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5054800000005

第5章 肥胖病概述(3)

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大小可变,具有很强的伸缩性。研究表明,一个脂肪细胞的直径可以增大20倍,整个细胞的容积可以增大1 000倍。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大小不同。正常人皮下脂肪细胞平均长67~98微米,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约060微克;肥胖时,脂肪细胞明显肥大,皮下脂肪细胞长达127~134微米,增大50%~100%,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091~136微克。当肥胖发生和发展很快时,一般仅见脂肪细胞肥大,当缓慢长期持续肥胖时,脂肪细胞除了肥大,数量也增多。一个正常人全身脂肪细胞数可从(268±018)×1010增至(770±135)×1010,脂肪细胞数增加了3倍。

(4)脂肪的分类:研究发现,体内脂肪主要分为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两种。

1)白色脂肪组织血管神经不发达,细胞内有一个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其他胞质成分被积压在细胞膜下围成狭窄的环形,仅占细胞容积的1/40,细胞核呈扁圆形。

2)褐色脂肪细胞为多边形,也有称作棕色脂肪。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含有很多的线粒体及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褐色脂肪组织血液供应丰富,细胞内含有多量的线粒体,并有大量的细胞色素,故呈棕色。褐色脂肪分布在颈、肩、肩胛间区和腋窝等处。

最新研究发现,肥胖的人往往有较少的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一种专司产热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减少或功能异常,机体产热的功能就会降低,热能消耗也就会减少。

5脂肪的病理变化

脂肪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人体吸收、合成和代谢平衡,脂肪就会在脂肪细胞与功能需要之间达到合理的利用,就不会出现脂肪堆积;但是如果因为多种原因造成营养物质摄入过多,能量过剩,多余的无法完成正常代谢的脂肪就会储存在脂肪细胞内。如果脂肪细胞能够容纳,促进脂肪细胞增生或者体积增大,但尚在可容纳范围,则可能相安无事,只表现为超重或者肥胖,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应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可以耐受;如果超过了其容纳能力,或者脂肪细胞破坏,就会出现多余的脂肪颗粒四处游走,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原理与水库蓄水有相似之处,一个水库就如同一个脂肪细胞,只要不洪水泛滥、不溢出水位线,就是安全的状态。

实际上,脂肪细胞与人体的其他细胞一样,也处于一个不断代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而参与机体活动,这是一个复杂的但尚未被阐明的领域。

肥胖病的诊断

肥胖是由于机体脂肪含量超标造成的,那么脂肪超标就与体重之间、与局部脂肪厚度等有着紧密地联系。严格来讲,肥胖病的诊断应该依据脂肪的具体含量进行判断。然而,当前这种诊断方式无法实现,或者说不能大面积展开,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精确的检测脂肪含量的技术。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只能根据体重、体脂进行判断。严重的肥胖一眼就看得出来,但多数人需要进行身高、体重的测定和体重指数的计算,间接地判断脂肪的水平。

体重就是人体的质量。体重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概念和数值,随着年龄、性别、种族、季节、环境、职业、饮食和昼夜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成年,体重会逐渐变重,老年之后则逐渐变轻;男性比女性体重重;黑种人比白种人重,白种人比黄种人重,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重。

体重是不断变化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恒定。调查发现,大约有一半的人在冬季的时候体重会比夏季增加。研究人员分析,这可能与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运动量减少,以及昼短夜长的季节变化使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睡眠增加等因素有关,再加上厚实的冬装掩盖了体重增加的现实,使人们对肥胖的警惕性下降。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在一定的条件下,年龄、身高与体重关系最为密切,人体体重一般采用标准体重、体重指数来进行衡量。要求被测人站在体重计上,脱去沉重的衣物,以最少的内衣,在同一个固定的时间内(清晨),排尿后或进餐前测量。

一、标准体重的计算

(1)成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2)1~2岁以下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8(3)婴儿1~6个月:出生体重(克)+月龄×600克7~12个月:出生体重(克)+月龄×500克

(4)2岁以上直接称重。

(5)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人的体重波动在标准体重的10%上下范围,属于正常。一般将体重大于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0%为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一)体重指数的概念

体重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质指数。体重指数是通过计算人体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肥胖的一种方法。测量人体体重指数的方法有许多种,但经多方使用比较后发现,使用不同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体重指数测量法是QUETELET指数法。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简便、快速、实用的估计体内脂肪总量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比较广泛。

(二)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三)体重指数与肥胖程度判断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诊断标准:正常BMI为185~249千克/米2,大于25千克/米2为超重,25~299千克/米2为肥胖病前期,30~349千克/米2为Ⅰ度肥胖,35~399千克/米2为Ⅱ度肥胖,40千克/米2为Ⅲ度肥胖。

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国际标准是:BMI≥25 kg/m2属体重过(超)重;BMI在25~299千克/米2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体重指数>;30千克/米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级:BMI在30~349千克/米2之间称为Ⅰ级肥胖;BMI在35~399千克/米2之间为Ⅱ级肥胖;BMI>;40千克/米2为Ⅲ级肥胖。

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针对亚洲成人制定的标准:正常BMI为185~229,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大于等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病前期,25~299为Ⅰ度肥胖,大于等于30为Ⅱ度肥胖。若体重增加仅为肌肉发达,则不应为肥胖。

