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5054800000027

第27章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治疗(2)

以上4型,在一般肥胖者中是较普遍的表现,但在实际诊疗中,表现可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状况可有不同的表现,治疗应因人而异。

(二)治疗方法

肥胖病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根据本病虚实错杂的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脾论治,以运脾祛湿除痰、化瘀消积导滞为治疗肥胖的根本大法。常见的方法有:

1健脾利水法

健脾法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法则。若以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为主要表现者,用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加减;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部憋塞为主要表现者,以二术四苓汤(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泽泻汤(泽泻、白术)或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以面浮跗肿,尿少水肿,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者,以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和导水茯苓汤(赤苓、麦冬、泽泻、白术、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草)加减。

2化湿祛痰法

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病的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主要用于常有痰浊阻遏,胸阳不展,胸满痞塞,头重若裹者。代表方为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和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生姜、甘草)。

3通腑消导法

肥胖病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瘀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和防风通圣丸(散)。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以通腑化浊,调和五脏。亦有报道,用牵牛子“通瘀消胀,久服令人体轻瘦”。若食后胀满,舌苔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方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麦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治疗。

4疏肝理气法

此法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病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方剂为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和逍遥丸(散)(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

5调理阴阳法

若病久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为脾肾阳虚型者,宜温阳利水,常用济生肾气丸即加味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川牛膝、车前子)及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若由于阴液不足,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面部升火,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或微弦者,可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或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猪脊髓)加减治疗。

二、外用药物减肥法

外用药减肥就是将外用药物以特定的手法涂布于肥胖病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使用药物将局部组织内的脂肪含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各种外用减肥药物可按其溶剂的类型分为霜剂型、水剂型(酊剂型)及油剂型。霜剂型药物采用水包油性质的基质作为溶剂,吸收性好且不污染皮肤;水剂型或酊剂型则具有应用方便的优点;油剂型药物溶解性及渗透性强,能有效地帮助皮肤吸收活性有机分子。

现代医学工作者在总结祖国医学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的制药方法,从多种中草药中抽提有效的活性成分,经实验证明,这种有效活性成分能直接促进人体脂肪细胞的缩小或消失。皮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人体的皮肤不是绝对严密而无通透性的组织,正常皮肤可以吸收某些物质。

人体皮肤的吸收有两种途径;一是表皮途径。此途径主要通过细胞本身的渗透,部分亦通过细胞表皮的间隙而进入真皮。第二种是经皮肤附属器途径。皮肤附属器有皮脂腺和毛囊之分,现已证实,重金属、磺胺、色素、维生素A、皮脂类固醇激素等可经此途径被吸收,在接触物质的早期和稳态扩散建立以前,以及透过性不良的物质吸收时,此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质量不超过3 000单位(道尔顿)的物质一般均能被人体皮肤吸收,而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活性有效成分,一般是能被皮肤吸收的。外用减肥药正是利用了人体自身消耗脂肪的这一正常途径,主要通过促进和加速脂肪动员而达到减肥目的。初步的研究表明,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能明显提高脂肪组织中甘油脂肪酶及甘油磷酸氧化酶的活性。换句话说,这些有效活性成分经皮吸收后,进入到皮下脂肪组织细胞内,从而活化了其脂肪分解过程,使脂肪细胞内脂肪的消耗大于脂肪的储存,脂肪细胞的体积逐渐缩小,有形的脂肪组织被转化为无形的能量逐渐“消耗”,从而达到减肥消胖的目的。由此可见,外用药减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经研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减肥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吸收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医疗手段。

由于外用减肥药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必须渗透到脂肪组织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外用减肥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有些外用减肥药中含有促进有效活性成分渗透入皮肤组织中的药物,其减肥效果就显著一些。但无论有无促进渗透的药物,正确的使用方法都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正确的按摩手法及足够的按摩时间。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皮肤水合程度、透入物的理化性质及水-脂质分配系数以外,还与皮肤的部位及其完整状况有关。但是在这些因素基本相似的情况下,皮肤的温度及皮肤的血液循环状况就决定了外用药物的吸收多少及快慢。动物实验表明,当豚鼠的腹部皮肤温度从20℃升至38℃时,其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增加了5倍之多,而在严寒气温下(0℃以下)经皮吸收就大大减少。二是规律化治疗。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治疗一定要规律化。因为外用药减肥是利用了人体脂肪储存与分解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中,加速脂肪分解这一步骤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必须连续不断有规律地治疗,才能使这一过程越来越有利于脂肪分解大于脂肪储存,从而达到减少脂肪组织的目的。一般用药7~14天为1个疗程,每天最好用药2次,并且应在固定的时间给药。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昼夜不息的,随时有新合成的脂肪补充到脂肪组织内,因此,“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治疗无规律性,是难以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

