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热饭:在土家山民家中做客,吃饭是很讲究的,主人给客人盛饭,每次只盛一点,在客人还没有吃完时,主人便把客人手中的饭碗夺走,把剩下的饭倒掉重新在盛点热饭给客人,即使是在大热天也是如此,一次表示主人家的热情与富裕。
独筷待客:有客初至土家山乡,主人必先请吃一碗糯米甜酒或糖水泡糯米花,只给客人一只筷子,这样的食品统称为“茶”,或作“见面茶”,或作为“夜宵”,或作为睡前“晚茶”,据说一只筷子表示“半席”,见面茶,压上饥,表示热情接待。
喝冷酒:神农架下谷乡是土家族聚居区,若到山民家做客,主人首先端出一杯酒说声“请喝茶”,这种以酒代茶的习俗叫喝冷酒。客人接过酒一饮而尽主人才会高兴,若不会饮酒应向主人讲明,浅尝一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喝过冷酒,主人这才泡上热茶。
酒是神农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农户家家都酿酒,人人会喝酒。酒主要是苞谷酿的,也有用柿子等水果酿的,统称烧酒。酒有白的,也有药酒和蜂蜜泡的。待客必以酒,客人越醉主人越高兴。酒宴很热烈,酒规十分繁杂,达108种之多。首先是敬酒,敬者先得喝空门杯才有敬酒资格,还得向被敬者申明,叫“叫杯”,叫杯后将杯子斟满双手奉到被敬者面前。被敬者喝完后又斟满还给敬者,叫“还杯”。为了表示礼貌,被敬者一般都先将自己门杯喝空敬给敬者,叫“回敬”,回敬后再喝空敬者的杯子斟满归还,叫“还杯”;或“先敬后还”。一般是主人先敬客人,客人间也可彼此互敬。其次是碰杯,碰杯勿需交换酒杯;相碰后各自喝完再斟满即可。最繁杂的是“转杯”,有正转、反转、隔单转、隔双转等多种形式。一般只主人有发转杯的权利,客人逢到面前敬杯太集中时,为了威慑众人,也发转杯。不同的是主人发的转杯到每人面前只一杯,客人发的转杯却往往包括席上所有的酒杯,必须杯杯见底才能向下转。这种转法又称“赶麻雀”。接还“赶麻雀”的杯子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往下转时将自己的门杯留下,这样可以越转越少,最后回到发起者手里只有一杯子。另一种是按秩序全部往下转,最后8个杯子都回到发起者面前,他再一一还给众人。因此,没有相当酒量绝不敢轻易赶麻雀。还有一种叫“填空”,即发现有人将杯子敬出去了,立即敬上一杯。又有一种叫“请人还杯”,即不直接将杯子还给敬酒者,而是先敬给第三者,再由第三者将杯子还给敬者……五花八门,只要能说出一点理由,找到一条借口,就算一项酒规。目的只有一个,尽量让人多喝,场面越热闹,人们越高兴。
薅草锣鼓,又称山锣鼓,是神农架民间习俗之一。它作为一务种田间歌形式,曾在鄂西一带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已在一些地方消失或正在消失,由于神农架地理环境特殊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使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神农架山大人稀,在大面积田间劳动时,特别是播种、薅草等突击性劳动时,人们便自由组合成20——40人的劳动集体,相互换工互助。劳动时,由两名打唱艺人一边敲鼓打锣,一边唱歌。人群排着整齐的劳动阵势,在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歌声中紧张而愉快地劳动。“早晨来时雾沉沉,只听锣鼓未见人,双手拨开云和雾,满山都是种田人。”这首民歌民歌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劳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