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5214100000022

第22章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3)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所高校中随机找到80名大学生,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其中有48名大学生表示愿意这么做,而且他们认为校园内大部分学生都应该会乐意这么做。而拒绝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校园里的学生应该大部分都不愿意这么做,愿意背的人只是少数。

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应实验,可见,学生们很容易就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其他学生身上。

吃惯米饭的南方人往往不能理解北京人把馒头作为主食;喜欢民歌的人们则认为摇滚青年俗不可耐,根本不懂音乐;等等。人们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通常会主观地认为别人应该具有与自己相同或是相似的偏好、看法,尤其是当对方的年龄、性别、阅历等方面的因素跟自己相似时,人们在潜意识里更会习惯性地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影子,此时,就更容易发生投射效应。此外,投射效应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当自己遇到不称心的事时,习惯把问题、矛盾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带着自己两岁的儿子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目不暇接,拿在手里爱不释手。于是,她时不时地就会高兴地在儿子面前晃动自己喜爱的商品。

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仍没有离开的意思,儿子开始不耐烦起来,哭闹着要离开。这时,意犹未尽的妈妈便开始呵斥孩子不懂事,嚷道:“这么多漂亮的东西,还不安静地待着,总是吵着离开干吗?”

孩子依然哭闹不休,妈妈终于不耐烦了。正准备抱孩子离去,却发现孩子的鞋带开了,于是俯下身去帮儿子系鞋带。这时她才惊奇地发现,从儿子的视角看出去,根本看不到任何商品,只能看见一条条不断晃动着的腿!

妈妈的做法,很显然就是一种投射效应,她认为自己喜欢的商品,孩子看到后也一定会喜欢。

事实上,当她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时才发现,由于二人视线、角度的不同,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情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一定会是有所区别的。此外,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经历等因素的差异,不同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各有千秋。因此,主观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猜度别人的心思,是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的。

倘若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强加到他人或客观事物之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而自己讨厌的人或物都是丑恶的,最终将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非常美好,身边的人们也都是善良的;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别人跟自己交往时也总是不怀好意;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则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也一样会也很优秀等,这些都是投射效应的作用。

总之,投射效应带给大家的启示就是,在社交中千万不要以己度人,那样你就会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比林定律:学会说“不”是一种智慧

“一生中,多半的麻烦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比林提出的比林定律。他告诫世人,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说“不”。不是所有的“是”都代表肯定,更不是所有的“不”都代表拒绝。对于自己无能为力或是不感兴趣的事情,说“不”是理智的选择,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处事态度。

乔治问父亲:“世界上最难说的词是什么?”

父亲说:“在所有的语言里,我所见过的最难说的词是‘不’!”

“啊哈,爸爸您在开什么玩笑!”乔治喊道,“不,不,不!这简直太容易了!”

“孩子,你很快就会明白,‘不’真的是所有的语言里最难说的词!”父亲说道。

乔治不以为然地跑开了。

第二天,乔治跟往常一样去上学。离学校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池塘,一夜之间,整个水面结冰了,但还不是很厚。可是,乔治的伙伴们却认为可以下去滑冰了。于是,放学后伙伴们飞快地跑到了池塘边。这时,已有几个人在结冰的水面上了。

“来呀,乔治,”伙伴们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好好滑一圈了。”

乔治显然有些犹豫,因为他知道冰结得并不结实。

“放心吧,去年的这个季节,我们也一起滑过的,不会有问题的!”招呼乔治的男孩信誓旦旦地说道。

“只有胆小鬼才不敢来呢!”伙伴们起哄道。

乔治无法忍受伙伴们的嘲笑,“我才不是胆小鬼呢!”他大声说道,然后跑着冲上了冰面。

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突然,有人大声喊:“冰裂了,冰裂了!”接着,乔治跟另外两个小孩子掉进了裂开的冰窟窿里。

乔治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是躺在医院的急诊室里,父亲站在病床边,他的双眼布满血丝。看到乔治醒过来,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的惊喜后便严肃起来。“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我不是警告过你,那里很危险的吗?”父亲严厉地问道。

“我本来并不想那样做,是他们让我上去的。”乔治低声说。

“他们?难道有人强迫过你吗?”父亲接着问道。

“不,没有人强迫我,可是,我不能容忍他们说我是个胆小鬼。”乔治虚弱地答道。

“那你为什么不说‘不’呢?你宁愿去冒险,也不肯对人说‘不’。你不是一直认为说‘不’很简单吗?为什么你没能做到?”父亲接着问道。

乔治闭上了眼睛,慢慢地说道:“爸爸,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话,‘不’真的是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词!”

