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尽管它们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仍然有人相信它们以其他形式存活下来。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恐龙过去、未来的探索,甚至有人希望提取恐龙的基因,让它们复活。那么,这一切能够成真吗?
1.恐龙再现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人们要想了解当时的地球霸主的各方面情况,只能是通过它们的化石。其实,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发现恐龙化石了。只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限制,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时代,当时的蜀郡武城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自然也就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第一次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化石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动物的骨骼化石。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化石属于哪种动物,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是恐龙的化石。
里丁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的线索进行研究,并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历经多年终于有了一定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不出名的英国人普洛特·加龙省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自然历史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一件巨大腿骨化石,这块巨大的化石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而且他还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这个英国人普洛特·加龙省没有意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化石,没有接近真实的答案,甚至都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并用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在后来的古生物学家经过鉴定,说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当时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是在距今的180年前,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他们还要早145年。因此,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2.怎么让恐龙复活
虽然恐龙是一群很恐怖的动物,可是我们都希望能够亲眼看到活蹦乱跳的恐龙,来刺激一下自己疲惫的神经。谁不想去侏罗纪公园历一次险,谁不想体验一下死里逃生的感觉呢,那绝对是人生的又一次重生。言归正传,恐龙真的能够复活吗?
电影《侏罗纪公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恐龙生产实验室中发生的恐怖事件,销声匿迹了6500多万年的恐龙被“复活”了。恐龙专家约翰博士发现了一只藏在树脂化石中存活至今的古代蚊子。话说这只在远古恐龙时代的雌蚊子,落在了一只恐龙身上,悄悄地吸吮着恐龙的血液,恐龙对此却毫无察觉。蚊子喝饱之后便悄然飞去,落在松树上休息,不巧的是刚好有一滴松脂从天而降,落在了这只蚊子的身上。
经历了上亿年的变化,便形成当今的极品琥珀。而有一个地下组织不断地收集这种琥珀,不断地实验,只是为了从蚊子的腹中提炼出恐龙的DNA,而对于恐龙中残缺的DNA片段,从现生的青蛙中提取相对应的DNA补充。随后约翰博士复制出了恐龙,最后蔓延各地造成不可收拾的灾难局面,致使科学家又不得不研究对付恐龙的办法。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幻想。那么随着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克隆技术的出现,我们不禁地想问,恐龙真的能复活吗?现在的人类是否能通过遗传物质DNA来复制恐龙,让它们重返自然界?
目前,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恐龙复活工作的克拉博士充满信心地回答:“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有人已经从一种化石中获知遗传基因。”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维德尔教授认为,至少从理论上说,要让恐龙复活,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无性繁殖出恐龙或其他已绝迹的动物。否则,即使现在的科学技术再发达,想要复活几亿年前就灭绝的动物那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使恐龙复活,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任何恐龙的DNA,或者说没有人知道恐龙的DNA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恐龙完整的DNA要去哪儿找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古地层岩石中可以找到处于休眠状态的DNA。在琥珀化石中发现了吸有恐龙血的蚊子,它的体内就会有恐龙的血细胞。不过即使找到恐龙的DNA片段,要使恐龙复活也是困难重重。
因为DNA是保存在昆虫体的木乃伊内,经过几千年之后,它的复活可能性有多大很难说。不过科学家们不断地实验,向目标靠拢,最后让恐龙复活,还真是有可能的事,在不远的将来恢复下一个恐龙时代可能不再是梦想。
3.恐龙你在哪里
在地球曾经称霸的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三叠纪,它大约开始于2.5亿年前至2.03亿年前,历经约5000万年。
海西运动使得许多地槽变为了山系,陆地面积逐渐扩大,也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陆地沉积及生物界的变化正是受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影响。在三叠纪时期,世界各地都有陆地沉积的现象,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早期呈现出干旱的特点,与二叠纪晚期相似;到三叠纪中、晚期之后,气候变得湿热起来,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同时植物地理区也发生了分异。
接下来再来说白垩纪,它源于德文的白垩纪名的缩写。“白垩纪”这个词语,是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在1822年开始创造使用的。它大约是在1亿455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也就是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白垩纪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长达7000万年,同时也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传说中的恐龙,是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可以找到的一种动物,它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这种神奇的生物在地球上称霸超过1亿6000万年之久。令人叹惋的是,恐龙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遗迹中找寻到它们的踪影。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却存活了下来了,并一直繁衍至今。
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难道现在就真的没有一只恐龙存活着吗?根据资料显示,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但是有差别,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而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是它们的羽毛很原始。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肉食性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代表着恐龙与鸟类有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除了与恐龙有着相似外形的鸟类外,还有鳄鱼,它们也有可能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的关系远。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动物,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该类演化支。现在你知道恐龙在哪儿了吗?
