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1530100000002

第2章 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兴起

互联网泡沫破裂初迎寒冬

199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H·布什在这一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一个构想,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耗资2000亿到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并将其作为未来美国发展政策的重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然而老布什未能在1993年成功连任,但这个构想被他的继任者,第42任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继承了下来。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宣布正式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一项新的高科技产业计划付诸实施,这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信息高速公路”。

NII对美国以及全世界的深远影响在20年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互联网世界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通过这项计划建立的各种硬件设施。如今,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电缆光纤等高速通道连接成一个整体,提供给数以亿计的使用者,不但促进了时代的飞速发展,更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在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时期,互联网科技的成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科技产业,它在1996年开始蓬勃,并在1998年达到巅峰,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也开始了自己飞速发展的脚步。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时代正在眼前展开,无数的人开始幻想在这个新兴产业中开疆拓土。

然而这种不可思议的繁荣催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并且最终在21世纪初破裂。这次动荡让许多投资者蒙受了损失,也让许多九十年代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例如张树新的瀛海威一蹶不振甚至就此从行业里退出。不过,这场互联网世界的第一次集体飨宴虽然以一种并不完美的方式落下了帷幕,却成功奠定了21世纪互联网再度繁荣的基础。

从希望的云端到失望的谷底,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不论谁生谁死,在未来互联网世界中,这些经验都是开拓者们最宝贵的财富。

1994年,由于Mosaic浏览器及万维网的出现,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到了1996年,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的必需品。最初,人们只注意到互联网具有免费、迅捷以及能提供世界性的讯息等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第一批以这种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互联网这种可以低价地在短时间接触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士,向他们销售及通讯的技术,改变了许多传统商业信条,包括广告业、邮购销售、顾客关系管理等。于是,网络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带来了各种在几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

大量的风投资金给这个新兴的行业带来了繁荣,但不知不觉中,一个美丽而脆弱的经济泡沫也正在悄然形成。在泡沫初期,至少有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础建设,互联网工具软件,例如Netscape,该公司在1995年12月IPO;以及各种入门网站,著名的如雅虎公司,于1996年4月首次公开招股。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风投家目睹了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因此不再像以往那样谨小慎微:选择让更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来降低风险。而1998至1999年间的低利率,帮助了启动资金总额的增长。但是,在这些创业者中,大部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仅仅由于新颖的“.com”概念,便能将创意轻易出售给投资者。

在当时,一个规范的“.com”商业模式依赖于持续的网络效应,以长期净亏损经营为代价,以期获得市场份额。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足够的品牌意识,以便在未来实现盈利。“快速变大”的是一个通行的口号,它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策略。在亏损期间,公司依赖于风险资本,尤其是首发股票募集的资金来支付开销。由于当时这些股票颇为新奇,极具吸引力,加上公司难以估价,许多股票被推上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公司的原始控股股东们则一夜之间拥有了巨大的账面财富,股市泡沫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

在金融市场里,股市泡沫是指某一特定行业的股票价格自我持续上升或急速发展。仅当股价崩盘时该术语方可被明确使用。泡沫在投机者注意到股价的快速增长时应预期其会进一步上升而买入,而不是因为其被低估。所以,很多公司被严重高估了。而当泡沫破了时,股价将急速下挫,导致许多企业破产。

以现在的眼光审视,“.com”模型其实有着天生的缺陷:大量公司在相同的领域均有着相同的商业计划——通过网络效应来垄断——不过即便计划再好,每一板块的胜出者都只会有一个,因此大部分有着相同商业计划的公司将会失败。事实上,许多板块甚至连支持一家独大的能力都没有。

尽管如此,仍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创始人在股市泡沫初期,通过公司上市获得了大笔财富,这些早期成功使得泡沫更加活跃,繁荣期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人们甚至辞掉工作专职炒股。

在“.com”理论的引导下,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尽快地扩展客户群,即便这会产生巨量年损。在市场高度繁荣的情况下,有前途的网络公司可以进行股票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来大幅圈钱,甚至它从未盈利过,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还没有任何收入。不过,当一家互联网企业处在既不盈利的又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时,它的寿命只能靠燃烧率来衡量,也就是它挥霍完募集的资金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有所作为,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成了扩大客户群体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发展尖端的美国,许多的网络公司将大笔资金投放到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以及体育赛事中博取知名度。在2000年1月17日举行的第三十四届NFL超级碗赛事中,有17家网络公司进行了赞助,为30秒钟广告各支付了200多万美元;而在2000年4月15日,一家CBS支持的网站iWon.com在CBS一档黄金时段播出的半小时的节目中,慷慨地送给了一位幸运的参赛者1000万美元。然而对比鲜明的是,在互联网泡沫崩裂后的2001年1月,第35届NFL超级碗举行期间,仅有3家网络公司购买了广告。

在网络繁荣达到巅峰期间,“利润增长”的心态以及西方国家“新经济”不败的氛围,使得部分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比如精心定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公司常常支付给高管和员工股票期权,在IPO时,这些人马上变成了百万富翁,许多人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进一步膨胀了经济泡沫。

互联网的发展也创造了硅谷的高科技神话,在这种风潮的带动下,美国所有的城市都开始建造网络化的办公场所吸引互联网企业家,以谋求成为“下一个硅谷”。而许多通信供应商也固执地认为,未来经济将需要无处不在的宽带连接,于是纷纷债台高筑地购进高速设备,建设光纤线路以优化自己的网络,使得思科这样的网络设备生产公司从中大大获利。

而在美国之外的欧洲,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等国的移动运营商同样花费了大量现金来购买3G牌照,使得自身负债累累,这笔投资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前和预测的现金流。由于IT产业高度关联的自然属性,这迅速导致了依赖运营商合同的小型公司产生运营问题,危机的爆发依然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