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5314900000011

第11章 引导孩子,让他自己改掉坏习惯(3)

时间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妈妈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在孩子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妈妈必须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中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需用一个小时左右,周末的作业量会多一些。妈妈应该事先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习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妈妈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时,千万不可以再追加作业,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从而对学习感到厌烦。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的高质量学习,并奖励孩子一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2)理解孩子,心平气和的与他沟通。

妈妈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产生紧张情绪,需要一些时间来做心理准备。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准备就更为重要了。所以,妈妈应当把孩子的磨蹭行为理解为,这是孩子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进而做出行为决定的一个缓冲期。

妈妈们试试看,有了这样的理解,面对“小磨蹭”时是不是心平气和了呢?

(3)给孩子足够的缓冲时间。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事先告诉他待会要做什么,要给他一个缓冲时间,等到规定时间一到,就果断的督促孩子从事下一项活动。只是在使用这一招的时候,妈妈切记自己的说话语气一定要轻柔而决断。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立场很坚定,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存在。这样孩子就会乖乖的按照妈妈的指示去做事了。

孩子之所以会养成磨蹭的坏习惯,也是因为妈妈的不注意,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所以,妈妈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既然,孩子的坏习惯是在妈妈的眼皮底下养成的,那妈妈就有责任把孩子的磨蹭给纠正过来。只是,妈妈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改掉磨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需要坚持的。这漫长的改正之旅就要妈妈和孩子一起走下去,方可见到收效成果。

5.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妈妈们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别人,成为卓越的人才。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深深地俘获了妈妈们的心。伴随着媒体、广告大肆宣扬的早教理论,兴趣班、特长班、培训班、神童班、冠军班等班门前,都能看到妈妈领着孩子报名的身影。

然而孩子赢得了起跑线上的竞争后,就真的能赢得人生吗?事实并非如此。倘若将人生看作一场竞赛,将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比赛中,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孩子成功的关键不是起跑线上的遥遥领先,而是坚持不懈的耐力与顽强不屈的勇气。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孩子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是否掌握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即便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那又何妨?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够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生存法则,从而脚踏实地地学习适应社会的本领,最终赢得人生。

这个世界上也的确有天才儿童存在,但是,天才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大概和“天上掉馅饼”这之类的事情是一种性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要靠后天培养才能变得“聪明”。至于最后会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孩子,还要看培养的方法合不合理。

有的妈妈看到别人家孩子两三岁就能背诵大量古诗和儿歌,或者刚进幼儿园就能唱几首外语歌和计数至100……于是妈妈们也竞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看识字卡、背诵古诗、学外语和计数,期盼着培养出神童。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尽管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但如果妈妈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出类拔萃的“背书才能”,他们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丧失表面上的智力优势。

尽管有个“天才宝宝”会让妈妈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可是,一味的奔着“天才”的轨道去培养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问题,其结果估计会让妈妈不容乐观。每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承受范围,超过了那个度量,便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不然怎么会说“欲速则不达”呢!当然了,让宝宝聪明这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只是希望妈妈们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此一来,聪明宝宝的培养之路才会走的一帆风顺。

【案例回放】

11岁的王筝从进入小学到现在,已经深深地领教了妈妈的教子“高招”。如今,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升学的他,得知妈妈张罗着要给他转学,十分不情愿。

原来妈妈从同事那里得知,某小学是一所重点大学的附属小学,在那个学校考入重点中学会比较容易一些。所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妈妈打算让王筝转学。

王筝知道,如果直接和妈妈说自己的想法,妈妈肯定不接受,所以他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王筝在信里面写到:“……妈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真的不想转学。××小学是很好,可是我去了不一定能够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

首先,老师和同学们都是陌生的,不知他们能否接纳我。其次,那里的老师教得好,但不一定适合我,我如果不能适应怎么办?再说了,我和这里的同学已经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我不想离开他们。

妈妈,我真的不想转学。我保证,我会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初中,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妈妈看到王筝的信,不禁开始反思自己让王筝转学的初衷,原来只因同事的孩子在那所小学读书,今年已经考上了重点中学。看到同事得意的样子,自己就是有些不服气,决心非让王筝也考上重点中学不可,所以才会让王筝转学的。最后,妈妈决定尊重王筝的选择,没有让他转学。

【妈妈这样做】

妈妈对孩子有所期望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孩子本来就是妈妈的希望,也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且适当的期望也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也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但是过高的期望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让孩子无法从自己的实际表现和妈妈的期望中找到平衡。这样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业压力日益沉重,学习环境也日渐复杂,还有一些家庭问题也逐渐增加,这些都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妈妈过高的期望也就让孩子一直处于不断努力但总达不到目标的状况,如此一来,孩子的心理负担也更加沉重。

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在不适当的年龄下,通过不适当的方法去完成超出他们的身心发展的事情,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在经过努力后如果仍然无法满足妈妈的期望就会丧失信心和上进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心理上也会有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不能过高。那到底该如何去做呢?

(1)不能拔苗助长。

人有差异也各有所长,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是因为人的差异性才决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更不能剥夺孩子的自由,如果孩子只有学好基础课的能力,则大可不必再增加其他的学习内容。

(2)家长不要越位。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生活的幸福,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工人,只要适合自己,人生都会是成功的、幸福的。因此,妈妈要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按照孩子自己的禀赋特点谋求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未来。妈妈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背后默默地支持,而不是逼着孩子走本来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3)保持平常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保持平常心尤为重用。学习拔尖的孩子不一定是样样都行,成绩一般的孩子也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再说了成绩也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孩子的学习好,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没有必要为此让孩子的神经高度紧张,因为孩子毕竟还是个孩子。

(4)低期望慢节奏。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宜,才会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合适。如果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那么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父母往往也看不到,而且永远都不会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满足感,并且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失望。

对此,如果妈妈能够把期望值放低点,那么他们不仅自己心里会舒服很多,更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样优秀。当妈妈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以及信任传达给孩子时,孩子才能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成绩是一点点提高的,优秀是一点点培育出来的。没有谁能一口吃个胖子。如果真的是一口吃成了胖子,那估计妈妈会更不放心吧。所以,在给予孩子期望时,妈妈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期望值低点,节奏慢点。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一步步来,每次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到有压力。在妈妈这种慢节奏的期望下,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妈妈硬性强扭孩子这颗“瓜”。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整天和孩子唠叨自己的这些期望。时间一长,那妈妈所有的期望都会幻化为失望!这种结果应该不是妈妈想要见到的吧。所以,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明白孩子所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科学的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减轻孩子的压力,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还孩子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