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韩非子全鉴
15078100000026

第26章 喻老(2)

【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在经过郑国时,郑国的君主对他没有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位贤明的公子,您应该盛情地款待他。可以借此积累您的恩德。”郑君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叔瞻又劝说道:“您不盛情地款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还是没有听取他的意见。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调动军队讨伐郑国,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以垂棘产的玉璧为礼物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唇亡而齿寒,现在虞国和虢国是相互救助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施恩。如果今天晋国消灭了虢国,将来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国的国君没有听从,接受了晋国的宝玉,把道路借给晋国。晋在攻取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然而郑国和虞国的两位君主都不能采纳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出现苗头时容易对付。”

【原典】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①,必将犀玉之杯②;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③,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④,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⑤,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注释】

①土:盛汤的陶制器皿。②犀玉之杯:一种由犀牛角和玉做成的杯子。③菽:豆类植物。藿:豆叶。④九重:泛指多层。⑤肉圃:肉林。

【译文】

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使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用来食用旄牛、大象和豹子的幼体;食用旄牛、大象和豹子的幼体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那么就会穿着多层的锦绣衣服,住上宽敞房屋和高台。箕子是因为害怕这种事情发展出的最终恶果,所以深为这样的开端担忧。过了五年,商纣摆设肉林,设置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堆成的丘山,靠着蓄酒的池子,于是商纣王也就因此而灭亡了。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所以说:“观察细微的事情以明白大问题就叫作明智。”

【原典】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①,故能杀夫差于姑苏②。文王见詈于王门③,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④。故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⑤。”

【注释】

①洗马:走在主人的马前面。洗:通“先”。②姑苏:即姑苏城,春秋时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③詈(lì):骂。王门:即玉门,商纣王用玉装饰的门。④牧野:为周武王伐商的决战地,在今河南淇县南。⑤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见《老子·七十一章》。

【译文】

勾践到吴国服贱役,亲自拿着盾牌、长戈做吴王夫差的马前卒,所以能在姑苏把夫差杀死。周文王在商纣王用玉装饰的门前受到辱骂,面不改色,结果武王在牧野捉住了纣王。所以说:“能够保持柔弱即是刚强。”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不把为别人服役视为难以忍受的痛苦;周武王之所以能够称王,并不因为被人辱骂而苦恼。所以说:“圣人之所以不苦恼,是因为他心中不将那些事看作是苦恼的,因此就不苦恼。”

【原典】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①,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②。”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③

【注释】

①鄙人:边鄙之人,乡下人。子罕:即乐喜,春秋时宋国大夫。②细人:小人。③引文出自《老子·四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译文】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乡下人说:“这是件宝物,应该作为君子的器物,不应该被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宝玉当成宝贵的东西,而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玉当成宝贵的东西。”这即是乡下人想要宝玉,而子罕不想要宝玉。所以说:“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看重难得的财物。”

【原典】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①。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②

【注释】

①箧:箱子。②引文出自《老子·四十六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译文】

王寿正背着书走路,在大路上遇到徐冯。徐冯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行为产生于当时的需要,因此聪明的人做事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书本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认识,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收藏书籍的。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走路呢?”于是王寿就焚烧了自己所背的书籍而扬掉它的灰烬。所以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而聪明的人也不用箱子去收藏书籍。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也重复犯下这样的错误,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所以说:“去学习本来不应该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原典】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丰杀茎柯②,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③;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④。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⑤

【注释】

①楮:树名,一种落叶乔木,其叶似桑叶而较糙。②丰杀:宽狭。杀:减少,此处引申为狭窄。茎柯:叶片上的脉络。③后稷:周人的始祖,善于种植农作物。④臧获:奴婢。⑤引文出自《老子·四十六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万物都有各自固有的天性,应该顺应着它们各自的天性予以引导。因为顺应了万物的天性,所以静止的时候能保持本性,活动的时候也能够顺应着万物的法则。有个宋国人,为他的君主用象牙雕刻楮叶,三年刻成了。这片象牙楮叶的宽狭和上面的脉络,以及绒毛、色泽,即使是混杂在真的楮叶中也不能辨别出来。于是这个人就因为雕刻楮叶有功而在宋国享受着俸禄。列子听到后说:“假如大自然三年才能生成一片叶子的话,那么有叶子的东西也就太少了!”所以不依靠自然条件而仅凭一个人的本事,不顺应万物的法则而去效法一个人的智巧,那就都是用三年时间雕刻一片叶子的行为了。因此如果冬季耕种庄稼,后稷也不能使它多产;丰收之年长出很好的庄稼,奴婢也不能使它枯败。仅凭一人力量,就是后稷也将难以成事;顺应自然法则,就是奴婢也会成事有余。所以说:“依赖万物的自然天性而不敢按照个人的意志行事。”

【原典】

空窍者①,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②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注释】

①空窍:指人的耳、目、口、鼻等器官。②引文出自《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