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在温室、温床、大棚等保护地里,由于气温高,幼苗又集中,往往受害早、受害重。应及早发现蛴螬的活动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⑦利用地头、村边、沟渠附近的零散空闲地,点种蓖麻:蓖麻叶中含蓖麻素,可毒杀取食的金龟甲,降低成虫密度。
(2)物理防治:利用金龟甲的趋光性,每50亩设置1个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金龟甲,兼诱蝼蛄、棉铃虫成虫等趋光性害虫。
(3)药剂防治:
①土壤处理:蛴螬发生密度高的地块,可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或每亩用5%二嗪磷颗粒剂1~2.5千克,或每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5~3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在犁地前均匀撒施。
②对发生为害的菜田,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增效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二嗪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等灌根防治。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又名土蚕、地蚕、黑土蚕、黑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为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幼苗。它是一种分布广、为害最重、食性最杂的地下害虫。为害特点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1~2龄幼虫常常群集在幼苗上的心叶或叶背上取食,把叶片咬成小缺刻或网孔状。幼虫3龄后把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还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洞中,其上部叶片往往露在穴外,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其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毫米,半球形,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为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7~47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5~7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刺为短刺,1对。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发生2代,内蒙古、山西发生3代,宁夏、甘肃、河南、陕西、北京发生4代,江苏发生5代,福州发生6代。越冬虫态、地点在北方地区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长江流域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厘米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小蓟、小地老虎幼虫黎、猪毛菜等,卵散产或成堆产,每头雌虫平均产卵800~1000粒。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液等趋性较强。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性,受惊缩成环形。幼虫发育历期:15℃为67天,20℃为32天,30℃为18天。
蛹期发育历期为12~18天,越冬蛹则长达150天。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环境,最适发育温度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尤其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的地方,是其产卵的好场所;小地老虎蛾羽化后需取食补充营养,对食糖、蜜和发酵物具明显的趋性。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对成虫的预报可采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在华北地区,春季自4月15日至5月20日设置,如平均每天每台诱蛾5头以上,表示进入发蛾盛期,蛾量最多的一天即为高峰期,过后20~25天即为2~3龄幼虫盛期,为防治适期。诱蛾器如连续两天诱蛾在30头以上,预兆将有大发生的可能。对幼虫的测报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如定苗前每平方米有幼虫0.5~1头,或定苗后每平方米有幼虫0.1~0.3头(或百株蔬菜幼苗上有虫1~2头),即应防治。
(2)农业防治:
①杂草是小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和初龄幼虫的重要食源,也是幼虫向作物迁移为害的桥梁。春播前应精耕细耙,可消灭部分卵和早春的杂草寄主。同时,在作物幼苗期或幼虫1~2龄时结合松土,清除田内外杂草,沤肥或烧毁,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②降低土壤湿度,不利于小地老虎幼虫生存。
(3)诱杀防治:
①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②诱杀防治:用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泡菜水加适量农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均有诱杀效果。也可用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诱杀成虫。用湿泡桐树叶,每亩地均匀放置70~90片叶诱集,翌日清晨在泡桐树叶下收集虫口进行杀灭,也可用小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荬菜、小旋花、苜蓿、艾蒿等杂草堆放诱集小地老虎幼虫。
③人工捕杀:每天清晨查苗,发现断苗后,便扒开表土捕虫杀之,连续进行5~6天。
(4)药剂防治:小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可选用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800~12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定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
蝼蛄
蝼蛄又叫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属直翅目,蝼蛄科。
为害蔬菜及各类作物播下的种子和幼苗。也为害粮、棉、油等作物。
为害特点为害茄果类蔬菜的蝼蛄主要有非洲蝼蛄(小蝼蛄)和华北蝼蛄(大蝼蛄)。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各种蔬菜种子和幼芽,或咬断幼苗的根茎,被害根茎呈乱麻状。蝼蛄形成的隧道又可使幼苗的根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1)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凹陷不明显,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前足腿节内侧外缘弯曲,缺刻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缘有距1根或无;卵椭圆形,长2.4~4.8毫米,刚产下为乳白色,以后变为黄褐色、暗灰色。若虫黄褐色,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2)非洲蝼蛄:较华北蝼蛄小,成虫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凹陷斑,前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缘有距3~4根。卵长3~3.2毫米,初产时黄白色,以后变为黄褐色、暗紫色。若虫灰褐色,腹部末端纺锤形。
生活习性华北蝼蛄在河南3年完成1代,非洲蝼蛄每年发生1代。两种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地下越冬。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个为害高峰,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气温升高,蝼蛄转入地下活动,并产卵,9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第二个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入土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21~23时活动最盛,多在表土层及地面活动,尤其在闷热天气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和晚秋,气候凉爽,多待在表土层内,不到地面,蝼蛄有趋光性,对香甜物质(如煮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马粪及其他厩肥等有强烈的趋化性。
防治方法对于蝼蛄的测报,防治指标:0.3头/米2为轻发生,0.3~0.5头/米2为中蝼蛄在地下钻成隧道华北蝼蛄成虫等发生,0.5头/米2以上为严重发生。
(1)物理防治:
①利用蝼蛄的趋光性,每50亩设置1个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蝼蛄,兼诱蛴螬、棉铃虫成虫等趋光性害虫。
②粪坑诱杀:在蝼蛄为害较重的地块,每隔3~5米,挖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坑,于傍晚放新鲜牛马粪1~1.5千克,上面盖青草,可诱集蝼蛄,第二天清晨移开盖草进行人工捕杀。
(2)药剂防治:
①毒饵诱杀:将90%晶体敌百虫1千克用60~70℃适量温水溶解成药液,或50%二嗪农乳油1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1千克用水稀释5倍左右,再与30~5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或棉籽饼或煮半熟的秕谷等拌匀,拌时可加适量水,拌潮为宜(以麦麸为例,用手一握成团,手指一戳即散便可),制成毒饵。每亩用3~5千克毒饵,于傍晚(无风闷热的傍晚效果最好)成小堆分散施入田间,可诱杀蝼蛄。
②在播种时将毒饵施入播种沟(穴)中诱杀蝼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