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韩非子全鉴
15078100000046

第46章 说疑(1)

【原典】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①,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②,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③。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注释】

①不辜:无罪。辜:罪。②太上:最重要的,第一位的。③师:学习,遵循。

【译文】

治国的大事,不仅仅指赏罚得当。奖赏没有功劳的臣民,惩罚没有罪过的民众,这自然不能称作明察。在奖赏有功之人的时候,在惩罚有罪之人的时候,即使做到没有任何一处遗漏,其作用仅仅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并不能因此而产生新的功劳和禁止新的罪过。所以,禁止邪恶的方法,首先是禁止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为。如今社会上的人们都说:“要使君主地位尊贵,使国家局势安定,就必定要凭借仁爱、道义、才智、贤能。”却不知道导致君主卑下、国家危乱的,恰恰就是那些所谓的仁爱、道义、才智、贤能所致。因此掌握了正确治国原则的君主,必定会排斥仁爱、道义,废除才智、贤能,用法制来使民众臣服。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就能够获得广泛的赞誉和显赫的名声,百姓太平而国家安定,这是因为君主懂得了治理民众的正确原则。一般而论,权术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既然这样,想让那些郎中们每天在廊门之外都能够听到治国的法制原则,甚至境内的民众每天都看到法令,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原典】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①,讙兜氏有孤男②,三苗有成驹③,桀有侯侈④,纣有崇侯虎⑤,晋有优施⑥,此六人者,亡国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⑦;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⑧,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类者也。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国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国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别贤不肖如黑白矣。

【注释】

①有扈氏:夏朝时部落之一。失度:相传为有扈氏的大臣。②讙兜氏:尧时部落之一。孤男:相传是讙兜氏的大臣。③三苗:古时南方部落之一。成驹:三苗族的大臣。④侯侈:相传为夏桀的宠臣。⑤崇侯虎:商纣的宠臣。⑥优施:春秋时晋献公的优伶。曾唆使晋献公的宠妾骊姬杀害太子申,招致内乱。⑦征:通“证”,证明。⑧禅:通“擅”,控制。

【译文】

从前有扈氏有个叫失度的臣子,讙兜氏有个叫孤男的臣子,三苗有个叫成驹的臣子,夏桀有个叫侯侈的臣子,商封有个叫崇侯虎的臣子,晋国有个叫优施的臣子,这六个人,都是造成国家危亡的臣子。他们把正确的说得好像是错误的,把错误的说得好像是正确的,内心阴险毒辣,外表小心谨慎,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善良;他们称道远古的事情,使原本美好的新生事物遭到遏止和破坏;他们善于控制君主,收集君主隐微的意向,利用君主的某些爱好去扰乱君主的思想;这就是那还总侍奉君主在君主身边的一类人。以往的君主,有的得到了自以为合适的人才之后自身安定而国家得以保全,有的得到了自以为合适的人才之后导致了自身的危险和国家的灭亡。得到自以为合适的人才这一名声是相同的,但利弊相差极大,所以君主对于左右近臣不能不加倍小心。做君主的如果能够真正地了解臣子所说的话,那么区别贤与不贤的人就像区别黑白那样清楚了。

【原典】

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①,此十二人者,皆上见利不喜②,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③,则不乐食谷之利④。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⑤;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⑥,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民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

【注释】

①许由:相传为尧时的隐士,他不接受尧传给自己的帝位而隐居于箕山。续牙:相传为舜时的隐士,舜的七友之一。晋伯阳:相传为舜时的隐士,舜的七友之一。秦颠颉:古时的隐士。卫侨如:古时的隐士。狐不稽:古时的隐士。重明:古时的隐士。董不识:古时的隐士。疑为董不訾,相传为舜时的隐士,舜的七友之一。卞随、务光:均为商汤王时的隐士,相传商汤灭夏后想将帝位禅让给他们,他俩均不肯接受投河而死。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都不肯继承君位,后逃隐到首阳山而饿死。古人视他们为廉洁的典范。②上:好的方面。③萃:通“悴”,憔悴,劳苦。④食谷:享受俸禄。谷:粮食,此处引申为俸禄。⑤无以:没有办法。⑥伏死:隐居而死。

【译文】

至于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十二个人,都是看到利益而不动心,临危难而不会感到恐惧的。有的是把统治整个天下的大权送给他们而不肯接受,有了忍辱负重的名声,却不愿接受官府的俸禄。看到利益而不动心,即使君主厚赏,也不能勉励他;临危难而不会感到恐惧,即使君主重罚,也不能镇服他;这叫作不服从命令的人。这十二个人,有的隐匿生活而死在了山洞里,有的憔悴不堪而死于山林,有的在深山里饿死,有的投水自尽。像这样的一些人,古代的圣王都不能让他们做臣,如今这个时代,又怎么能够使用呢?

【原典】

若夫关龙逄、王子比干、随季梁、陈泄治、楚申胥、吴子胥①,此六人者,皆疾争强谏以胜其君。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一言而不听,一事则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②,手足异处,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先古圣王皆不能忍也,当今之时,将安用之?

