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110800000032

第32章 恐龙灭绝之谜(2)

(7)气温雌雄说

通过对鳄鱼现在的情况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鳄鱼的雌雄由卵期的气温决定。即当气温高时,鳄鱼(卵内)是雄性,当气温低时,鳄鱼(卵内)是雌性。鳄鱼保持了恐龙的原始形态,从而推测出它们卵的雌雄问题也很可能与恐龙类似。6500万年前的地球,气温骤升,气候陡然地变化让恐龙们措手不及,导致几乎所有的恐龙卵都成雄性,雌性恐龙自然也就消失了。只有雄性而没有雌性,恐龙无法繁衍后代,逐渐走上了灭绝之路。

(8)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上得到的资料,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散热能力较弱的恐龙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遭受到严重地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灭绝。

哪一个是正确的说法我们都无法判定。总之,恐龙灭亡仍是一个谜,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

5.恐龙灭绝新说

即使人们在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断地质疑与解释,但这也阻挡不了科学家们的脚步。通过更深入地研究,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又有了新的说法。

(1)卵生导致灭绝

伦敦动物协会的成员,以及苏黎世大学的着名科学家对导致恐龙灭绝的本质原因及灭绝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生育体积较大的恐龙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有更大更厚的蛋壳,第二胚胎能透过蛋壳结构呼吸。但是要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几乎不可能,因此,新孵化恐龙肯定要小得多。

另外,新生哺乳动物生存的环境和它们的父母相同,直到它们能够较独立地生存之前,都是被母亲亲自喂养长大的。而大型恐龙却是另一种情况:它们的体型变化很大,这也注定了大型恐龙一生中要适应诸多不同的生境,与新生哺乳动物情况不同。

科学家们对此解释道,恐龙会经历它一生中所有生态域的大多数,而哺乳动物完全相反,它们只需经历其中的少部分。在这方面,科学界已经达成一项共识,就是在特定体型的生物会占据相应的生境。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小型及中型恐龙的生境会被大型恐龙的青年个体占据,所以它们拥有极少的个体种类,但这种情况在哺乳动物中是不会发生的。

对恐龙所有属种(包括其后裔——鸟类)的统计显示,体重介于2~60千克时的恐龙,很少会与成年个体共同生活,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在计算机模拟最后指出,小、中型种类恐龙的缺失是由于恐龙间竞争导致的,相反哺乳动物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另外,大型恐龙的存在以及恐龙年轻个体的普遍竞争都是这样的,而哺乳动物并不发育形成大型种类;小型恐龙受到同类及哺乳动物的压力更大,相互竞争以至它们走向灭绝的边缘,或者向新的生境发展,而向新环境的发展保证了它们的生存,那就是进化成鸟类占领天空。

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6亿年,直到三叠/白垩界线处,恐龙最终没有躲避了大灭绝事件招来的巨大灾难。当时所有大约10~25千克重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而当时许多哺乳动物都在此阈值之下,凭着这个优势,不但躲过此次灾难而且还逐渐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承受着巨大灾难的恐龙,基本上全部灭绝走向了衰落,恐龙的统治时代从此结束了。

(2)有机硅缺失论

恐龙的肌肉属于一种有机硅胶,恐龙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的祖先,动物的祖先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恐龙对硅烷的依赖性极强。恐龙以高分子有机硅或硅结构的动物、植物为食,恐龙随着其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减少而逐渐灭绝。

(3)彗星撞击加火山爆发

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到地球上。彗星带来的强烈撞击造成火山爆发,但这些都不足以使恐龙灭绝。真正使恐龙灭绝的是,火山爆发之后,大量的厌氧菌飘到了空气里,这种厌氧菌将氧气转化成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气体。经过时间的积淀,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越来越少,有毒气体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型哺乳动物还能够继续生存,但体型巨大的恐龙却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为了继续繁衍,它们便将身体不断缩小,直至逐渐演化成了类似鸟类的其他物种。

6.恐龙公墓

恐龙公墓是恐龙时代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之一。在一些地方的地下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遗骸,并且集中埋在一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恐龙公墓”。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形成的。这种现象往往是恐龙生前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灾难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大量不同品种的恐龙会保持死亡瞬间的状态,它们的尸骨保存得较为完整。恐龙公墓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很少,因此一经发现,立即就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1)伯尼萨特禽龙墓

1877年至1878年那段时间,比利时伯尼萨特发现了一些巨大的动物骨胳化石。这些化石是在一个煤矿里,矿工们在地层深处挖掘坑道时发现的。随后人们将这些化石从地下挖出来,然后送到博物馆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经比利时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鉴定,这些化石属于植食性恐龙禽龙的化石。后来他们推测,禽龙墓形成于1亿4千万年前奋斗伯尼萨特,当时这里曾经有一个又深又陡的峡谷。禽龙生活在这个峡谷的附近,有时会被突发的山洪冲下深谷摔死并被沉积物掩盖,逐渐变成化石。由于山洪是突发的,所以这些禽龙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跌进峡谷的,它们死亡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伯尼萨特禽龙墓是在时间的积淀下逐渐形成的。

(2)阿尔伯达尖角龙群葬墓

1985年,人们在加拿大的“恐龙之乡”阿尔伯达发现了一处地方。这个地方埋藏着数百具尖角龙(角龙的一种)的骨骼化石,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尖角龙都有。经研究表明,这些尖角龙是同时死亡并被埋葬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分析当时可能是这样的:8000万年前,一大群尖角龙举家迁徙,到远处去寻找新的食源。浩荡的恐龙大军过河时,突然间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尖角龙们惊恐万分,相互推搡,互相踩踏,许多尖角龙纷纷掉入河中,还没有来得及挣扎出来,就被泥沙所掩盖住。在经历了千百万年后,它们变成了化石。

