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24

第24章 鬼谷子(7)

【解读】

战国时,张仪精通鬼谷之术,他先到楚国谋求发展,但楚怀王对他并不重视,他就想到其他国家去,但身上盘缠不够,就想让楚怀王帮他办理。张仪见到楚怀王,说道:“在贵国这段日子,我尽心尽力,但还是得不到大王重用,所以我想到秦国碰碰运气,请求大王成全。”楚怀王不屑一顾地说:“先生自便。”张仪谢恩后,却没有走开,接着对楚怀王说:“虽然我即将离开楚国,但大王今日对我的接待之恩,我铭感五内,如果日后我从秦国再来楚国,不知给大王带些什么礼物好呢?”楚怀王说:“金银珠玉、各种珍宝,我都已经拥有了,不稀罕什么礼物,秦国那边也没有什么稀奇之宝,所以就算了吧。”张仪听后,并没有惊讶,而是故作神秘地对楚怀王说:“难道大王对秦国的美女也没有兴趣吗?”楚怀王听到美女,立刻来了精神。张仪看出楚怀王的反应,就卖力把秦国美女大大形容一番。楚怀王没等张仪说完,就打断他说:“如今,本王什么都有了,就是缺少有特色的美女相伴。太好了,请先生回来时,务必多带些这种礼物来。”张仪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故作迟疑。楚怀王看到这种情形,说道:“先生有何为难?”张仪答道:“只是来回的盘缠还没有着落。”楚怀王听后,笑着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难处呢,盘缠我这就让人去准备。”张仪正是掌握了“飞箝术”的要领,摸准了楚怀王好色的软肋,用一番言辞箝制住楚怀王,让他自愿拿出银两。张仪的确做到了“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不愧是鬼谷子的好学生。

忤合第六

“忤”的意思是抵触、不顺畅;“合”的意思是符合、不违背。本篇旨在说明天下纷扰之际,君臣际会,臣子如何处理与君主的背向问题。良臣择主而事,就会出现和这个主公符合,自然会与另一个主公抵触这样的状况。本篇分三个部分,首先说忤合的原理,其次说“忤”与“合”的矛盾关系及其处理方法,最后说臣子如何选择君主并与之共事。

【原文】

凡趋合倍反[1],计有适合。化转环属[2],各有形势。反覆[3]相求,因事为制[4]。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5]、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注释】

[1]趋合倍反:趋合,相当于“合”;倍反,相当于“忤”。

[2]化转环属:各种变化就像圆环一样无缝隙可寻,指客观形势千变万化,谋略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

[3]反覆:指从不同方面。

[4]制:法则,法度,控制。

[5]御世:御,驾驭、控制、统治。御世,指治理天下。

【译文】

世间万事万物,既有相向顺从的趋势,又有背逆相反的趋势,涉及谋略应该符合这一规律。事物变化和转移,就像圆环一样毫无缝隙,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反复寻求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立身处世、治理天下、教化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肯定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考察天时是否适宜,进而明白政教在哪些地方有余,哪些地方不足,这样就能事先了解基本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计谋,以符合事态的变化。

【解读】

本节讲述忤合之术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因事为制”。三国时期,大将关羽被吴国所杀,刘备一怒之下要为关羽报仇,出兵攻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刘备也悲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当此之时,蜀国内部政权不稳定,南方少数民族不亲附,蜀地人民和上层人员之间矛盾尖锐,魏国也虎视眈眈,大兵压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这种情况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孙吴杀死关羽、逼死刘备而向其复仇。他首先考虑的是建立联合阵线,派使者恢复与吴国的联盟关系,两国相互承认政权的合法地位。由于两国的联合,诸葛亮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得以放手南征,七擒孟获,稳定了蜀国在南方的统治;然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为蜀国赢得了几十年的生存空间。诸葛亮的做法,虽然与刘备、与当时蜀国面临的现实境况有“忤”,但是却和蜀国的长远利益相“合”。

【原文】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1];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2]。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3],必有反忤[4];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5];用之于国[6],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7],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注释】

[1]师:学习的榜样。

[2]主:重要。

[3]两忠:忠,忠实。两忠,对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忠诚。

[4]反忤:即要想与这一方相符合,必然与相对立的另一方相违背。

[5]与之:指与有利的一方相亲近。

[6]国:指当时的诸侯国。

[7]家:指卿大夫封地。

【译文】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居于高贵地位的,也没有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圣人没有恒久不变的赐予,也不是没有赐予;圣人不是什么都听,也不是什么都不听。事情能够成功,重要的是计谋能够适用,而且严格按照计谋行事。计谋合乎一方的利益,就要和另一方的利益相分离。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相互对立的双方,必然忠于或违背其中一方;如果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肯定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只有违背这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另一方,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就必须先衡量天下的情势,然后再决定和哪一方相亲近;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衡量这个国家的情势,然后再决定亲近哪一方;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衡量这个家族的情势,然后再决定亲附于哪一方;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人,就必然要衡量这个人的才情气势,然后再决定是否与之结交。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方面,还是用在小的方面,是用于进取,还是用于退却,其功用都是相同的。因此,一定要事先深谋远虑,制定计谋,然后再运用飞箝之术。

