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茄果类蔬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55300000009

第9章 侵染性病害(8)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病菌飞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从果皮侵入而发病,发病后病部作为再侵染源。7~8月高温多雨季节、或低洼、土质黏重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科作物轮作。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的地块种植。

②定植前精细整地,沟渠通畅,做到深开沟、高培土,降低土壤含水量。

③及时整枝打杈,去掉老叶、内膛叶,使果实四周空气流通。

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避免病原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反溅到植株下部叶片或果实上。

⑤及时摘除病果,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9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靠近地面的部位要重点喷药,保护果穗,适当喷洒地面。

番茄黑斑病

本病又称钉头斑病、指斑病。

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果实,近成熟的果实最易发病。果实上的病斑为灰褐色至淡褐色,圆形至椭圆形,稍凹陷,有明显的边缘,果实上有一个或几个病斑,大小不等。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果腐烂。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种植地低洼、管理粗放、肥水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或果实有伤口易发病。温暖多湿的天气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加强水肥管理,施足粪肥,适时追肥,使植株稳生稳长可减少受害。

②及时摘除病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带到田外深埋。

(2)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播前种子消毒,用55℃热水浸种15~2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4~5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生长期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棚室中每次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亩熏治。

番茄叶霉病又称黑霉病,俗称黑毛。

发病症状本病可为害叶片、茎、花和果实,以叶片受害较重。叶片发病时,叶背初呈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白色、灰褐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叶片正面呈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条件适宜时,叶片正面也会长出霉层。发病多从老叶开始,渐由下向上部新叶发展蔓延,发病严重时叶片由下向上逐番茄叶霉病初期症状番茄叶霉病中期症状番茄叶霉病后期症状番茄叶霉病田间表现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而干枯。也能为害嫩茎和果柄,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凋萎或幼果脱落。果实染病自蒂部向四周扩展,产生近圆形硬化的凹陷斑,病斑上长出灰褐色至黑褐色霉层。

病原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播种带病种子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发育温度为9~34℃,最适温度为20~25℃。当气温为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时利于发病。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半个月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连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植株上选择留种。

②与瓜类和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③采用生态防治,重点是控制温、湿度,增加光照,预防高湿、低温。加强水分管理,浇水在上午,苗期浇小水,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浇,开花时轻浇,结果后重浇,浇水后立即排湿,尽量使叶面不结露或缩短结露时间。

④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⑤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并进行叶面喷肥。及时整枝打杈、绑蔓,坐果后适度摘除下部老叶。

(2)药剂防治:

①棚室消毒。定植前每立方米温室大棚用硫黄粉5克、锯末10克混合后分装几处,点火后密闭烟熏一夜。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4~5小时,或采用2%武夷菌素水剂浸种,或用种子重量的0.4%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150~200毫升,混匀后可拌种3~5千克,包衣后播种。

③生长期防治。在温室、大棚中每亩每次用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剂800~1000克,或10%异菌脲·福美双粉尘剂1000克,采用直接喷粉,使超细的粉尘在棚室内悬浮、分散,叶片的正反面和茎枝均匀受药,视病情间隔7~10天用药1次。还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250克/亩,在傍晚封闭棚室后施药,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熏。开始发病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25%啶菌唑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番茄炭疽病

发病症状本病只为害果实,尤其是成熟果实。发病初期果实表面产生水浸状透明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其上密生小黑点,湿度大时表面有淡红色黏质物,后期引起果实腐烂或脱落。

病原果腐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潜伏在种子上,发芽后直接侵染幼苗,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经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未着色的果实染病后潜伏到果实成熟显症。生长后期,病斑上产生的病菌通过雨水溅射到健果上,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发病重,成熟果实受害多。重茬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植株郁闭或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

③及时清除病残果,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保护地要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物理防治: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4~5小时。

(3)药剂防治:绿果期开始喷药,常用农药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微乳剂2500~3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轮换使用药剂有利于提高防效。每隔7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

番茄灰叶斑病

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很少为害茎,不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暗褐色小斑点,呈水浸状,并沿叶脉向四周扩大,发展为不规则病斑。病斑中部渐褪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小而多,直径2~4毫米,极薄,后期易破裂、穿孔或脱落。茎上病斑为暗褐色小斑点。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

病原无性态称为茄匐柄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番茄格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进行初侵染,病菌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暖潮湿、阴雨天气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土壤肥力低、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

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④棚室浇水改在上午,注意通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减少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

(2)药剂防治:番茄生长期,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注意喷施保护剂,可用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70%代森联干悬浮剂番茄灰叶斑病病叶(王久兴)600~800倍液。田间发病初期可用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棚室栽培在发病初期可用5%春雷霉素·王铜粉尘剂,或7%敌菌灵粉尘剂,或5%异菌脲·福美双粉尘剂每次1000克/亩;也可以每亩用15%腐霉利·百菌清烟剂200克防治。

发病症状本病仅为害茎基部,即为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发病初期茎基部或根茎部皮层逐渐变为淡褐色至黑褐色,致皮层腐烂,绕茎基部一圈后病部失水干缩,叶片变黄、萎蔫,枯死。根部不腐烂。纵剖病茎基部,可见木质部变为暗褐色。

病原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本病为土传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和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借水流、农具传播。阴雨天气、土壤湿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茎基有损伤,易发病。多在进入结果期时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

③适期育苗,加强苗床管理。及时通风降湿,注意防病和炼苗,避免弱苗、病苗或苗龄过长。

④适当稀植,采用高畦双行种植。

⑤雨后及时排水。

⑥及时清除病株及杂草。

(2)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先将种子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捞出后在55℃温水中浸种15~2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4~5小时;也可用5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播种。

②育苗时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每8克药剂加营养土4千克拌匀成药土,播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

③田间发病初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拌种双悬浮剂800倍液,采用喷淋或浇灌的方式,每株250毫升药液,7~10天喷1次。还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表土施药9克,与土拌匀后施于病株基部,覆盖病部。也可在病部涂抹40%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

发病症状本病为害叶片、叶柄及茎。叶片发病后在叶背面产生淡黄绿色近圆形或不规则淡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斑面上产生褐色绒毛状霉层,霉层可覆盖整个叶背,叶正面出现淡黄色周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变为褐色,发病严重的,病叶破裂穿孔。叶柄和茎发病也常长出褐色绒毛状霉层。

病原煤污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条件时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病部产生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当气温高于25℃,遇阴雨天气,特别是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栽培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阵雨转晴,或气温高、田间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果类蔬菜轮作3年以上。

②保护地栽培要调节好棚室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做好生态防治。

③露地选择通风、远离保护地的田块,采取高畦栽植,适当密植。

④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⑤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农药有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番茄灰斑病

发病症状本病为害番茄叶片、茎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大病斑。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边缘暗色,易破裂或脱落。发病后期病斑迅速扩大至叶片的1/3~3/4。茎部发病多始于中上部的枝杈处,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后变黄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斑,病部粗糙,边缘褐色,也有小黑点,轮纹不明显,易折断或半边枯死。严重的茎髓部腐烂、中空或仅残留维管束组织。发病果实蒂部附近呈水浸状黄褐色凹陷斑,并产生深褐色轮纹状排列小点,后果实腐烂。病部不软化腐败,一般较坚实。

病原番茄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内及地表越冬,翌年遇雨及灌溉水时侵染植株,田间病菌不断积累,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菌主要靠雨水和气流传播,当保护地气温上升至20℃以上时易发病。生产上栽培密度过大、田间郁闭、棚室内湿度较大、放风不及时均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