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应孩子“我自己来”的要求,则可以较顺利地培养起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3)要善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
先提出任务,再悄悄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学洗衣服时,可以让他洗污渍较少的。最初要保证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才会增加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而不至于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
单纯的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实处。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4)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妈妈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孩子自己洗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妈妈也应该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自己劳动,在劳动中无形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事情搞糟,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耐心地把动作解释清楚,并做示范,然后再让他练习。
(5)定下一些规则,全家上下一律遵守。
如果孩子依赖、懒惰成性,鼓励或者模范可能都不起作用,这时可以定下一些规则,例如“不洗澡就不准上床”。如果孩子不听劝告,妈妈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议。确立规则时不要带有责备的语气,也不要重复唠叨,只要以行动来证实就可以了。也可以求助于医生、老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人。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如孩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带他到牙医那里,让他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后让医生告诉孩子,这些病人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刷牙,现在就要补牙、拔牙,还要打针吃药。在孩子认识到“惨痛”的教训时,再教他们如何保养牙齿、如何养成正确的习惯。
身为妈妈,在孩子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某件事情时,妈妈不给予帮助,这是妈妈不尽职;然而,当孩子已具备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做妈妈的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它。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那他要如何生存呢?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妈妈的呵护,他就生活得一塌糊涂,那他怎样去面对激烈的生活竞争呢?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缺少一个“做”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却让妈妈给活生生的剥夺了的。所以,奉劝妈妈,收起你们的“防护伞”吧!让孩子自己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