【注释】

①关龙逄(páng):夏桀的大臣,因直谏遭到杀害。随:诸侯国名,在今湖北北部。季梁:随国大夫,劝随侯内修国政,外不与楚国为敌。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泄治:陈国大夫,因直谏遭到杀害。申胥:即葆申,楚文王时的大臣。②要:同“腰”。领:头颅。属:连接。

【译文】

至于夏桀时的关龙逄,商纣时的王子比干、随国的季梁、陈国的泄治、楚国的申胥、吴国的伍子胥,这六个人,都凭激烈争辩或强行劝谏来压服君主。如果君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按照他们的意见行事,就会出现如同师徒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果有一句话未被君主接受,一件事情未按照他们的意见办理,他们就用强硬的话语来侮辱君主,豁出自己的生命等待君主的处理,即使家破人亡,身首异处,手脚被肢解得不在一处,也不畏惧。像这样的臣子,古代的圣王都不能容忍,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又怎么能够使用他们呢?

【原典】

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①,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②,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

【注释】

①田恒:即田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前481年,他发动政变,杀掉齐简公而立齐平公,控制了齐国政权。子罕:战国时宋国大臣,后废掉宋桓侯,夺取了宋国政权。季孙意如:即季平子,春秋末期鲁国执政大臣。侨如:疑为鲁国叔孙侨如。叔孙侨如与鲁成公的母亲私通,又在晋厉公面前诋毁鲁成公,事情败露后逃到齐国。子南劲:卫国贵族,为卫国将军子南弥牟的后代,后投靠魏国,在卫国被魏国消灭之后,魏惠成王封他为侯。白公:即白公胜楚国贵族,为谋取楚国王位,于前479年发动政变,杀死令尹子西,废除楚惠王自立,失败后自杀。子之: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相。②比周:相互勾结。

【译文】

至于齐国的田成子、宋国的子罕、鲁国的季孙如意、晋国的孙侨如、卫国的子南劲、郑国的太宰欣,楚国的白公胜、周国的单荼、燕国的子之,这九个人作为臣子,他们的行事,都是在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对付自己的君主,不走正道而大搞谋私的勾当,对上威逼君主,对下破坏国家安定,他们勾结外国作为自己的外援以扰乱国内的政务,拉拢下属来对付君主,做起这些事情来一点也不会感到为难。像这样的臣子,只有圣王明主才能予以控制,如果是昏聩糊涂的君主,能够识破得出来吗?

【原典】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衰、范蠡、大夫种、逄同、华登①,此十五人者为其臣也,皆夙兴夜寐,单身贱体,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进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劳;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鬴洧之卑②;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鬴洧之卑。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

【注释】

①皋陶: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为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隰朋:齐桓公的右相,协助管仲进行改革,齐国大治。蹇叔:春秋时秦国大夫,为百里奚所推荐,二人共同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舅犯:即狐偃,字子犯,春秋时晋国大臣。赵衰(cuī):晋文公的大臣,曾跟随晋文公一起逃亡,辅助晋文公成就霸业。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大夫种:即文种,越国大夫,与范蠡一同辅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建立霸业。逄同:越王勾践的大臣,曾劝说越王勾践联合齐、楚、晋三国,布置对吴国的外交攻势。华登:春秋时宋国大夫。②鬴(fǔ):即复鬴,古代九河之一,在今河北境内。洧:今双洎河,在今河南境内。

【译文】

至于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衰、范蠡、文种、逄同、华登,这十五个人作为臣子,他们的行事,都能够夙兴夜寐,委屈自我而任劳任怨,恭敬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们修明刑法、做好职事来侍奉自己的君主;他们提出美好的建议、通晓统治法术而不敢自我夸耀,建功立业之后也不敢炫耀自己的成就;他们能够不惜倾家荡产以有利于国家,为了君主安全而不惜献出生命;他们把自己的君主看得像上天、泰山那样高贵,把自身看成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君主在国内享有英明的名声和广泛的称誉,而自己安于接受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的地位。像这样的臣子,即使遇到昏聩糊涂的君主依然能够建功立业,何况遇到贤明君主呢?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霸王的辅佐大臣。

【原典】

若夫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頟、晋阳成泄、齐竖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①,皆思小利而忘法义,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②,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③,苟得一说于主,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杀,国分为二;郑子阳身杀④,国分为三;陈灵身死于夏征舒氏;荆灵王死于乾溪之上⑤;随亡于荆;吴并于越;知伯灭于晋阳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⑥。故曰:谄谀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

【注释】

①滑之:战国时西周威公的大夫。公孙宁、仪行父:均为春秋时陈国大夫,二人共同引诱陈灵公与夏姬淫乱。芋尹:楚国田猎时主管驱兽的官职。申亥:楚灵王的臣子。随:诸侯国名,在今湖北北部。少师:春秋时随国大夫。种干:春秋时越国大夫。王孙頟(é):春秋时吴国大夫。阳成泄:春秋末期晋国智伯瑶的家臣。②掩蔽:腰肢埋没。③共:通“供”,满足。④子阳:战国时郑国的相,因执政太过苛刻而被杀。⑤乾溪:地名,在今安徽亳州东南。⑥七日:不同史书记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