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06

第6章 孙子兵法(5)

【解读】

此为本篇结论,重申形之作用。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孙权麾下猛将如云,而合肥仅有张辽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悬殊。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和,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便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谋如何,我怎么能因个人恩怨而忘掉为公的道理呢?我跟着你出战吧!”次日凌晨,张辽带着八百死士杀进孙权阵中,孙权刚刚列阵,有些措手不及。张辽披甲持戟,冲锋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直冲至孙权麾下。孙权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往高处,以长戟自守。张辽向孙权挑战,孙权不敢动,后来望见张辽兵众甚少,就下令让士兵把张辽围困数重。张辽左右突围,将麾下数十人救出,其他的人大呼曰:“将军弃我乎?”张辽就又突入围中,把其他人救出来。孙权手下被张辽气势威慑,没人敢阻挡他。张辽回去后修复守备,众人心安,诸将十分佩服。东吴大军云集,立即展开了攻城之战。但由于魏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而吴军锐气顿失,再加上合肥防御工事非常完善坚固,东吴几万大军连续围攻十余日不克。久攻不下,军中又疾疫流行,孙权只得望城兴叹,撤军而返。张辽能以区区七千人,大破十余倍之吴军,其在战前的准备谋划,在战争中的审时度势,执行的坚决彻底,都将防守战术发挥到极致,可谓以弱敌强的经典战例。此次战役,张辽胜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有预料而准备得当。曹操二次兵临合肥,详细察看地形,预料到孙权将来必然用兵,故能根据守城各将的关系和特点,预先布置。二是同仇敌忾、灵活善战。张辽在危难之时奋不顾身,聚全部力量如一人,不仅对曹操的战略指导思想能够融会贯通,而且在执行中能够灵活机变、拼死力战。三是充分理解士气对交战双方的重要性,即守城应攻守兼备,使敌来得不畅、攻得不顺、退得不便,真正体现了防守战术的精髓。张辽善于抓住最佳战机、选准敌方薄弱之处,“决积水于千仞之溪”,确是一种灵活多变之“形”。

势篇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1]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2]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3]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4]投卵者,虚实是也。

【注释】

[1]分数:指军队编制。

[2]形名:指旗帜和金鼓。

[3]受敌:临敌作战。

[4]碫:一种坚硬的石头。

【译文】

孙子说:统率大军团就像管理小部队一样,依靠的是军队的各级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依靠旗帜和锣鼓等有效的通信联络;统率三军,使整个部队与敌人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奇正的运用。攻击敌军,如同以石击卵,依靠的是以实击虚。

【解读】

本节指出“势”在军事运用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势”即分数、形名、奇正、虚实。论势的重点,在论奇正。关于奇正,曹操认为,先出来与敌人作战的军队为正,后派出的军队为奇。具体来说,就是正面迎击敌人的为正,从侧翼进攻的为奇。韩信攻打赵国时,背水列阵,并派一部分军队沿着山路绕到敌人城池后面,进入城中,拔掉敌人的旗帜,插上己方大旗。在这里,背水列阵的士兵,是正;沿着山路绕到敌后的是奇。韩信攻打魏王豹,他率大军到临晋城下,却同时派木罂从夏阳袭击安邑,俘虏魏王豹。大军在临晋城下摆出阵势是正,从夏阳袭击安邑是奇。率领三军作战,如果不用奇兵,难以获得胜利。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造反,占据大梁。他的部将田伯禄劝说刘濞:“我军聚在一起向西行进,没有其他道路,难以建立功勋。我愿意分领五万人,从别的道路前进,沿着长江、淮水逆流而上,攻占淮南、长沙,在武关和大王会师。这也是一路奇兵。”刘濞不听,后来被周亚夫打败。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1],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2],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3],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注释】

[1]声不过五:指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2]色不过五:指青、黄、赤、白、黑五色。

[3]味不过五:指酸、甜、苦、辣、咸五味。

【译文】

大凡指挥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用奇兵取得胜利。善于运用奇兵的将帅,其部署和战法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如同江海一样不会枯竭。就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就像四季更迭一样,循环无穷。音阶只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可是五音组合变化,就能奏出听不完的音乐;颜色不过青、黄、赤、白、黑五种,可是这五种色调组合变化,就能够显示出看不完的色彩;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可是五种味道组合变化,就能够调出尝不完的美味。战术不过是奇正而已,可是奇正的组合变化,却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像圆环旋绕,没有始终,谁能穷尽!