乔治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不仅发生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是如此。成年人的虚荣心往往比孩子更加强烈。明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该喝酒,可又怕朋友说自己“妻管严”,于是硬着头皮答应朋友去喝酒,结果差点酿成大祸;明明知道自己囊中羞涩,却硬要答应朋友一起K歌,结果,下半月只能是咸菜就着馒头过;明明知道朋友的请求不好办,可是为了照顾哥们义气,心底里的“不”字到了嘴边鬼使神差地变成了“没问题”,结果弄巧成拙;等等。正如比林说的那样,多半的麻烦就是由于自己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波·皮巴迪是“三脚架”公司创始人。他很聪明,不是因为他制造出人类的第一架三脚架,而是他懂得说“不”的智慧。

皮巴迪曾经也是个率真的小伙子。在他决定申请威廉姆斯学院时,他的人生字典里第一次出现了“不”字。威廉姆斯学院的新生入学条件之苛刻,是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倘若有1000人向辅导员提出申请,那么只会有5人能正式提出申请。最终,只有1名幸运儿得以录用。换言之,皮巴迪进入此学院学习的概率几乎是微乎其微,因为他不但不是1000个最优秀的申请者之一,而且是个后进生。

但皮巴迪没有就此罢休,他想办法弄到了招生委员会副主任的电话,并知道了他的名字—科尼利厄斯·雷福特。

“你好,我叫波·皮巴迪,我不接受你们的拒绝。”皮巴迪在电话中对科尼利厄斯·雷福特说道。

接着,电话那头是长长的沉默。“对不起,你能再说一遍吗?”“我想上威廉姆斯学院。恕我冒昧,我正式向你提出我不接受你们的拒绝,我会进入威廉姆斯学院。当然,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后年,但总有这么一天。从现在起,我每年都会向威廉姆斯学院递交一份申请,直到你们接受为止。”

电话那头又是长长的沉默。接着,电话的那头平静地说道:“说实话,我从未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你的做法我很感兴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能做些什么吧!”

不久后,皮巴迪顺利地进入了威廉姆斯学院。

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可以收到皮巴迪这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学会说“不”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及时而恰当的拒绝不但可以解脱自己,又可以给对方台阶。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不再是让“是”字脱口而出,哪怕是几秒钟的思考,然后理性地判断自己到底是该说“是”,还是“不”。倘若你的理性告诉你是后者,你不妨鼓起勇气把“不”字说出来。这样,你不但可以躲开“乔治”式危险,还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发现,以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跟自己说拜拜了!

人际关系定律:先倾听,后诉说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际吸引的说法,是指人主动与他人交往时,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别人的心理需求。人际吸引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每个人对他人给予积极、正面评价的倾向,简言之就是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

当然,不是说所有交往的人们之间都可以产生这种心理上的相互吸引,有些人初次见面,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之感。因此,要想提高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调节不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有法可循的。

韦恩跟罗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罗宾十分佩服韦恩的交际能力,他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韦恩都总是那么受人欢迎。

一次,韦恩跟罗宾应邀一起参加一个小型社交活动。期间,罗宾发现韦恩和一个漂亮的女孩正坐在角落里谈得很开心。出于好奇,罗宾站在远处静静地观察。

第二天,罗宾见到韦恩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上我看到你跟那位迷人的女孩聊得很开心,也很投入。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们到底在聊些什么?你又用了什么‘法术’吸引她呢?”

“法术?啊哈,我的朋友,我哪里懂什么法术,我只不过称赞她皮肤晒得真漂亮,问她是否去过普罗旺斯或者夏威夷而已。她开心地回答说是夏威夷。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她都在谈论自己和夏威夷。”

“啊?就这么简单吗?”罗宾惊讶地问道。

“对,就这么简单。”韦恩肯定地说道。“离开的时候,我们彼此留了电话号码。今天一大早她就打电话给我,说她很喜欢和我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再见到我。事实上,你也知道,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只是微笑着聆听,不曾打断她的话。”韦恩继续说道。

这就是韦恩受人欢迎的“法术”—聆听!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话不投机的主要原因是彼此间不够了解。因此,在对对方的兴趣、爱好、职业、学历、身世一概不知的情况下,亲近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忠诚的聆听者。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人性格的明信片,通过它你会捕捉到有关一个人多方面的信息。

对对方做出一番了解后,你再开口,冒失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对于你的交际来讲,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张晨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看上去大大咧咧,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的感觉真的是一天到晚不知愁滋味。她与人交往时,无论是自己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出一分钟,她就能像老朋友似地开始跟人家天南海北地侃起来。用她朋友的话说,在她那里死的能说成活的,活的能说成死的。

张晨说话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从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小敏是她的新朋友,第一次见面时,她不由分说地就拉着人家的手说个没完没了。一旁的娜娜一直在向张晨使眼色暗示她不要再说下去,而她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有什么呀,大家都是好姐妹,有什么不能说的?对吧,妹妹?”

小敏本就是内向羞涩的女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她更是不善言谈。自己的手就这样被张晨硬拉着不放,她感到自己就像在接受审判的罪犯,几次试着开口,却都被张晨挡驾了。最后,她实在忍无可忍,借上卫生间的理由逃之夭夭了。

“你瞎说什么呀,人家刚刚跟男朋友分手,你不分青红皂白地在那瞎白话一通。”娜娜很生气地冲着张晨说道。“啊?你怎么不早说?”“你给我机会说了吗?”

娜娜扭头走了,从那以后,张晨再也没有见过娜娜和小敏。

其实,从人格、道德的角度出发,张晨并不是个坏女孩,她对待朋友慷慨大方,可她那张“破嘴”却使朋友们像避瘟疫一样躲避她。俗话说:“言多必失。”不是所有的好话都能让人入耳,不合时宜的“好话”同样会让人难堪。因此,在开口之前你最好还是先学会倾听。

人际关系定律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除受到人际吸引的临近性、一致性、对等性、互补性等方面的影响外,每个人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怎样,先聆听,后诉说都是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