4.如果恐龙活到现在
曾经有一位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推测过,如果恐龙活到现在的话,它们一定还是地球上的霸主。在恐龙这个大群体中,白垩纪晚期最聪明的窄爪龙会逐渐进化,由恐龙进化成类人动物,拥有着高级智慧,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那么,哺乳动物就不会迎来进化的春天了,瘦小身躯的它们如何能够与恐龙相抗衡。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的出头之日不再有,人类这种生物自然也就不会存在于地球上了。
恐龙如果能存活至今,肯定会有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适者生存,不能适应变化的它们只能被淘汰。6500万年前,气候和地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活下来的恐龙其外貌、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与其祖先的模样大相径庭。但这其中也不乏会有极少数的恐龙所处的生活环境在这段上万年的时间里变化不大,因此进化也不太明显,基本保持着祖先的样子。
德国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它们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经过7000万年的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有的形态。但是,尽管大规模物种进化,也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还延续生存,这就是因为它们进化了两栖类。除了鱼类之外,也有极少数爬行类(如鳄、蜥蜴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发生都是隔一定时期的。因此,可以推断出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恐龙灭绝事件并不是生物进化史上唯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就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事件,这被人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
适者生存,每种生物只有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一个物种的兴衰常常是由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当环境适合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分。那么,大气成分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在这方面有些动物甚至比人类更为敏感。
在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这说明恐龙很适应高二氧化碳浓度大气的生存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了,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足够地向前发展,也许这正是因为大气成分以及其他环境让它们难以适应,并不能让它们很好的生存。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受恐龙压迫,发展较为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恐龙的身体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疾病像瘟疫一样蔓延。第二,哺乳动物更适应这种新的大气环境,这为它们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遗留下来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爬行动物物种。
5.恐龙的基因片段
一般所见到的恐龙蛋化石,它们的外壳和蛋腔都已经完全石化。而1993年初,在河南郑州有一位收藏家所收集的一枚恐龙蛋化石却十分特殊。这是一枚白垩期晚期C型恐龙蛋化石,是从河南省西峡县发掘出来的。它有着扁圆形的外壳,并且外壳坚硬完整无裂隙,直径达9厘米。在一次意外中,这枚恐龙蛋化石不小心被摔成了两半。在破碎处,收藏者发现硬邦邦的外壳内,有一种灰褐色絮状的软物质包裹着,而且还十分潮湿。后经初步鉴定,恐龙蛋中的“特异”灰褐色絮状物,主要是硅酸盐黏土矿物。随后人们将这枚恐龙蛋化石保存在了地质博物馆内。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足够兴趣。一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从这枚化石中取了约20毫克的“特异”灰褐色絮状物,并做了实验:将“特异”灰褐色絮状物灼烧一分钟,然后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灼烧的一部分“特异”灰褐色絮状物,不能燃烧,但是局部却已焦化,这就证明其中含有机物;而经化学分析,“特异”灰褐色絮状物里面含有0.5%~1%的氨基酸,是含有DNA而存在的。
1995年3月15日,这个研究成果被大肆报道,北京大学的科学家表明:通过对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及实验设备的使用,证实这枚“特异”的恐龙蛋化石中确实有DNA存在,并且他们还成功地获得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在此之前,1994年9月24日,美国蒙大拿大学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从一具6500万年前的恐龙骨骼中首次提取出了遗传基因材料。霍纳将一头“霸王龙”的大腿骨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出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与现代鸟类的遗传材料存在着相似之处,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形式的关联。
然而,霍纳和伍德沃德在公布他们的成果时都强调指出,DNA分子仅仅是生物基因材料的一小部分,不能够被“放大”和“复制”,所以不能提供恐龙“再创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