(3)古斯特的腔骨龙墓

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叫古斯特的农场,1947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恐龙化石“万龙坑”,里面竟有数百具腔骨龙化石骨架。这些腔骨龙有上了年纪的,也有年轻和年幼的,尸骨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它们是同时死亡并被埋葬在古斯特这地方的,一定是某种突发性灾难使这些群居在一起的腔骨龙死在这里的。

(4)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墓

1977年,在自贡市郊的大山铺,出土了大量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类及其他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在这样一个面积约17000平方米的地方,当时仅仅发掘了不到1/6的面积,就发现了这么多的化石,足以证明这个恐龙墓是有多大。

(5)二连恐龙墓

在从我国中蒙边界附近,地理学上称为“通古尔高地”恐龙墓地的二连盐地,是世界着名的动物化石宝库。我国的二连盐地,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

7.恐龙的灭绝是哺乳动物的兴盛吗

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大批恐龙消亡之后,哺乳动物才得以摆脱恐龙的压迫,有了出头之日,开始繁衍后代。其实据研究证明,在恐龙灭亡之前,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已经兴盛繁衍了。事实上,恐龙灭绝是在大撞击之后的十万年内才完全灭绝的。那时候的哺乳动物体态是较为小的。

另外,哺乳动物是温血动物,在撞击后的极寒期中适应性比冷血的恐龙好,而且那时的哺乳动物数量少但繁殖力特别强,因此恐龙大面积死亡后,哺乳动物迅速发展了起来。从而也就有了“恐龙的灭绝是哺乳动物的兴盛”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脊椎动物类古生物学家威尔逊和他的团队利用3D图像技术和CT扫描技术,分析了41种多瘤齿兽类动物的牙齿化石。

多瘤齿兽是一类类啮齿类哺乳动物,差不多是1.65亿年前出现,到3400万年前灭绝。这其中有些牙齿化石极为细小,约为1毫米宽。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哺乳动物磨牙的牙尖(牙脊)演化得越来越多。在现代哺乳动物中,牙尖越多(一颗牙可以有很多个牙尖),磨牙的牙尖越多,压碎植物的效率就越高,代表动物的饮食构成中高纤维类及植物的比例会更高。

通过观察它们的牙齿的复杂度,研究人员推断出,在恐龙消亡前2000万年,多瘤齿兽类就已经很多样化了。多瘤齿兽刚出现时与老鼠大小相似,而随着它们的牙齿复杂度的增加,它们的体形也不断地变大。约1.4亿年前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之后这种动物的体型变大了,最后与豪猪、海狸大小相仿。在恐龙灭绝之后,多瘤齿兽仍然继续繁盛,直到其他哺乳动物取得了竞争优势后,它们约3400万年前灭绝。

恐龙的灭绝不是哺乳动物的兴盛,但恐龙灭绝确实是为大型哺乳动物诞生铺就了道路。随着恐龙退出历史舞台,哺乳动物开始在地球上占据一席之地。据一份新的科学报告显示,恐龙灭绝后,一些哺乳动物体形开始变大。

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距今3400万年前的欧亚大陆会出现高约6米,重17吨的类似犀牛的食草动物——无角巨犀。这只巨塔般的掠食者,以及象目的恐象,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们和那些蹿行于恐龙之间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距今2亿1000万年前,哺乳动物才开始进化,在接下来的1亿4000万年中,它们一直都保持着较小的体型,这可能来自于当时掌控生态圈的爬行动物以及恐龙带来的竞争所致。尽管在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中,哺乳动物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哺乳动物幸存下来并适应环境,很多幸存者都是小型穴居动物,它们无所不吃。这些零散的幸存者为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重新跻身生物圈奠定了基础。

在对化石数据进行编译统计之后,科学家弄清了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不同纲目,发现哺乳动物的最大体型在6500万年前开始急剧增长。而在大约3400万年前的渐新世的欧亚大陆上达到顶峰,在大约1000万年前中新世的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又再次达到顶峰。

8.恐龙灭绝带给我们的启示

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争议,科学研究结果指出,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海岸撞击地球,令地球出现了因撞击引起的地震和火焰风暴,关键是把几百亿吨的物质抛入大气层,遮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令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其中,恐龙就包括在里面。

而事实上,这撞击却同时提供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新物种进化的环境和条件。一灭一生,真是一个循环,地球的情况来看,是否又是步向另一次重生的阶段?答案我们无从得知。随着恐龙时代的一去不复返,在对它们的盛衰经历慨叹不已的同时,是否也该从中领悟些什么呢?

无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件。其实,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过程,就像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哪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更高级的生物将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其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其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某种大的变化,再也不适合恐龙生存,最终导致恐龙灭绝。由恐龙的灭绝,我们是否也想到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灭绝,它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的不断破坏,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人类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它至今仍是我们唯一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是我们的家园。维护地球的环境质量,确保地球的生态平衡,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我们最切身利益的所在。

如果不加以制止和保护,人类最终的下场将和恐龙是一样的。人类要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们一直对环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破坏。未来的我们会不会也像恐龙一样消失呢?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环境,绿化环境,不乱砍乱伐,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放污染物,不浪费地球资源,为子孙后代创建美好的生存环境,使人类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