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5214100000027

第27章 让管理走向智慧(2)

有团队、有管理,就必然需要沟通,沟通是减少摩擦、消除误会、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有效手段。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发挥团队和管理的最佳作用。

沟通,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一个很善于沟通的人,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都会更加游刃有余。而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则在交际、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现代管理者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无论是下属还是客户,甚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只要你愿意主动打破沉默或是僵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着你。

破窗理论:及时补好第一块“破窗”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在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了环境较好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周边地区。他把停在纽约周边地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掀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没人碰过。后来,辛巴杜用铁锤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不过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此后,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又共同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和暗示性,即使其影响看上去微不足道,如果没有及时制止的话,坏影响就会滋生、蔓延。就像是如果有人打坏了窗户,而又不及时维修的话,那么就会有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一种无序、混乱的感觉。而在这种氛围中,犯罪就会不断滋生。

纽约的地铁被全世界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直到有一天,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从“破窗理论”中受到启发,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措施。他以“破窗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地铁站重大刑事案件不断增加的时候,极力打击逃票行为。结果令人难以置信,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枪支、刀具。从抓逃票者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就开始快速地下降,治安也大为好转。

其实,不只是纽约,“破窗效应”在我们身边也经常有体现。例如对于违反公司规定或操作程序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及时的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得类似行为屡次发生。又如墙上的涂鸦,如果没有人去清理,很快墙上就会布满各种不堪入目的东西。或者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就会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处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有一家公司,规模不算太大,但对待员工却很人性化,从不轻易地处罚或是开除员工。一天,车工汤姆为了赶在中午休息前完成工作,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来,这样便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没有防护挡板,虽然留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汤姆就可以在中午好好休息了。不巧的是,汤姆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大发雷霆,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去,又站在那里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汤姆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汤姆又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其他人都明白安全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损失了一些利润,但没关系,公司可以想办法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公司将永远无法弥补。”

汤姆流泪了,在公司工作的几年里,汤姆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说他不行,或是严厉惩罚过他。可这一次不同,汤姆知道,这次触碰的是公司的灵魂。

在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原则的“小的过错”,并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能及时修理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就将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毫不松懈,时刻警觉地注意到那些看起来个别的、轻微的问题,及时修补“破了的窗户”,不能自欺欺人,否则,“窗户”一旦被打破,只会使问题恶化。其实,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若能将细节做到完美,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败

蝴蝶效应是由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它的内容是: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会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得克萨斯州的气候发生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深思,不仅在于其迷人的美学色彩和大胆的想象力,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哲学魅力。正是因为如此,“蝴蝶效应”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

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有一天,他乘地铁去时代广场。当时正值下班乘车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台阶中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的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急着乘坐地铁回家。

看到这一情景,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他停下来的时候,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关心的人,人们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又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苏醒了,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只会说西班牙语,且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流浪了好几天,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的。

为什么起初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呢?为什么后来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又有了较大的改变呢?

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罗伯特·西奥迪尼停下来,仅仅是要看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却因此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需要帮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每天都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却符合哲学中的“普遍联系性”。即使是一个环节出现了极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引起结果的极大变化。西方有一个民谣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这一点:少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马蹄铁上一枚钉子的丢失,本是初始条件中十分微小、不易察觉的变化,但却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存与亡。这就是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蝴蝶效应”。由此可以明白,如果对一个微小的纰漏不以为然、任其发展,那它就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全局的崩溃。正如一阵微风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个烟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一样。

名扬天下的美国福特公司,不仅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而且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成为霸主。谁又能想到如此巨大的成功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时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动作。

那时福特刚走出大学校门,来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当时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福特感到自己几乎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经理办公室时,发现书桌旁的地上有一张废纸,他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顺手扔进了垃圾桶。经理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等到福特面试时,福特刚说了一句:“您好,我是来应聘的福特。”经理就发出了邀请:“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公司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震惊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经理接着说:“你的竞争对手的学历确实比你高很多,但是,他们的眼里只能看到大事,而对细节、小事置若罔闻。你的眼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能看得到。我认为,一个连细节都懂得如何处理的人,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从那以后,福特就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后来他还把公司改名,让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

福特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下意识的动作是他的习惯,他的这个动作也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