【解读】

百里奚一开始在虞国任大夫,晋国要假虞伐虢,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形象比喻来劝谏虞国国君,可是虞国国君却贪图晋国送来的礼品,答应了借道。百里奚由此知道国君昏庸无能,就不再向国君谈论政事,沉默不语。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后,返回时顺便把虞国也灭掉了,百里奚被俘虏至晋国。后来晋国要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随从送到秦国。百里奚以此为耻,就从秦国逃跑,结果被楚国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能,想用高价赎回,但是又怕楚国不许,就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赎了回来。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枷锁,向他询问治国的道理。百里奚推脱说我是亡国之臣,不值得大王询问。秦穆公说:“虞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不用你的缘故。”二人谈论国政,甚是投机,后来秦穆公封他为大夫。百里奚在虞国缄默不语,在秦国却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他知道忤合之术的道理,明白“合于彼而离于此”,做到了“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1]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2]。故伊尹[3]五就[4]汤[5]、五就桀[6],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7]三就文王[8]、三入殷[9],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达奥[10],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11];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12],不能用兵;忠实无真[13],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1]协:协和、协同。

[2]合:耦合、契合。

[3]伊尹:商朝开国名臣,辅佐商汤消灭夏桀。

[4]就:靠近、投奔。

[5]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

[6]桀: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汤王消灭。

[7]吕尚:即太公望,俗称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建国贡献极大。

[8]文王:指周文王,其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

[9]殷:商王朝的别称。

[10]至圣达奥:极端聪明睿智,通晓深奥玄妙的道理。

[11]原事:推究事物的真相。

[12]惠:通假字,通“慧”,聪明。

[13]忠实无真:只知道忠心耿耿,却没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运用向背规律的人,可以协调天下,包容诸侯,查究天地之意的向背,从而决定自己的方向,然后求得与真命天子的遇合。所以,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决定与商汤相合。吕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纣王,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决定与文王相合。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毫不犹豫地归顺明主。如果不能像他们那样极端聪明睿智,通晓深奥玄妙的道理,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推究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智不聪明,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诚实而没有真知灼见,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运用忤合之术,一定要事先估量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优劣长短,只有在知己知彼后,才能随心所欲地前进或后退,合纵或连横。

【解读】

本节讲如何行忤合之术及其注意事项。行忤合之术,要做到“善背向”,“然后求合”,篇中已经举了伊尹和吕尚的例子,现在我们说一下马超。马超本来是张鲁的部下,刘备手下张飞与马超大战,不分高下。刘备就收买了张鲁的谋士杨松,杨松散布谣言说马超想造反。张鲁听信了杨松的话,就命令马超一个月内攻下西川,击退刘备。但是马超很明白这是一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刘备这时就让自己手下的李恢去劝降,李恢本来与马超有交情,但是马超仍然对部下说:“李恢今天来是劝降的,你们埋伏在帐外,我一下令,你们就把他砍成肉酱。”李恢进来直接说:“你大祸临头啦。你和曹操有杀父之仇,进不能打败刘备,退不能制止杨松进谣言。四处无法容身,没有地方可以依靠。”马超一听,说:“你说得太对了,我该怎么办呢?”李恢说:“刘备重视人才,必成大业。你父亲和刘备也有交情,不如弃暗投明,这样更容易建功立业。”这样,马超就投奔了刘备。后来马超成为五虎上将之一,成就了自己的英名,可谓善于“求合”。当然,行忤合之术也要知己知彼、对方在要做的这个方面不如自己才可以,否则就容易自食其果。

揣篇第七

本篇主要讲量权和揣情。所谓量权,就是考量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所谓揣情,就是揣测对方隐藏在内心里的实情。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1]天下之权[2],而揣[3]诸侯之情[4]。量权不审[5],不知强弱轻重之称[6];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7]。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8],谋于众寡[9];称货财[10]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11]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12]之智慧,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13]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注释】

[1]量:称量,引申为衡量。

[2]权:权势。

[3]揣:推测,琢磨。

[4]情:真实情况。

[5]审:周密、详尽。

[6]称:称量,衡量。

[7]动静:指事物变化发展的征兆。

[8]大小:指地域的大小。

[9]众寡:指参与某项活动的人口多少。

[10]货财:财物,如果对一个国家而言,那就是指国库。

[11]揆:推测。

[12]宾客:战国时贵族官僚所养的食客,后泛指谋士。

[13]反侧:指百姓反叛和倾向于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