【解读】

本节专论奇正的变化和作用。奇正之兵的运用,秦国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野王城,切断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派左庶长王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但战事不利。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对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不满,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斗力下降。秦见赵国中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为防止泄露机密,秦王下令有泄露白起为将军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五千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佯装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1]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2],节如发机[3]。

【注释】

[1]节:节奏。下文的“节短”,指节奏短促,骤然快速地发起冲击。

[2]彍弩:彍,拉满。彍弩,即张满弓弩。

[3]发机:扣动机关,触发弩机。

【译文】

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以至于能冲走大石,是由于水势险急;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置对手于死地,那是由于冲击迅速、节奏短促。所以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迅疾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像触发的弩机。

【解读】

本节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述势的作用,提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的观点。东汉末年,袁绍和公孙瓒不和。有一次,公孙瓒举兵攻打袁绍。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河北。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大惊,为了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他拔擢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渤海,就立即倒戈。袁绍只好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敌骑飞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麹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钢,杀敌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扎营地。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余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两千多骑兵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不少敌骑,敌骑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后来麹义领兵来迎袁绍,敌骑才撤走了。刚开始,公孙瓒攻势凌厉,就是“其势险,其节短”,于是让很多敌方势力望风而降;后来袁绍手下麹义强弩齐发,倒逼公孙瓒,于是就变成了袁绍的“其势险,其节短”;最后,袁绍在公孙瓒两千多骑兵的包围下,仍然沉着应战,保持了自己“其势险,其节短”的优势。

纷纷纭纭[1],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2],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注释】

[1]纷纷纭纭:形容战场上的混乱局面。

[2]浑浑沌沌:形容战场上敌我无法分清的状况。

【译文】

旗帜交错,人马纷纭,在这种场面下的战斗,必须使得自己的军队不至于混乱。两军搅作一团,就应该把自己的阵线部署严整,这样胜利就在把握之中,不至于失败。双方交战,敌方混乱,是因为我方治军更严整。敌方怯懦,是因为我方表现更勇敢;敌方弱小,是因为我方实力更强大。军队治理得严整有序还是混乱不堪,在于组织编制;士兵勇敢还是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声势;军力强大还是弱小,在于部队力量的对比。因此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某种假象,敌军就会上当受骗,听我方调动;给敌军以小利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贪图利益,向我方进攻。以小利引诱敌人上钩,同时要严阵以待,准备打击敌人。

【解读】

本节的精髓在“以利动之,以卒待之”。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以进军关中拿下长安为最终目标。西进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西河郡。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仅用了九天便得胜而归,使得李渊喜出望外。李渊第二战是决战霍邑。霍邑的西北有个贾胡堡,是霍邑的门户,但守卫霍邑的宋老生却没有派兵把守,李渊由此断定宋老生是个无能之辈。李渊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持久战对自己不利。李世民却认为可以挑战引他出来决战。于是李渊让两个儿子领几十名骑兵近城观察,自己将部队分成十几队,从城东南到西南,摆出一副安营攻城的架势。宋老生果然中计,以为李渊要攻城,便领兵三万出战。李渊领兵假装后退,宋老生以为李渊真的败了,就纵兵急追,没想到李建成和李世民领兵抢占了东门和南门,切断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战中,李渊又散布宋老生已经战死的谣言,动摇了隋军的军心。隋军大败,全军覆没。宋老生在被守军用绳子往城墙上提时,被李渊的手下跳起杀死。这样,李渊就顺利占领了霍邑。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1]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2]。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1]责:苛责。

[2]任势:利用形势,即前文说的“求之于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