在2000年4月召开的“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会”上,科学家指出: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的切点应该取决于中国成年人BMI增高与疾病危险度的关系。会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邀请专家组成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进行包含了24万人的横断分析和62万人纵向分析的大规模数据汇总,分析后于2001年6月召开百余名专家参加的“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进行专题讨论,正式提出了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以185~239千克/米2为正常,240 ~28千克/米2为超重,280千克/米2以上为肥胖的专家推荐意见。以我国自己的数据为根据的BMI分类标准,是我国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一个突破。

例如:中国某男性,体重为89千克,身高170米,他的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89÷(17×17)≈308千克/米2,大于28千克/米2。他的体重属于肥胖的范围。

三、体脂测量

上述公式计算简单、实用,因而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有时仅靠体重一项指标来判定是否肥胖并不准确。例如一些运动员,因肌肉发达,其体重可能已达到上述肥胖标准,但一般并不将他们列入肥胖行列。为准确起见,有时需采用测定体脂来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因为肥胖本身就是脂肪的多少而引起的,体内脂肪的含量是准确判断肥胖的金指标。因此,测量体脂的含量是判断肥胖程度的重要方法。

(一)体脂分布

人体脂肪的分布一般在内脏和皮下。内脏脂肪含量一般不容易检测,而人体脂肪的总量的1/2~2/3储于皮下,皮下脂肪是人体最大的脂肪库之一,它的厚度与机体的肥胖程度大致平行。匀称型肥胖病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脂肪含量的多少。因此,皮下脂肪厚度测定用来作为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脂肪堆积,是诊断肥胖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非匀称型和局部肥胖型患者,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也可以作为判断有无脂肪堆积的依据,帮助肥胖病的诊断。

(二)全身体脂测量

(1)使用某些脂溶性放射性核素,如氪-85、钾-42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定出体内脂肪的分布和脂肪量的情况。

(2)采用中子活性法、双光子法、CT和MRI来测定体内脂肪的含量。CT、MRI为目前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其方法为:沿脐孔或第4~5腰椎间水平扫描内脏脂肪面积,面积≥120米2为超标。

由于这些检查方法需要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检查价格昂贵,再加上放射性核素和放射线损伤的困扰,以及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等因素的原因,限制了其使用和推广,只有在患者病情特殊需要,以及研究工作需要时才使用。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脂肪检测设备,通过生物电、红外线等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准确性目前还无从确认。

(三)皮下脂肪测量

人体体表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的厚薄本来就不一样,男女老幼,以及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肥胖又各有特点。

(1)常用测量部位:①背部肩胛骨下端处(肩胛骨下角)。②上臂部外侧肘关节与肩峰之连线中点(肱三头肌下端)。③胸部中点。④腹部,脐下或脐旁1厘米处。

(2)测量方法:①皮肤皱折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4厘米,女性≥5厘米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②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③指捏法:常用来判断患者营养状况,只不过过去多用在营养不良的诊断上,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肥胖病的初步诊断上。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其余四指)将测量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轻轻捏起呈皱褶状,皮折与身体长轴平行,右手持卡尺或皮肤厚度测定仪测量皮折根部厚度。然后将捏起的皮折放松后再次捏起测量,连续测3次,取其平均值。若超过1厘米以上者为皮下脂肪过多。再参考体重测定,若超过体重20%,即可诊断。

如果两指之间捏起的皮肤厚度相隔距离大于5厘米,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个人可能有肥胖。国外使用的皮肤厚度测定仪可以同时读出施加压力的大小,以及测出的皮肤厚度。测量时施加在皮肤上的压力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认为,测量时施加的压力保持在10克/厘米3为宜。压力过小、皮肤厚度变化较大,往往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压力过大又常常会给患者造成疼痛的感觉。

(四)脂肪百分比(F%)和体内脂肪量测量

F%=(4750/体密度-4142)×100%

体内脂肪量=(495/体密度-45)×100%

(1)体密度:

男性人体密度估算公式:1091 3-0001 6×(A+B)女性人体密度估算公式:1089 7-0001 33×(A+B)其中(A为上臂皮脂;B为肩胛皮脂)。

2006年全国男性25~29岁上臂皮脂厚度监测值为108,肩胛皮脂监测158;2006年全国女性25~29岁上臂皮脂厚度监测值为175,肩胛皮脂监测175。则有:

男性人体密度=1091 3-0001 6×(108+158)=1048 7×103千克/米3女性人体密度=1089 7-0001 33×(175+175)=1043 1×103千克/米3(2)体脂判断:

若男性体脂含量大于25%或女性大于30%,则可诊断为肥胖。其中有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3种:

1)轻度肥胖:体重超过20%,F%超过30%。

2)中度肥胖:体重超过30%~50%,F%超过35%~45%。

3)重度肥胖:体重超过50%以上,F%超过45%以上。

四、腰臀比(WHR)

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危险性不仅与身体的脂肪含量有关,且与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关。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危险性密切相关,与包括2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和脂代谢异常(高三酰甘油、低LDL胆固醇)在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联系。因此,腰臀比常被用来进行肥胖的诊断。

1腰臀比概念

腰臀比为一种腹部脂肪的测量指标,对白种人的判断标准为:男性﹥10,女性﹥085则为腹部脂肪堆积。比较这两种指标后,WHO建议将腰围作为优先指标。

2计算方法

平静呼吸时,用皮尺平肚脐水平环绕1周(肋骨下缘与髂前上嵴之间的中点连线)所测得的数据,即为腰围;臀围是平髋关节水平环绕1周(股骨粗隆水平的连线)所测得的数据(髋关节就是我们抬起大腿时要活动的关节,平时站立时是臀部凹陷的地方,当大腿抬起时会鼓起)。将两者的数值相除,即可得出腰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