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5054800000028

第28章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治疗(3)

体针减肥法就是应用针灸理论,选用相应穴位(耳穴除外)进行针刺治疗肥胖病的方法。

1辨病组穴

肥胖者常有进食过量,一者为“胃强脾弱”,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强则进食过量;另一种情况为“脾胃虚弱”,胃气虚亦不能腐熟,使水谷直接下传于小肠而多饮多食,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二者之根本在脾虚,脾虚不能为其化生精微,使多饮之水谷化为脂肪留于体内而生肥胖病,故肥胖病的根本在于脾虚。临床取穴当以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为主。

2辨证取穴

胃肠实热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曲池、公孙、丰隆、中脘、支沟、内庭、合谷、内关、大肠俞、小肠俞、胃俞、厉兑、至阳、下巨虚、小海、二间、列缺、下关、腕骨。

脾虚湿阻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脾俞、曲池、公孙、丰隆、中脘、气海、肝俞、内庭、太白、膈俞、肺俞、腹结、髀关、阴陵泉、水分、足临泣、百会、太阳、水道。

肝郁气滞证取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曲池、公孙、丰隆、支沟、肝俞、合谷、太冲、侠溪、行间、血海、期门、蠡沟、曲泉、膻中。

心脾两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脾俞、气海、内关、心俞、神门、隐白。

脾肾阳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上巨虚、天枢、脾俞、气海、太溪、肾俞、太白、命门。

肝肾阴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支沟、肝俞、太溪、肾俞、太冲、复溜、照海。

针灸治疗肥胖病穴位选择应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如食欲亢进者体穴加足三里、内庭;心悸气短者体穴加神门、内关;尿少者体穴加水分、阴陵泉;月经不调者体穴加地机、血海;自幼肥胖者体穴加肾俞、三阴交;产后肥胖者体穴加曲泉、石门;伴高血压者体穴加风池、合谷、太冲。伴高脂血症者体穴加足三里、太白、阳陵泉;伴冠心病者体穴加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

(三)体针减肥的特点

1操作简便

针灸治病无须特殊的医疗设备和繁杂的操作过程,随时随地即可给患者治疗。

2安全有效

针灸治疗肥胖病,无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只要操作正确,一般不会发生事故。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针灸治疗肥胖病大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3起效快

针灸治疗肥胖病,大多1个月就能显现疗效。针灸治疗1个疗程一般为1~2个月,1~2个疗程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4适应证广

针灸减肥法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肥胖病。临床上根据不同肥胖病患者的发病原因,辨证论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只要辨证明确就能起到很好的减肥效果。

5成本低

针灸治疗肥胖病,成本低,收费低,能减轻肥胖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体针减肥的注意事项

1辨证明确,避免误诊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只有明确地辨证,才有准确立法施治的可能。若辨证不明,盲目乱治,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疗效,而且医疗事故的发生也是难免的。如针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效果显著,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则效果不佳。此种情况若辨证不明,诊断不清,一味针治,就有可能延误病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针具处理,及时检修

针前针后都要检查针身,及时除掉针身的血斑或锈痕;若发现针身锈蚀及针根弯曲的针都应丢掉不用;针身或针尖弯曲的部分,修整好后,再存放消毒。

3严格消毒

针身禁用来苏儿消毒;用新洁尔灭或酒精消毒时,不宜浸泡时间太长,一般15~30分钟即可。

4注意体位选择

断针、弯针和滞针的发生,多与患者体位变动有关。因此,针治时患者体位务必舒适得当,留针时间长的患者更应如此。

5注意患者的体质状况和功能状态

针治适应证的标准、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和选穴的多少等,都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机体的功能状态确定。

6个别患者不宜针刺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治疗。

7孕妇禁忌

一般孕妇在妊娠40天至3个月内不宜用针刺法减肥。

此外,针刺疗法要运用较强的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同时应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膳食摄入量,尤其要控制高脂、高糖的摄入,加强运动,才能保证较高且持久的疗效。

(五)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体针治疗肥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也可能偶尔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四、穴位埋线减肥法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线减肥最大的优点是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无须麻醉和切口,简便易行,无任何副作用,羊肠线24小时不间断地刺激穴位,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持久,不易反弹,弥补了针灸减肥时间短,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的缺点。

(一)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的金属钩针,长12~15厘米,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

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常选用中脘、上脘、天枢、气海、脾俞、胃俞等穴。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1~2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为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为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

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甲紫做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做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3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0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0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五、耳穴减肥法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等。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实验表明,刺激耳部的淋巴管、血管、神经等组合在一起的神经道路,能达到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进食前或饥饿时按压耳穴可减轻饥饿感,抑制人体脾胃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