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茄果类蔬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55300000010

第10章 侵染性病害(9)

(1)农业防治:

①及时清除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深埋,减少侵染源。

②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

③适当降低栽培密度,棚室栽培浇过水后注意及时放风排湿,以降低室内湿度。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000~13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常用药还有50%异菌脲悬浮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发病症状本病多发生在茎基部或根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呈长条形水浸状暗褐色病斑,病斑扩大后斑面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地上部分逐渐枯死。茎基和根部纵剖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深褐色。发病后期根茎腐烂,不发新根,使整株枯死。高温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稀疏的霉状物。

病原寄生疫霉和辣椒疫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地温低、湿度大、持续时间长,定植过早,易发病。棚室栽培当连阴雨或大水灌溉后,棚室内湿度过大,若不及时通风排湿,易诱发病害并流行。

夏季土温过高也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果类、瓜类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②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平整土地。

③适量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长期沤根。

④定植后做好棚室内温、湿度及地温管理,湿度大时放顶风排湿,地温低时松土提温。

(2)药剂防治:常用农药有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喷植株茎基部和地面,发病重直接用药液浇灌,每株250~300毫升,每隔7~10天灌1次。

番茄黄萎病

发病症状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病,先是植株下部叶片侧脉间出现黄色斑驳,渐向上部发展。剖开病株茎部,导管变褐色,区别于枯萎病。重病株结果小或不能结果。

病原大丽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菌借风、雨、流番茄疫霉根腐病水或人畜及农具传播。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水旱轮作更理想。

③培育嫁接苗,可减轻病害。

(2)物理防治: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移入冷水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以在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或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3)药剂防治:苗期或定植前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苗床处理:营养钵或穴盘育苗,每平方米营养土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10克+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30~50克,混合均匀,装入营养钵或穴盘后播种;常规育苗,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千克+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千克或加入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与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用1千克混拌细土12.5千克,配成药土,播前把1/3的药土撒入畦面播种,播后将其余2/3药土盖种。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浇灌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250~300毫升。

本病又称褐斑病。

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果柄及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直径1~10毫米圆形或近圆形的灰褐色病斑,病斑四周明显,病部变薄凹陷,具光亮,叶背病斑尤为明显;大病斑有时出现轮纹,湿度大时长有深褐色霉状物。

叶柄、果梗染病,病斑呈灰褐色凹陷,湿度大时长出黑霉,病斑大小不等,有时呈条状。

病原番茄长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气流、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形成初侵染,潜育期2~3天后出现病斑。高温、高湿,特别是多雨季节易流行。田间潮湿,植株生长衰弱,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施肥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低洼或易积水地采取高畦深沟种植。

③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透性。

④采收后清除病残体。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番茄青枯病

本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

发病症状苗期虽有侵染,但不表现症状,直到番茄坐果初期,病株顶部、下部和中部叶片相继出现萎蔫,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一般中午明显,傍晚以后又恢复正常,病叶变浅绿色。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厘米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或经保湿,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发病后如果土壤干燥、气温偏高,数日后即枯死。病株萎蔫致死时植株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

病原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随雨水、灌溉水、农具和农事操作传播。病菌由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在维管束内繁殖,并顺导管液流上升扩散,破坏或阻塞导管,引起番茄缺水,发生萎蔫。高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此外,幼苗不壮、多年连作、中耕伤根、低洼积水,或控水过重、干湿不均,大雨后暴晴,均易发生本病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

②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③选择无病地育苗,培育壮苗或嫁接育苗。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

④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采用高畦栽培。

⑤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结合整地每亩撒施50~100千克,也可增施草木灰或其他钾肥。

⑥适当控制浇水,严禁大水漫灌,夏季高温期应改在清晨或傍晚浇水。

⑦中耕时要避免伤根。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或灌根,常用农药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株灌0.3~0.5升,每隔10天灌根1次,连续灌2~3次。

发病症状本病为害茎和果实。茎部发病多始于整枝、打杈造成的伤口,严重的髓部腐烂,失水后病组织干缩中空,病部维管束完整无损,病茎上端枝叶萎蔫,叶色变黄。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果实的虫伤、日灼处开始发病。果皮虽保持完整,但内部果肉腐烂、有恶臭。

病原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番茄软腐病致病型,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茎部染病主要是整枝过晚,枝条过粗,或湿度大伤口难以愈合,细菌侵入。在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虫伤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无病种子。

②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③早整枝打杈,避免阴雨天或露水未干之前整枝。

④做好果实遮蔽防止日灼,防治害虫蛀果。

(2)物理防治: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4~5小时。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及时防治蛀果害虫,减少虫伤。

发病症状本病可为害叶、茎、果。近地面老叶先发病,先在叶背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四周具黄色环形窄晕环,内部较薄。病茎先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不规则病斑,病部稍隆起,裂开后呈疮痂状。为害着色前的幼果和青果,病果先出现水浸状褪绿圆形病斑,四周具稍隆起的白色小番茄疮痂病果实(王久兴)点,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呈疮痂状。

病原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地表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伤口多,管理粗放,植株衰弱,虫害造成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采用无病种子。

②重病田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2~3年轮作。

③及时整枝打杈。

(2)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播种,也可用1∶10农用硫酸链霉素浸种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