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5214100000016

第16章 洞察人性的心理(3)

“小李,帮我打印一下这张图纸,要快,我等着用呢,很着急。”

“小李,饮水机下面的咖啡怎么找不到了?你帮我找一找好吗?”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都是无关工作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小李虽然表面上应承着,但是心里很不舒服,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这是怎么了?人家都说:“职场就是个小社会。”看来这职场还真不是个容易应付的地方,小李一度有了辞职的打算。

试想一下,新人小李为什么会遭遇职场麻烦?不难看出,小李输在了人际关系上面。

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人都有排斥心理。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对于公司里的人来讲,小李是公司的新员工,既是合作对象,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也是还不熟悉的陌生人。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同事们肯定在心里对小李这个新人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李能够清楚地洞察同事们对自己的不可避免的排斥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拉近自己和同事的心理距离,巧妙化解同事对自己的排斥心理的话,小李肯定能很快地融入团队之中。然而遗憾的是,小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只是一味地抱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如果想要避免类似小李的烦恼和遭遇,我们就必须从小李身上吸取教训,学会清楚地洞察交际对象对我们的排斥心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化解对方的排斥心理,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防卫心理:人人都需要有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婴儿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环境在出生的过程中被破坏了,他一下子还不能适应自己出生以后的新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他的安全感没有了,因此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会啼哭。可见,人天生就具有心理防卫的需求和能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讲的“防卫心理”。防卫心理是指人们天生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换一个角度看,人之所以会有防卫心理,是出于心理安全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人都需要安全感。具体到人际交往的领域,人们的“心理防卫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照顾一下对方的“防卫心理”。否则,如果对方在与我们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安全感的话,对方就不会从心里建立起和我们继续好好交往的基础,就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我们人生的成功。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杨光从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一家很有实力的软件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参加工作不久,杨光就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部门经理给自己安排的主管对自己非常冷淡。一经打听,杨光才知道,主管属于自学成才型的,对公司里的高学历人才都不“感冒”。对此,有同事还特意提醒杨光:“哥们儿,你以后要小心点,不要让刘主管抓住你的‘小辫子’。”

不过,杨光并没有在意,杨光想: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事实上,杨光并没有真正领会那个同事提醒他的那句话。在此后的日子里,杨光虽然是个新人,但是由于他在半年内参加了公司里的好几个大的项目,好几次受到了老总的当众表扬,薪资待遇也连跳三级。

此时,意气风发的杨光已经把刚来公司时那个同事提醒他的话忘了个一干二净,行事非常高调。

杨光也越来越不把自己的主管放在眼里,认为他哪方面都不如自己。

但是,杨光自我感觉良好的日子没过几天,麻烦事就一件接一件地来了。先是公司老总在公司例会上含沙射影地批评了杨光:“有些新员工,虽然业务能力不错,但是就因此心高气傲,一副谁也看不上的样子,这可不行。”公司里的人都知道这是在批评杨光。

紧接着,部门经理又找杨光谈话,旁敲侧击地告诉杨光:“即使业务能力很强,也要团结同事,不能耍性子!”

更可怕的是,从那以后,再有什么重要的项目,主管就故意不让杨光参与,只是偶尔会让杨光打打杂,帮帮小忙,而且主管还时不时找机会冷言冷语地讽刺杨光。

这时,杨光才明白了刚进公司时那个同事提醒他的那句话。杨光立马找到那位同事,大倒苦水。

那个同事安慰杨光说:“哥们儿,你的情况算是好的了。没把你开除,是你运气好。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主管和部门经理在搞鬼。你要知道,我们的主管和部门经理都没有什么学历,都是自学成才入的行。他们能做到这个位置,很不容易。因为没有学历,他们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上次提醒你要悠着点。但是你不听,现在知道厉害了吧!”