三、针灸减肥

(一)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

1针刺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赵玫等通过观察针刺对SD大鼠食源性肥胖模型的摄食量、肥胖指标和各部脂肪量的作用,并通过脑立体定位和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实验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的摄食量、肥胖指标及脂肪量显著高于正常组,针刺组摄食量、肥胖指标及脂肪量显著降低;对照组VMH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正常组,针刺组VMH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认为饱食中枢的激活可能是针刺产生减肥效应的途径之一,且作用的时间效应远期为佳。

刘志诚等采用中枢神经核团推挽灌流和生化试验技术,研究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组织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肥胖组中枢核群Trp、52HT/52HIAA、TY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而NA、DA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组。中缝背核52HT含量与肥胖度呈负相关。针刺组与肥胖组相比,中缝核群中52HT含量明显回升,DA含量明显回降,说明肥胖大鼠中缝核群功能失调,可能是肥胖的重要发病环节,针刺对中缝核群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针刺实现减肥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针刺对糖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

胰岛素(Ins)具有抑制脂肪分解和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的作用。研究表明,有的肥胖病患者常合并血糖升高,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水平为正常人的10倍,这是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产生了耐受现象。针灸治疗可以降低肥胖病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调整患者糖代谢的异常状况。

刘志诚等通过研究表明:针刺前患者空腹血糖(B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值,肾上腺素(Ad)和皮质醇(CS)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针灸后患者空腹BS含量明显下降而Ad和CS含量明显上升,且其下降和上升水平的程度与疗效有关。提示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调整糖调激素。

杨长森等的临床观察显示:针刺后患者血Ins、BS含量明显下降,LDH活动明显提高,同样表明针灸可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3针刺对脂质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

王少锦观察单纯性肥胖病患者肥胖指标、空腹血糖(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中皮质醇(BCS)、唾液皮质醇(SCS)和血中肾上腺素(A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针灸减肥获效的同时,DCS、SCS、AD含量明显回升,而BS、TG、TC含量明显回降,其回升和回降与疗效有关,说明针灸可增加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个系统的功能,促进体内脂肪动员与分解,氧化产热,消耗多余体脂,最终获得减肥效果。

康锁彬对实验肥胖大鼠进行研究,结果针刺组大鼠Lee’s指数、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下丘脑中瘦素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血清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明显升高(P<;0105),脂蛋白脂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认为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有明显减肥作用。

4针刺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志诚等观察肥胖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胆囊收缩素(CCK)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CCK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参与胃肠道和胆道的运动调节。VIP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广泛,参与多系统的功能调节。研究提示,CCK和VIP水平异常低下,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因素,针刺提高肥胖机体大脑皮质CCK和VIP水平可能是针刺减肥神经及神经体液作用机制之一。

孙志等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食欲调节因子神经肽Y(NPY)和瘦素(LP)的影响。NPY和LP是重要的食欲调节因子,二者作用相反相成,在肥胖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用放免法检测外周血和下丘脑NPY、LP的含量,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李氏指数和血清NPY、LP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L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针刺治疗后,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李氏指数和血清NPY、LP含量显著下降,下丘脑LP含量明显回升。说明针刺对神经肽Y和LP的良性调节作用是针刺减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之一。

5针刺对内分泌的影响

刘志诚等在728例单纯性肥胖胃肠实热型患者的观察治疗中发现,患者血中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唾液皮质醇(SCS)、甲状腺素(T4)、CAMP、基础代谢率(BMR)在针刺前均低于正常水平,表明患者除某些代谢异常外,还存在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方面的改变。针刺后患者NA、AD、ACTH、SCS、T4、CAMP、BMR回升,表明针刺可增强患者偏低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动员与分解。

6针刺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李嘉等观察到肥胖病患者针刺前增高的相关耳穴信息电参数针刺以后有所下降,其变化与疗效有关。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与脾胃消化系统相关的耳穴,说明了肥胖与脾胃关系最密切,刺激相关耳穴可调节患者脾胃消化系统功能,进而达到减肥的作用。其中的饥点、胃、脾、口、食管、贲门等耳穴具有显著性,应当作为首选。

刘志诚等观察了44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针灸前后血浆5-羟色胺(5-HT)和组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以降低患者过高的5-HT和组胺水平,从而抑制患者亢进的消化功能。

7针刺对肾功能的影响

马小平按中医辨证对31例脾肾阳虚型患者分别测定针灸前后的肥胖度及肾功能和血清钾钠浓度,结果表明脾肾阳虚型肥胖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针灸不仅能减肥退肿,而且还对肾功能和水盐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8针刺对能量代谢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者基础代谢率(BMR)低于正常水平。针灸治疗能够调整内分泌功能,使患者BMR明显升高,说明针灸有调整能量代谢的作用。

总之,针灸减肥的机制如同探讨针灸的玄妙一样,还有许多未发现的奥秘和机制。一般认为针灸减肥是以调整脾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为原则,针灸对患者体内的调整作用,是通过多种活性物质、多种代谢途径的综合作用,致使神经、内分泌和物质代谢趋于正常,从而达到减肥效果。临床应用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手段。