杨光之所以不能得到主管和部门经理的器重,从实质上讲是因为他高调的行事风格潜在地触碰了主管和部门经理的敏感神经,增加了主管和部门经理对杨光的戒备心理,强化了主管和部门经理对杨光的防卫心理。而防卫是带有攻击性的,反映在行为上就是打压、报复等。

其实,像杨光这么优秀的人,如果能再多懂一点人际交往的学问,能早一点洞察到主管和部门经理对他的防卫心理,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化解主管和部门经理对他的戒备心理,相信杨光能很容易地取得主管和部门经理的信任,也不至于遭遇这些无谓的麻烦。

人的防卫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在什么场合,与什么人交往,我们都要学会洞察对方的“防卫心理”,并采取措施化解对方的防卫心理,从心理上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对方觉得和我们处事是安全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对方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贾君鹏效应:满足对方潜在的情感需求

2009年7月,“贾君鹏吃饭事件”一时间轰动整个网络。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乎调侃式的话,在短短的5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20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许多网友甚至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

“贾君鹏事件”的无厘头式的、戈多式的情节,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实际上是人们的某种情感需求所致。也许我们都记得,“某某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大部分人童年时光最值得留恋的一句话。正是这种联系,让另一个“真实社会”里的人们,以戏谑的态度说出的“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有了共同认知的基础。所以,在此认知的基础上,以及网民无聊、游戏、猎奇等一系列情感需求的综合作用下,将“贾君鹏”推至了互联网戈多式狂欢的巅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君鹏事件”之所以会如此轰动,正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潜在的情感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共同认知。说到底,正是人们对于“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的潜在的情感认知和情感需求导演了这一场网络闹剧。可见,人的潜在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认知具有非凡的力量,它能从某种意义上主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具体到人际交往的领域,“贾君鹏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我们在什么样的交际场合,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要学会洞察人们心理潜在的情感需求,然后在对方心里激起与我们心理相似的情感认知,这样有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增进情感交流,让彼此有共同的心理基础,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多年前,郑杨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一次文学交流会上,郑杨很幸运地认识了一位自己仰慕已久的作家前辈。在会上,郑杨还和这位大作家简单交流了几句。但就是这简单的几句交流,却让郑杨受益匪浅。从那以后,郑杨对这位作家更加崇拜了,但却没有再次见到那位前辈的机会,这让郑杨感觉特别遗憾。

如何才能得到这位前辈长期的指点呢?郑杨来来去去地想了好久,之后决定给这位前辈作家写一封信,郑杨想以这封信为突破口,与作家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以保持长期的联系。

但是写一封怎样的信呢?郑杨又犯难了。后来,郑杨偶然得知,这位作家的童年时代是在一个偏远的贫困小山村度过的。这和自己的经历很相像啊!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郑杨几乎跳了起来,因为郑杨小时候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经历。郑杨想,人家都说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的人最容易做朋友,我和前辈的这段相似的生活经历说不定能促成我们之间的友谊呢。

接下来,郑杨就认认真真地给前辈作家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郑杨介绍说,自己有很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经历,那一段生活经历是最让自己难忘的,所以自己想创作一部关于农村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希望得到前辈的指点。

结果,郑杨很快就收到了作家的回信。作家在信中高兴地说:“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像郑先生这样踏实的年轻人。长期以来,农村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我也有农村生活经历,那段经历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我也有这方面的创作兴趣。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创作意向,我们可以好好谈一谈。”

作家在信里还盛情邀请郑杨到家里做客。

从此以后,郑杨和作家有了频繁的联系。在作家的指导下,郑杨的小说在两年后正式出版,郑杨也因此成了文学圈内小有名气的新秀。

郑杨为什么能得到作家的青睐和指点?正是因为郑杨信中的那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经历的叙述引发了作家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激起了作家潜在的和郑杨相似的情感认知,满足了作家潜在的情感需求。

我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好好体会一下“贾君鹏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也要学会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洞察、满足对方的潜在的情感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